摘要:主张移除的意见,大致的理由是:愚公移山,需要许多代人的艰难劳动,而选择搬出大山,很快就能改善生存环境,所以移山就是愚蠢的做法;移山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是反科学的行为,不应该提倡;所以,应该把《愚公移山》移出语文教科书。
看到了对于《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是否应该保留在语文教材中的争论。
主张移除的意见,大致的理由是:愚公移山,需要许多代人的艰难劳动,而选择搬出大山,很快就能改善生存环境,所以移山就是愚蠢的做法;移山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是反科学的行为,不应该提倡;所以,应该把《愚公移山》移出语文教科书。
读了之后,真的感觉这些文字的荒唐。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审视一篇寓言故事,用现代的眼光度量这篇文章的叙事,意在从根本上否定她的精神意境,感觉是非常不恰当的。
首先,《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她可以不是真实存在的,可以是人们对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寄托和追求。这种寄托和追求,贯穿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之中,成为了人们蹒跚前进的不懈动力。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艰难求索过程,人们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甚至牺牲,但是他们逐步创造出了更为舒适优越的生存环境,促进了人类改造和适应自然能力的提高。
简单来说,就是要不畏艰难干事,在干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努力使它更为适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适者生存,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法则。而生物也会作用于自然,使之更适合自身的生存。人类作为具有高级智慧的生命,对于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更会有着天然的自觉。
直立行走,使人类解放了双手,能够从高大植物上获取食物。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可以猎获更多的食物,也可以打开坚果获取美味。火的应用,使人们能够脱离饮毛茹血的状态。……。
但是,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或者进化,都是有付出的,都是无数次艰苦探索的过程的积累。
你能说,刚开始直立行走的人类没摔过跤?用石头砸坚果的人类没有砸到过手?如果摔过跤、砸过手,就能说进化是错误的么?
硬要说愚公就是要带领子子孙孙、每天每年、世世代代挖山开路,不知道融通,不知道迁居,就是死啃字面的诡辩,以此说明愚公是“愚笨”的,就是“智叟”们的智商出了问题。
实在讲,愚公移山讲的就是奋斗进取的精神,这才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和坚守的。
第二点,就是前面的把移山开路挂上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标签,当做罪过来评论。
这个挂标签的做法,更是蛮不讲理,以现代的、泛化的保护环境的理由,来支持对于“愚公移山”的否定,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现在讲保护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能绝对化的理解成“自然环境不能改变一点”,让人类臣服于自然。试想,如果人类发展过程中,丝毫不触动自然环境,哪里还有生产活动?没有生产活动,人类怎么存活?你要开垦耕地,就要烧荒除草。你要播种,就要犁耙动土。不触动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还怎么和谐共生?
可以说,人类的生存进化发展过程,就是与大自然抗争中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的。洪水滔天,大禹治水,导水入海,人们才能安居。水力发电,风电场,太阳能发电,根本离不开江河土地的承载,当我们享用着充足的电力红利时,你能说大坝改变了水流?装机占压了土地?如果如此求全,哪里还有和谐共生?
我们理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该是在现有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自然触动最小,不造成不能修复的损害,进而更高效率的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谋发展。而人类还要利用发展的成果,修复以往对于自然的损害,创造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
第三,作为一个寓言故事,她提炼出来的奋斗进取精神,对于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人,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启示和激励的巨大力量。以此来教育未来的中国人,当会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无尽的动力。而这样的力量所在,正是一些怨天尤人者、败坏传统者、跪舔某方者心中顾虑的事情。
所以,我是赞成“愚公移山”的精神的,也是赞成把它保留在中国语文教科书中的。
至于提倡将“愚公移山”移出的人,除了他们诡辩的道理外,有没有其他想法,很值得中国人警惕!
来源:清风细雨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