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献忠在四川稳定政权的时候,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山海关,攻占了北京,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清军一边巩固在北京的统治,一边派人前往四川,劝说献忠投降,承诺只要献忠投降,就封他为 “蜀王”,让他继续统治四川。
就在献忠在四川稳定政权的时候,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山海关,攻占了北京,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清军一边巩固在北京的统治,一边派人前往四川,劝说献忠投降,承诺只要献忠投降,就封他为 “蜀王”,让他继续统治四川。
献忠接到清军的劝降信后,非常愤怒。他对大臣们说:“我张献忠起兵反抗明朝,是因为明朝腐败,百姓受苦,可清军入关,是外来的侵略者,他们想占领咱们的土地,奴役咱们的百姓,我怎么能投降他们!就算拼了我这条命,也要跟清军斗到底!”
大臣们有的劝献忠 “暂时投降,保存实力,以后再做打算”,有的则支持献忠的决定,说 “愿意跟随陛下,与清军决一死战”。献忠最终还是决定拒绝清军的劝降,他下令整顿军队,加强四川的防御,准备迎接清军的进攻。
清军见献忠拒绝投降,便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前往四川攻打献忠。豪格是清朝的宗室,很有军事才能,他率领的清军都是精锐,战斗力很强。
献忠得知清军前来,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四川北部的西充县,迎战清军。他知道清军实力强大,便认真制定了作战计划,想在西充县的凤凰山设下埋伏,趁清军不备,发动突袭。
献忠率领义军来到西充县凤凰山后,立刻派人勘察地形,布置埋伏。他让一部分义军埋伏在山林里,另一部分义军在山下布阵,准备引诱清军进入埋伏圈。
豪格率领清军来到凤凰山后,见义军在山下布阵,便下令发动进攻。义军假装抵挡不住,纷纷向后撤退,清军以为义军害怕了,便紧追不舍,很快就进入了义军的埋伏圈。
献忠见清军进入埋伏圈,立刻下令发动总攻,埋伏在山林里的义军突然冲出来,清军猝不及防,被杀得节节败退。豪格见情况不妙,赶紧下令撤军,可义军紧紧追赶,清军死伤惨重。
就在义军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豪格的部将雅布兰,是个神射手,他在混乱中,看到了骑在马上指挥作战的献忠,便偷偷拉弓搭箭,瞄准献忠射了过去。箭正好射中献忠的胸口,献忠从马上摔了下来,义军见主帅中箭,顿时乱作一团。
豪格见献忠中箭,立刻下令清军反击,明军趁机发动猛攻,义军抵挡不住,只好撤军。献忠被亲信救回营地后,伤势很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召集身边的大臣和将领,嘱咐他们说:“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继续抵抗清军,保护好四川的百姓,不要让清军占领咱们的土地。”
说完这些话,献忠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岁。献忠一死,大西政权群龙无首,很快就分裂了。一部分义军在献忠的养子李定国、孙可望等人的带领下,继续在云南、贵州等地抵抗清军,另一部分义军则投降了清军。
献忠死后,关于他的传闻越来越多,很多传闻都把他描绘成一个 “杀人魔王”,说他在四川 “屠城”“杀人如麻”,甚至还编造了 “七杀碑” 等谣言。可这些传闻,大多是失真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抹黑献忠,巩固自己的统治而编造的。
事实上,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虽然也采取过一些严厉的措施,镇压明朝残余势力和地主武装,但他从未大规模屠杀无辜百姓。相反,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民心,发展生产,让四川的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很多当时在四川生活过的百姓,在他们的日记和回忆录里,都记载了献忠善待百姓的事情。
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要抹黑献忠,是因为献忠的义军是清朝统一全国的重要障碍,他们害怕百姓会怀念献忠,起来反抗清朝的统治,所以才编造了这些谣言,把献忠描绘成一个残暴的人,让百姓对他产生恐惧和厌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研究献忠的生平,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还原了献忠的真面目。历史学家们认为,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首领,他率领义军反抗明朝的腐败统治,建立大西政权,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虽然他也有一些缺点和错误,但他仍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献忠的一生,恰似明末乱世里一团炽烈的火 —— 起于微末,燃于暴政,虽最终熄灭在清军的箭下,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他不是传统意义里完美的 “英雄”,也绝非传言中嗜杀的 “魔王”,而是一个裹挟在时代洪流里,带着草莽气与理想感的真实枭雄。
他的出身,是元末朱元璋故事的重演,却没迎来相似的结局。同是陕西农家子,同因官府压榨、天灾人祸家破人亡,可献忠生在明朝崩塌的最后时刻 —— 北边有清军虎视眈眈,内部有李自成割据中原,四川又有地主武装与明朝残部搅局,他的大西政权从诞生起就腹背受敌。他想在四川筑一片安稳地,给穷苦百姓分田地、免赋税,可乱世里的 “安稳” 太脆弱,清军的铁蹄、内部的叛乱,终究没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实现抱负。
论功绩,他率义军打破了明朝在西南的腐朽统治,把藩王、地主囤积的粮食分给饿殍,让无数像他当年一样走投无路的农民有了活路;他在成都建政权、办学校,试图用律法规范秩序,让战乱中的四川重拾生机。哪怕到了最后,面对清军劝降,他宁死不低头,一句 “我生为汉人,死为汉鬼,绝不做异族的降臣”,也守住了乱世枭雄的骨气。
可他也有绕不开的争议。为了稳固政权,他对明朝残部和反叛地主的镇压过于严苛,偶尔的急躁与猜忌,也让一些无辜者受了牵连;流动作战的策略虽让明军疲于奔命,却也让义军难以建立长久的根据地,最终成了无根之萍。这些缺点,是他草莽出身的局限,也是乱世里 “生存优先” 的无奈选择。
如今,成都的大西政权遗址、凤凰山的献忠殉难处,仍有人驻足凭吊。历史学家翻遍《蜀碧》《荒书》等史料,在清军编纂的 “屠蜀” 传说里,扒出了百姓为他立的生祠记载,找到了他减免赋税的告示拓片 —— 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比任何妖魔化的传言都更贴近真实的张献忠。
他的故事,从来不是 “非黑即白” 的评判题。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明末百姓的苦难,照出了乱世枭雄的挣扎,也照出了历史记载里的偏见与真相。或许,对张献忠最好的铭记,不是把他捧上神坛,也不是踩进泥潭,而是承认他的复杂 —— 承认他是一个曾想救百姓于水火,却最终被时代吞没的普通人,一个在黑暗里燃尽自己,试图照亮一方天地的明末枭雄。
岁月流转,凤凰山的风还在吹,那位从延安走出来的少年,带着他的刀、他的理想、他的遗憾,终究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独特的传奇,留待后人在史料与传说的缝隙里,读懂那个乱世里最真实的他。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