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中国34省市,我认为最好吃的“榨菜”,还得是这10个地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09:44 2

摘要:杜甫“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诗句,定格了市井烟火里的文化交融。

小吃,是流淌在市井间的文化血脉。

《礼记》“糗饵粉餈”,便是早期米制小吃的雏形,

那时小吃已与祭祀、宴饮礼仪相融,透着“食不厌精”的古训。

汉唐以降,丝绸之路带来胡麻、胡桃,催生胡饼等风味,

杜甫“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诗句,定格了市井烟火里的文化交融。

唐宋,小吃渐成风尚。

明清以降,地域风味日臻鲜明:

北京烤鸭承御膳之法,南京盐水鸭蕴六朝烟火,成都担担面藏蜀地麻辣风骨。

一粥一饭间,藏着古人的智慧,也映着今日的民生。

今儿,小编跟诸位聊聊榨菜,我走过34省市,觉得还是这10种最好吃!

其历史可追溯至1300年前唐朝。

李白游历万州时,曾因农妇用青菜头腌制的榨菜赋诗盛赞:

“三峡神女巧作菜,鲜香嫩脆土中栽”。

西魏时期当地因泉眼涌鱼得名“鱼泉”,

盐矿资源丰富催生了盐渍文化,扶嘉夫人改良的土坛腌制法流传至今,

20世纪30年代经卢作孚航运走向世界,如今已成为万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用冬熟青菜头,经自然风干、三腌三榨传统工艺,

结合现代低盐无防腐剂热杀菌技术,形成鲜香嫩脆的独特口感。

其盐分较传统榨菜降低40%,保留芥菜清香,脆爽不硌牙,可直接佐粥、拌面或炒制,与肉类搭配更显醇香。

浙江宁波鄞州区五乡镇李家洋村的特色美食,拥有近70年历史。

其诞生源于60年前村民徐小毛从四川涪陵引进榨菜种子,

结合当地优质土壤和气候,成功培育出肉质肥厚、嫩脆的榨菜。

制作工艺上,采用“三腌三榨”古法,经过三次腌制和榨干,

皮薄肉嫩、口感爽脆,带有独特香味。

榨菜形态饱满,色泽碧绿,可切片或切丝,适合炒、煮、拌等多种吃法。

口感咸香微甜,脆嫩多汁,能促进食欲,常食用有开胃健脾的功效。

历史可追溯至1914年,

2008年,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榨菜踩池号子”又获重庆市级非遗称号,百年传承可见一斑。

丰都榨菜以青头菜为魂,

“三腌三榨”古法淬炼:剥皮穿串后晾晒风干,头腌用盐4%,二腌增至7-8%,

再压榨至含水72-74%,最后拌入辣椒、花椒、八角等十余味香料,封坛发酵。

成品呈琥珀色条状,肉质紧实如玉,轻咬则“咔嚓”脆响,

咸香中透出微辣,回甘绵长,更含15种氨基酸与多种微量元素,鲜香层次分明。

堪称“江南咸鲜之魂”,其历史可追溯至1931年。

桐乡榨菜的形态颇为讲究,精选肉质茎饱满、瘤峰整齐的品种,

经三次盐腌脱水,保留翠绿本色。其口感堪称一绝,

咬下时“咔嚓”脆响,咸香中带着清甜,既无传统榨菜的过咸,又比普通腌菜更脆爽。

当地人常切丝配白粥,或炒肉丝、拌面,甚至空口当零食,直呼“比薯片还上瘾”。

制作也简单,

取新鲜榨菜头,削去硬皮,切条后撒盐腌4小时,倒掉盐水,清水漂洗后挤干,加糖、辣椒粉拌匀,密封冷藏7天即可。

若想更地道,可学桐乡人用陶坛压榨,让水分慢慢渗出,口感更紧实。

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当地农户以斜江河畔的优质青菜头为魂,

借大邑“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润气候与甘冽水质,

将传统盐腌技艺与本地风物交融,终成这道鲜香脆嫩的巴蜀风味。

2013年,它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授予地理标志保护,

与涪陵榨菜并称“川渝双璧”,却更添一份川西坝子的温婉。

青菜头经风干脱水后,需经历三次盐腌与囤压的轮回,

首腌以8%盐量锁住鲜嫩,二腌4%盐量催生醇香,三腌2%盐量点化脆度,

每次腌制后均需囤压去水,最终拌入白砂糖与秘制辣椒粉,成就咸淡相宜、

鲜香回甘的独特风味。

大邑榨菜的形态饱满如翡翠,条状或颗粒皆匀称,入口“咔嚓”一声,

脆嫩中带着蔬菜的清甜,辣而不燥,咸中带鲜,无论是配粥、炒肉丝,还是直接佐酒,皆能唤醒味蕾。

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

蜀籍驻军将重庆涪陵的榨菜种子引入,经当地农民精心培育,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

如今,霞浦榨菜不仅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更以“个大、脆嫩、鲜香”闻名。

霞浦榨菜的形态饱满圆润,茎瘤呈纺锤或莲花状,

皮色浅绿光滑,肉瘤钝圆且间沟深邃,切开后皮下肉质肥厚雪白,如凝脂般细腻。

其腌制工艺考究,传统风脱水法需经自然晾晒、

分层盐腌,现代工艺则融入辣椒、花椒等调料,形成“咸鲜打底,麻辣提香”的复合风味。

咬一口,脆嫩声清晰可闻,咸鲜中透着蔬菜的清甜,辣而不燥,鲜香在舌尖层层绽放,令人欲罢不能。

乃綦江一绝,其史可溯至清光绪二年(1876年)。

是时,南方饥荒,綦江人以青菜头加盐腌制,封于山洞,三年而成。

此工艺,借山洞恒温恒湿之利,使榨菜缓慢发酵,

杂质尽释,亚硝酸盐含量低至0.02mg/kg,优于国标千倍,堪称健康之选。

观其形态,青菜头经三腌三晾,肉质肥厚,色泽青绿,切片后薄如蝉翼,脆嫩可人。

入口鲜香,咸淡相宜,带有一丝自然的清甜,辣而不燥,麻而鲜爽,令人回味无穷。

余姚榨菜,始于1962年小曹娥镇农民姚长灿从萧山引种的一次偶然尝试。

在2019年斩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秋种春收的特性,让菜头经霜后更显脆嫩。传统泥窑腌制工艺堪称一绝:

盐脱水后经三次踏菜,再拌入辣椒、花椒,密封阴凉处熟化,

比涪陵榨菜更添一分清淡鲜甜。

清晨泡饭配一碟切丝榨菜,辣中带鲜;午间炒盘榨菜肉丝,嫩滑下饭;

深夜煮碗榨菜豆腐汤,暖胃舒心。如今,余姚人更将榨菜玩出新花样:

小包装“迷你型”榨菜登上航班,成为“空中伴侣”;

乃浙菜之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1931年,由斜桥人陈春荣自四川涪陵引种而来。

初时,仅为当地农户自种自腌,以度荒年。然抗战烽火起,川蜀榨菜难抵沪上,

斜桥榨菜遂乘势而起,以盐脱水法替代川式风干,独创一派。

此榨菜形态饱满,青绿如玉,辣粉裹身,纹路清晰,撕之有丝缕相连

口感脆嫩鲜爽,咸淡适中,辣而不燥,香而回甘

生吃可品其原汁原味,煮汤则鲜美提味,热炒更显风味独特。

今斜桥榨菜已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更被列入非遗名录。

若欲尝鲜,不妨取榨菜切丝,与肉丝同炒,

或佐粥下饭,皆为美味。此等人间至味,岂可错过?

中国腌菜界的“顶流”,起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涪陵商人邱寿安用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再经榨压除卤,创制出这种脆嫩鲜香的小菜,

因客人尝后争相订货,遂得名“榨菜”。

1995年涪陵被冠以“中国榨菜之乡”,

2008年其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

其核心在“三腌三榨”工艺:

青菜头经三次清洗、三次盐腌,用木榨压出卤水,

再拌入辣椒、花椒等香料,最后封入陶坛发酵。

成品色泽金黄,表面油亮,咬一口“咔嚓”作响,咸鲜中带点微辣,脆嫩到能当零食直接吃。

现代工艺更将含盐量降低30%,

推出轻盐版、黄精味等新口味,甚至跨界榨菜咖啡、月饼。

小小榨菜,脆响间唤醒多少清晨与深夜。

无论佐一碗清粥,还是拌一碟面条,那咸鲜爽口的滋味,总藏着一方水土的温情。

你最爱哪一味?

来评论区聊聊,让这人间烟火,飘进更多人的日常里。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来源:风烟食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