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访时,灯光晃得人心里有些发慌。张学良坐在那里,目光里浮着一丝疲惫,可能还是愉快的吧?几十年失去自由后,他终于可以大方说出心中的佩服。他不想拖泥带水,张嘴就是三个名字,话一出口,记者们都安静了。真实得有点让人心直发毛。
采访时,灯光晃得人心里有些发慌。张学良坐在那里,目光里浮着一丝疲惫,可能还是愉快的吧?几十年失去自由后,他终于可以大方说出心中的佩服。他不想拖泥带水,张嘴就是三个名字,话一出口,记者们都安静了。真实得有点让人心直发毛。
张作霖,第一个被提到的。其实他的父亲曾经是满洲的枭雄,但更早些时候,什么都不是。小张家里冷得很,熬过一个冬天都算本事。父亲老早就走了,他和母亲都是在面粉和汗水里长大的。小小年纪就要肩挑卖东西,跑腿艰难,还老挨打。张作霖有时嘴里憋着苦,但脚下还是不停地走路,他大概没空愤怒,只会忍着。那一代人学会了在风雪里迷糊地生存,没有多少自由选择余地。
后来家里变了,地位升了。张作霖做了大官,好多事都不是原来那些破烂聚居能想到的。东北王是个响亮头衔,但要是仔细抠,你问谁都说他的表情常常没笑。权力和经历冻在一起,变得稠糊。张作霖没有丢掉当年那把力气,他见过苦民,捡得起落难。救灾时拿钱,不像是做表面功夫。遇到日本侵略者,他会炸毛,硬气得不像做生意的。很多故事被传出来,部分人信,部分人不买账。有人说他杀过日本人,也有人怀疑。张学良到底是信了。
父子两个的关系不太平,有时候亲近,有时候冷淡。张学良回忆起父亲,话里全是复杂和纠结。他崇拜父亲的能耐,看重他的厚道,但也发现那人一直在权力的泥潭里拔不出来。打日本人的事,不知道真假,儿子反复想,也许是父亲自己都没那么确定。
被采访的时候,张学良一点不犹豫。张作霖在他心中,是能统治人的高手,也许有时过于强硬、算计太深,那又怎么样?人有点多面不算坏事。挨过饿的人总觉得自己能撑得住场面。
第二个名字让记者有点意外,毛泽东。张学良没和毛主席见过面,消息这挺新鲜。这种遥远的敬仰显然带了点理想主义味,张学良自己坦承,他和毛主席隔着一层历史的玻璃。但他佩服毛泽东的气魄,还有一种说不明的力量,就像站在风口浪尖上不怕掉下去。其实张学良有段时间很想碰毛主席,他有几次想安排见面,结果都因为乱糟糟的时期卡住了。一次在洛川,他想见毛主席和周恩来,毛主席却东征未归。代为见的是周恩来,这段没多说细节,倒是留下疑问:要是那时见了,会怎样?有谁能知道?
没有见上一面,反而都变成了对方形象的想象。张学良的评价不带感情色彩,直接讲毛泽东思想和担当,这种“没见过但无限相信”的态度,能不能说是矛盾也说不准。后来西安事变,毛主席对张学良表现评价很高,说他送蒋介石回南京是明智之举。但张学良自己挺遗憾,其实回头看,选择未必真的高明。他曾摇摆,迟疑,是不是浪费了历史机遇呢?这些年被关着,想法越来越反复,有时甚至否定自己当年的决定。他崇拜毛泽东,却又害怕那份崇拜没有落到实处。现实像一口不透气的箱子,很多心思都闷死在里面。
第三个人,周恩来。历史上有那么几次“要紧”的谈判,周总理亲自出面,张学良说自己那次遇到周总理,印象有点不同。不是第一天就服气,是过了一阵子才清楚点。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36年春,洛川那场谈话没公布太多细节,形势复杂得让人心累。后来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作为谈判者的冷静和耐心,给张学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人评价说这就是政治家的手腕,不过也有人疑虑,觉得周恩来太过圆滑。张学良对他有敬重,加点羡慕和说不出的佩服。那种宽容和头脑,总让张学良觉得自己是少了什么,两个性格互补,其实也是碰撞。
西安事变时,周恩来敢于冒险,亲自入局。有人怀疑这是不是有点鲁莽。张学良觉得周恩来的智慧救了双方,都没出大乱子。蒋介石被软禁的时候,周总理没有急于求成,反而一边缓和,一边暗中布局。张学良觉得周恩来是战略家。这种看法到后来还一直没动摇过,即使张学良被关押,周恩来也没轻易放弃替他说话。那些日子里,两人偶尔通信,很长时间都没有见面。世界变得更糊涂了。
张学良后来的生活像是被冻住了。他没有太多能选择的机会,也不总能与过去的朋友联系。岁月漫长,有些事情只能在心里自言自语。外界总有很多传说,对张学良的评价也多是模糊。他提到佩服的三人其实各有纠结。从父亲的强悍,到毛泽东的理想,再到周恩来的温和与策略。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其实谁都不完美,但他还是记着他们的好处。
有一派人说张学良并不真心认可所有的这些人,他其实有点摇摆不定。事实是谁都无法验证他的全部内心。媒体采访时他讲得又很直接,毫不避讳,也许他想要一点温情,也许只是无所谓了。自由来得晚,他只想把自己会说的都摊开。
有种讲法,说张学良只是把过去的人情世故写进历史。不一定认同,或许他就是随性而为。三个人的经历,能对他影响多少,很难下定论。有些时候他在镜头面前表情迟疑,不完全坦率。每个人、每件事,张学良想不出完全一致的答案,也许采访那天他内心也有不同想法。到底哪一个,是他最服气的?谁又能说得清呢。
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也没有全然的黑和白。张学良心里的敬佩,是多层的,有时候纠缠不清,有时候一目了然。不确定和冲突是常态。他并不是总相信自己的判断,还会自我否定。这点蛮让人意外。
三个人的历史早已被无数次提起,各自影响一代人。张学良的答案,既像一句感慨又像一次自省。有一点确定的是,他的选择和经历,被包裹在不完美的历史现实里,没有什么“应当如何”。他的三个人答案,最终留下的,只有这个时代的印记。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