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这几年吃得清淡,饭量也控制得不错,可就是对甜食没法拒绝,尤其晚饭后那块儿蛋糕,哪天不吃都觉得没滋味。家里人都说他控制得挺好,可他根本没意识到,糖尿病不是光看血糖数字好不好,真正危险的是那些悄悄逼近的并发症。
有些警钟,不敲响就在眼前炸开。前阵子,我爸突然说最近眼睛有点模糊,以为是年纪大了,眼花。可我一看他的血糖记录,心里立刻一沉。
他这几年吃得清淡,饭量也控制得不错,可就是对甜食没法拒绝,尤其晚饭后那块儿蛋糕,哪天不吃都觉得没滋味。家里人都说他控制得挺好,可他根本没意识到,糖尿病不是光看血糖数字好不好,真正危险的是那些悄悄逼近的并发症。
我给他测了下眼底,发现已经有轻微的视网膜病变。他还嘟囔说不严重,我直接把他拉去医院复查。医生一看,果然视网膜开始有出血点。
这不是眼睛的问题,是血管的问题,糖尿病一旦伤到微血管,很多器官都会受牵连。我爸当时还不信,医生说了一句话:“你这不是眼病,这是糖尿病在倒计时。”
我一个朋友的妈妈,血糖控制得马马虎虎,平常吃东西也没忌口,特别爱吃糯米类的东西,粽子、汤圆、年糕样样来。上个月突然脚肿了,开始以为是走路多了,结果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足,脚底已经开始溃烂。
她女儿哭着给我打电话,说怎么会这么严重。我说,其实糖尿病足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一点点累积出来的,血流不好、神经坏死,最后连伤口都不愈合。
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不是光靠降糖药就能解决的病。它真正难缠的地方在于那些静悄悄的并发症,等你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走得太远。像眼睛、肾、脚,这三处,是最常被忽视也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糖尿病人如果只盯着血糖仪的数字看,就像只看油表却不管发动机,迟早要出事。
说回来,我爸那阵子眼睛模糊,其实跟他晚上老吃甜点很有关系。尤其是晚饭后活动少,血糖容易堆积,高血糖一旦持续时间长,就会伤害视网膜上的微血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视力下降。很多人以为戴个眼镜就能解决,其实根源根本不在眼睛,而在血糖。
那段时间,我开始给家里换晚餐结构。主食减少一点,蛋白质增加,像豆腐、鸡蛋、鱼这类容易消化又不升糖的食物多安排。水果不在饭后吃,而是分散在一天中,尤其选升糖指数低的,如苹果、圣女果。控制血糖不是少吃,是吃对,尤其对老人来说,不能饿着,也不能乱吃。
我婆婆以前就有个误区,觉得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一吃就升糖。结果她一口水果不碰,反而便秘、情绪差。我给她换了思路,选低升糖水果,每次量不多,搭配坚果或者酸奶一起吃,血糖反而更稳定。重点是别空腹吃,也别一次吃太多,水果不是敌人,吃法才是关键。
糖尿病肾病是我最怕的一个并发症。因为一旦肾出问题,后续治疗就非常复杂。我有个邻居,50多岁,平时不太注意盐的摄入,饭菜都咸得很,还爱喝汤。
去年查出蛋白尿,医生说是早期肾病。我问他有没有留意尿泡沫、夜尿增多这些情况,他说早有了,没当回事。其实这些都是肾功能开始出问题的信号,只要早点调整饮食,是可以逆转的。
我家现在做饭,基本不放鸡精味精,盐也控制得很少。用洋葱、生姜、香菇这些天然食材提味,既香又健康。控制钠的摄入,就是肾病调养的第一步,别小看一勺盐,它可能就是肾脏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管就脆弱,再加上高盐饮食,肾就成了最容易出事的器官。
糖尿病足听着吓人,真到了那一步,生活质量就大打折扣。脚是最常被忽视的部位,但对糖尿病人来说,是最该小心的地方。我爸现在每天晚上都要我帮他看看脚,洗完脚后仔细检查有没有破皮、红肿。糖尿病人一旦脚部破皮,恢复很慢,严重的甚至会坏死。
脚部护理我有几个小窍门。水温控制在37度左右,不烫脚;洗完脚马上擦干,特别是脚趾缝;袜子选纯棉的、无缝的,鞋子要合脚、透气。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保住双脚的关键。我还特地给我爸买了个脚部按摩器,每天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也让他放松。
再说说饮食这块儿。我观察下来,那些控制得好的糖尿病人,都不是靠饿的,而是靠吃得巧。比如我妈,她血糖一直稳定,是因为她吃饭有节奏。
一日三餐规律,定量定时,不暴饮暴食,不随便加餐。早饭她喜欢喝燕麦粥配水煮蛋,中午吃点粗粮饭配蔬菜,晚饭控制主食量,多吃点汤菜。
我还特别注意她的蛋白质摄入。很多人怕肉升糖,其实适量的瘦肉、鱼、豆制品是很重要的营养来源。蛋白质能延缓血糖上升,还能帮助维持肌肉量,对中老年人尤其关键。糖尿病人不能只看碳水,要关注整体营养结构,不然身体垮得更快。
我朋友的爸爸就是因为吃东西太单一,后来营养不良,肌肉流失严重,走路都不稳。我们常说管住嘴迈开腿,其实对糖尿病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吃得对、动得稳。不是拼命跑步,而是持续轻度运动,比如饭后散步、做广播操,都比久坐强多了。
我家现在有个小习惯,晚饭后全家出门走二十分钟,顺便聊聊天,空气也清新。这种一起动起来的方式,不光有助于控制血糖,也拉近了家人的感情。糖尿病的管理,不该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家的调整和配合。
我特别提醒那些上了年纪的糖友,别轻忽身体的小变化。视力模糊、尿频、脚麻这些信号,可能就是并发症的开端。别怕麻烦,早点检查,早点处理,能省下不少痛苦。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并发症可以要命。别到那时候再后悔,现在就要开始行动。
家里的饮食、生活节奏、情绪管理,每一样都影响着血糖和并发症的风险。我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是管住嘴这么简单,是要用心去生活。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是调养的机会,只要你愿意认真对待,它就不会变成生命的倒计时。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家共识
3. 《营养学基础》第5版,王旭峰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 《糖尿病并发症预防与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5.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24年度糖尿病管理报告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