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潍坊很幸福。”日前,记者捕捉到一组新闻采访镜头,随着潍坊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潍坊工作、学习和生活,从最初“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到日渐融入的幸福感,“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潍坊城市精神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
更好潍坊
“我在潍坊很幸福。”日前,记者捕捉到一组新闻采访镜头,随着潍坊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潍坊工作、学习和生活,从最初“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到日渐融入的幸福感,“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潍坊城市精神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由发展选择,进而让他们的身与心都在潍坊安了家。
无独有偶,近日,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发布,潍坊位列全国宜居百强城市第45位,比去年上升了22个位次。
更好潍坊,何以宜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或在于气候环境宜人舒适,或在于人们的生活有滋有味,或在于产业发展有声有色,或在于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到底是什么组成了潍坊的“吸引力”?
我们不妨从经济、环境、文化
这几个维度找找答案
01
触摸产业发展的澎湃脉动
春走潍坊,与“热气腾腾”的发展撞个满怀。高效运转的数智化生产线、不断增长的市场订单、一系列含“金”量和含“技”量满满的新产业项目开建……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潍坊正加速行进。
向科技要生产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潍坊,春耕春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事活动,而是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高效高质农事活动。
通过新质生产力汇聚产业发展新动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正不断放大潍坊的竞争优势。
潍坊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战略,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9+3+N”产业体系,持续深化“链长制”,动力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发展节节拔高,工业母机、磁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未来产业发展高歌猛进,2196家高新技术企业、1228家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快马加鞭,扶摇直上的先进制造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潍坊入选全国首批20个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入选新一批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潍坊制造业发展成效入选全国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潍坊数转智改做法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城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潍坊连续三次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五块“国家级牌子”被我市一一收入囊中。
现代农业是潍坊的另一张“王牌”,素有“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美誉。兴农,强农,持续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我市不断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理论探索,融合发展让现代农业长出了好“丰”景。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58.7亿元、全省第一。其中,蔬菜、肉蛋奶总产量首次突破1400万吨、200万吨,均稳居全省第1位。“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农机城”进一步擦亮潍坊“现代农业全省第一”的金字招牌。
挑起大梁走在前,潍坊用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蒸蒸日上。去年,全市GDP增长5.9%,达到8203.2亿元。
02
持续画出城市宜居“幸福圆”
春风起,万物生,更好潍坊生机盎然,所行之处皆风景。
“这些年能切身感受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了,这里更宜居了。”说起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土生土长的潍坊人于琳琳深有感触。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的“试金石”。近日,摄影师先后在我市潍州湖和白浪河水库上游拍摄到小天鹅、鸿雁、白额雁、短嘴豆雁等稀有鸟类。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是潍坊宜居的“底牌”。以绿色发展守护自然底色,潍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去年,我市完成造林绿化3628亩,建成省级以上幸福河湖74条。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全省前五,PM2.5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控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高于省定目标14.3个百分点。
以发展之绿托举潍坊之美,我市在治理体系上狠抓常态长效,打好法治、督导、科技、政策、制度、宣传“组合拳”,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潍坊的浓厚氛围。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除了宜居的生态环境,潍坊的交通、教育、营商等社会环境同样可圈可点。
在潍坊,互联互通大开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当前,潍烟高铁通车运营,实现了京津冀1.5小时、长三角2.5小时通达;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津潍段、潍宿段及青岛连接线全面铺开,不断放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建成,进一步助推潍坊向海图强……
在潍坊,孩子的教育可以有更多选择,基础教育名城、职业教育高地、高等教育强市,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贡献度越来越高;医疗便利、药价合理,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连续7年全省前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机制,在全国率先建成“就业码”综合平台,“社区微业”“零工客栈”等便民举措扩面提质……以人民为中心,潍坊发展的指针始终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潍坊,针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和体制机制障碍,全领域深化集成改革攻坚,“高效办成一件事”首批13个重点事项全面落实,100多项便民利企微改革落地见效,营商环境考核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等次,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拼经济、拼发展,全力奔赴中,潍坊始终不忘初心,深入推进社会各领域工作,一块块“幸福拼图”拼出了群众满满的“宜居感”。
03
以文化之力滋养城市“灵魂”
宜居,在于文化滋养。
家住潍坊植物园附近的王冬雁,经常下班后到附近的超然书房读书。“家门口有这样优质的阅读空间真好,在书房看书,不失为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放松。”她说。
文化的繁盛,离不开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潍坊遍布城乡的超然书房以一种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品质。去年,我市大力推进超然书房、职工书屋等阅读场所建设,目前已建成220余处新型阅读空间,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方便快捷、全民共享的城乡阅读服务网络。
城市因文化而生动。叩开历史的大门,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盐渔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相得益彰,齐文化与鲁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金石学与考古学在这里表里相合,潍坊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画都”“金石之都”。
文化讲述潍坊的过去,文祖仓颉造字奠定中华文明之根基,上古名君虞舜开创仁孝德政之先河,贾思勰《齐民要术》尽显农学之华彩……这些遥远的时光和故事,孕育出流光溢彩的人文精神,成为潍坊独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文脉是一条河,由“过去”流到“现在”,成为持续驱动潍坊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潍坊依托丰富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旅游资源,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培植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挖掘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潍坊以国家级齐鲁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平台,做好红色、非遗、名人文章,建设好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打造超然台、郑板桥纪念馆等文旅场馆,打响“山东手造 潍有尚品”品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给传统文化插上“双创”翅膀。让“老物件”焕发新生,潍坊大胆开拓市场新蓝海,建立手造项目库,举办“好手艺”文创大赛,完善文化产业园建设,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等平台搭建合作网络、畅通研发销售渠道,“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文化的生命在于创造创新,潍坊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潮流化、年轻化表达,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旅+”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庄严肃穆的沂山祀山大典、古色古香的十笏园文化街区、南来北往的坊茨小镇等一大批具有潍坊特质的文旅项目是发力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叠加成文旅融合发展优势,让潍坊火爆“出圈”。
文脉如水,文化浸心。为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潍坊通过硬件发力、软件赋能,文化服务更加多元,“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城市更宜居
让生活更美好
风华正茂的潍坊
正与梦想一起成长!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