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不知道,我国为什么把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日选在9月3日,而不是日本宣布投降的8月15日,也不是日本正式签字投降的9月2日,这中间相差了十多天,其背后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很多人不知道,我国为什么把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日选在9月3日,而不是日本宣布投降的8月15日,也不是日本正式签字投降的9月2日,这中间相差了十多天,其背后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定义是十分重要且敏感的事情,哪怕只有一天之差,也是一个非常重大严肃的问题,因为它关乎到历史事件的最终定义,和对历史贡献的盖棺定论,是一个要被史书大幅记载的重大事件。
今天,我们就从政治和历史两方面的角度来讲讲这个不为人知的问题。
说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就是当年纳粹德国的两次投降闹剧。
二战苏德战争未期,1945年4月30日,纳粹首脑小胡子在总理府地下室绝望自杀,而同一天晚上10点左右,苏联红军就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克了德国国会大厦,把红旗插上了楼顶,标致着苏联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制定“巴巴罗萨” 计划闪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入柏林,在不到4年时间里,德军就造成了苏联2700万人死亡,受伤人员高达5980万,占了整个二战死亡人数的1/3。
在卫国战争之前,苏联总人口约1亿九千万,而仅仅这一场战争,就导致苏联损失了几千万人口,毫不夸张的说,苏联和当时的我国一样,遭遇的完全是一场灭国之战。
双方经过几年的拼杀,都已相互杀红了眼,德军知道,对有着血海深仇的苏联来说,德军一旦落入苏军之手,面临的后果将无法想象。
于是魔幻的一幕出现了,一边是苏军反推进柏林在追击德军,一边是大量溃散的德军成编制的一窝蜂涌向美、英联军的阵营。让英美联军误以为德军又在发动一次新的闪电战。
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成建制跑来的德军,原来是主动要求向英美联军投降,之后更多的德军仿佛像逃荒者一样,争先恐后去当联军的俘虏,一时间还把英美联军吓了一跳。
本来击败德国有生力量的是苏联红军,攻占柏林的也是苏联红军,德国人理应向苏联投降才对,但结果却是,小胡子的接班人邓尼茨元帅在1945年5月5日这天,竟派代表跑到法国的兰斯市,表示德国只向英美联军投降。
5月7日,一脸懵逼的英美联军“被迫”接受德国送上门来的投降,英美联军捡了个大便宜。
但当斯大林闻此消息后,当即暴跳如雷,他马上对外宣布,德国向英美联军投降不作数,必须要向苏联投降才行。
一开始德国人对斯大林提出的要求心生不满,还想狡辩,但紧接着他们就尝到了苦果。
那知人狠话不多的苏联人,直接展开了行动,对残余在布拉格的德军发起了猛烈进攻,他们要让德国知道背离苏联的意愿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最终德国人害怕了,毕竟命比面子更为重要,只得咬牙妥协,在5月8日这一天,向苏联再举行一次投降仪式。
于是,喜据性的一幕出现了,在苏联元帅朱可夫主持下,苏联在柏林接受了德国的投降。让难以置信的英美联军代表,在两天之内见证了德国的两次投降。
斯大林的目的达到了,自此以后,每年的5月8日就成了欧洲战场结束的正式日期。
以至后来的俄罗斯自1995年起,每年都会在胜利日的第二天,即5月9日举行阅兵仪式以示纪念。
斯大林为什么要坚决按照他的要求重新设定投降日期?其实这里面的原因意义重大,不仅是涉及德国投降时间的定夺问题,还涉及到对重要历史事件定义的主动权问题。
如果苏联默认了5月7日,把这一天定为德国投降的日子,那么就是在抹杀苏联红军在对德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
历史只会记载,纳粹德国是在1945年5月7日向英美联军投降的,后人会认为是英美联军击败的德国,而选在5月8日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当后人学到这段历史就会明白,1945年5月8日,是苏联接受了德国的投降,主角换成了苏联,这才是斯大林想要的最终结果。
同样的道理,我们选择在9月3日搞纪念活动,而不是选择8月15日和9月2日,其原因有二。
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虽然承认接受《波茨坦》公告。但裕仁通过广播发表的《终战诏书》全文让人看了莫名其妙,字面意思象是日本为避免自身国民再受伤亡,单方面宣布了停战。
整篇没有一个字提到有战败和投降,也没有出现任何道歉和忏悔的字眼,只用终止、遗憾词语代过,象是出于无奈且又心有不甘。
诏书的原话是这样的: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承认接受盟国要求以结束战争。
整篇内容都是在极力回避战败和投降的措辞,把战争的定义为是终战而不是投降。将日本本该的投降描述为采取非常措施以收拾时局,来以此淡化战败的实质。
不仅如此,还企图美化战争动机,诡辨说发动战争是为了东亚之安定及日本的自存自卫,将侵略行为标榜为合理化,并且还大言不惭地暗示自己是亚洲的英雄,而不是可耻的刽子手,妄图把侵略性质减少到最小。
甚至为推卸战争责任,将战争扩大的原因归咎于战局未能好转,才扩大战争规模。以此回避日本主动侵略他国的既定事实。
并且诏书上,还一再强调要护持国体,意思是盟军需要维持日本的稳定,要维持天皇制度,将天皇的存续列为最高优先级。所谓的“投降”昭书中竟出现这样的词汇,实在令人你夷所思。
而最令我们愤慨的是,为了减轻战争罪行,它还公然篡改了战争时间线,把侵略中国的时间点推迟了近10年,说交战已阅四载,将战争的起点线篡改从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爆发算起,故意抹去了从1931年就开始发动的侵华战争史,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承认制造的九一八事变,更是想否认像制造南京大屠杀那样的一些反人类罪行。
即便日本天皇发布了诏书后,在我国境内的一些日军有的都还在负隅顽抗,并没有真正缴械投降,双方还在打得你死我活,一直持续到9月初战事都还没有结束。
这样的情况能说日本是投降了吗?当然不是。所以不应该把8月15日作为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而1945年的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是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其意思不言而喻,和德国向英美联军投降如出一辙,这样后人只会记得是美国人主持的签字仪式,甚至会认为是美国一家战胜的日本,从而会淡化了我国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和历史功绩。
要知道,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战场拖住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以上,1941年底日本陆军210余万人中,超过130万人被部署在中国战场。
日本战败后,向我国投降的日军约128万人,这个数字超过太了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投降日军的总和。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结束,我国共歼灭了日军150余万人。
二、由于当时信息传递落后,9月2日这天国内很多人还不知道日本已签字投降,大多数人知道消息是在第二天,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宣布全国放假庆祝,也是在9月3日开始的。
所以,如果我们选择在9月2日这天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就是在变相承认抗日战争是在美国主导下获胜的,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更对不住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无数先烈。
所以把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才符合民族记忆。既是对先辈的尊重,也是在夺回历史叙事的话语权。
同时也是在证明,任何人都无法抹去历史的痕迹,我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为此作出的功绩和贡献,才会被世人所知并且铭记。
同时也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定义。
因此,抗战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我们应该形成历史惯例,让子子孙孙永远记住这些特殊的日子,只有铭记曾经的苦难史,才会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今年的9月3日,我国将再度举行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就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在整个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我国才是真正的战胜国。
来源:挽弓射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