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让人想起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写下的警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如今,这种“拆掉屋顶”式的荒诞逻辑,正以“为你好”的名义,在文化与教育
转自凡夫千帆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抽烟墙”近日遭遇了一场荒诞的控诉。有游客以“误导青少年”为由,要求将鲁迅夹烟的手势去掉。
这让人想起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写下的警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如今,这种“拆掉屋顶”式的荒诞逻辑,正以“为你好”的名义,在文化与教育领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折腾。
1.历史文化不是人人涂抹的画布
鲁迅吸烟的形象,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双重结晶。据相关考证,鲁迅烟龄长达35年,烟不离手的习惯伴随他写下《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名篇。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墙画,是基于1936年拍摄的鲁迅最后留影创作,画中夹烟的姿态,既是对历史场景的还原,也是对“横眉冷对千夫指”精神的具象化。正如浙江省鲁迅研究会所言,这是“生活化的鲁迅”,是让后人触摸历史温度的重要载体。
若依投诉者的逻辑推演,历史文化表达将陷入无尽的自我审查:李白的诗或因写饮酒被指教坏青少年,《水浒传》情节或被批宣扬暴力,甚至岳飞“精忠报国”的刺青也可能被误读为鼓励纹身……
这种对历史符号的过度敏感,实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不敢正视真实的历史,只能通过虚构的“完美”来寻求安全感。
更荒诞的是,这种上纲上线的逻辑早已蔓延到公共空间:无锡地铁因一张东林书院海报的远景中有人手持水瓶,被投诉为“小便不雅动作”,最终被迫更换海报。这种将艺术符号与现实行为强行捆绑的思维,与要求鲁迅“戒烟”如出一辙。
2.教育焦虑催生的荒诞剧场
其实,在“鲁迅戒烟”闹剧之前,类似的荒诞剧早已在校园内外轮番上演。
前年风靡一时的“萝卜刀”因被指“可能激发暴力倾向”而被部分学校禁止,但却忽视了其实际物理风险并不高于常见文具的事实;去年的“烟卡”风波中,小学生收集烟盒折叠的卡牌被斥为“诱导吸烟”,但孩子们追逐的不过是与同学游戏时的乐趣而已,真正因为烟卡而去抽烟的寥寥无几。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治理思维,暴露的是教育者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低估。
青少年不会因一幅历史画像就改变对吸烟有害的科学认知,即便将鲁迅手中的香烟换成拳头,也不会让人感到多么振奋人心。正如绍兴文旅局工作人员所言,“鲁迅夹烟”是绍兴文旅的名片,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岂能因个别投诉就轻易篡改?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教育焦虑正在演变为对文化的阉割——据媒体报道,曾有学校以“父亲翻越栏杆违反交通规则”为由提议删除《背影》,此类对文学作品的机械式道德审判,恰恰暴露了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3.警惕“政治正确”的暴力
这些看似“正义”的投诉,实则暗藏着一种“政治正确”的暴力。鲁迅曾讽刺某种联想机制:“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这种将符号无限引申的思维,至今仍在以“正确”之名施加文化暴力。投诉者将鲁迅夹烟的动作与“室外聚集吸烟”强行关联,正是这种病态联想的现代演绎。更荒诞的是,这种上纲上线往往还会披着“保护青少年”的外衣。
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人在复杂世界中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而非将他们禁锢在无菌温室里面。
当我们忙着给鲁迅“戒烟”、给玩具“消毒”时,是否想过:那些在墙画前点燃香烟致敬的游客,他们的行为究竟是“模仿吸烟”,还是对文化符号的另类解读?正如新京报评论指出,历史形象的呈现与现实行为之间存在明确边界,个别游客的打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艺术,与真正的价值观教育不可混为一谈。
4.让文化保持自由呼吸
今天,当我们面对这种对历史的粗暴裁剪,需要勇敢地打破沉默,并且给予那些“施暴者”有力的回击。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抽烟墙”不该被修改,因为它不仅是鲁迅的画像,更是一面照妖镜——照出那些试图用“正确”绑架文化、用“保护”扼杀自由的畸形心态。
历史需要真实,教育需要包容,文化需要呼吸的空间。掐灭鲁迅的烟容易,但谁来点燃思想的火?当我们忙着给历史和文化“美颜”时,别忘了鲁迅笔下那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中国,从来都不是靠阉割真实、粉饰太平来铸就的。
来源:玉宇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