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空飞行本该是平静的旅程,却在万米高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一架飞往香港的航班,一场突如其来的机舱火灾,一瓶普通可乐成了救命神器,160名乘客经历了人生中最漫长的30分钟。这不是好莱坞大片的情节,而是3月20日真实上演的一幕。
高空飞行本该是平静的旅程,却在万米高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一架飞往香港的航班,一场突如其来的机舱火灾,一瓶普通可乐成了救命神器,160名乘客经历了人生中最漫长的30分钟。这不是好莱坞大片的情节,而是3月20日真实上演的一幕。
当常规灭火器失去作用,空姐灵机一动用可乐成功控制了火势,避免了一场潜在的空难。然而当起火原因被揭开后,网友们怒不可遏——又是一起因乘客无视安全规定酿成的险情!
▶ 爆炸声、浓烟与明火!
3月20日中午12点20分,香港航空HX115航班从杭州萧山机场起飞,计划下午2点56分抵达香港。机上160名乘客和8名机组人员中,大多是赶赴香港参加展会的商务人士,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
天空晴朗,飞行平稳,一切如常。起飞后约30分钟,空姐们正推着餐车发放餐食,前排突然传来一声惊慌的喊叫:“着火了!”
坐在飞机尾部的蔡先生后来回忆:“我正低头看手机,突然听到前排有人喊起来。因为位置关系看不到具体情况,接着就听到’啪’的一声,像是什么东西爆了。”
几秒钟内,机舱里弥漫起刺鼻的烧焦味,灰白色的烟雾开始在封闭的空间里蔓延。
乘客们由一开始的茫然到渐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人开始急促地咳嗽,有人紧张地四处张望,寻找烟雾的来源。
很快,火种被锁在35排右侧的行李架上。一个黑色的行李箱中燃着火苗,火势迅速扩散。这时机舱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有乘客低声祈祷,有的人抓住扶手,也有人掏出手机准备拨打最后电话。
▶ 灭火器失效!空姐神操作用可乐救全机
机组人员训练有素地面对突发火情。”一位空姐迅速跑到飞机尾部,取出专用灭火器,快步返回火源处。她拉开保险销,对准起火点喷射。
灭火器“嘶——”了一声,但奇怪的是火势并未减弱。
"再来一瓶!"另一名空姐递上第二瓶灭火器。
连续用了几瓶灭火器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火势越来越大。机舱内的烟雾也越来越浓了,乘客们捂着口鼻,有人已经开始低声啜泣了。
危急时刻,一个留短发的空姐突然灵光一闪。她转身跑向餐车,一把拿起一瓶可乐,拧开瓶盖冲回火源。
"大家让一下!”她大叫,并告诉下面的乘客赶快跑开。
接着,她把可乐对着着火点倾倒而下。奇迹出现了,可乐浇在火上,“嗞嗞”地响,火的效果可说是减弱了!
"有用!快拿水来!"空姐大喊。
这一招打起来了,其他空姐马上反应过来,纷纷从餐车上拿来矿泉水和饮料,往火源处倒。乘客们也自发组织起来,构成临时的“救火链”,前排乘客往后传递水瓶,中排乘客帮忙拧开瓶盖,后排乘客收集空瓶子不让其他人绊倒。
一个穿蓝色衬衫的中年男子更是直接踩到餐车上,把餐车上水滑到更高的位置,将水浇在火上。”那一刻没人顾得上什么礼仪不礼仪,大家一心想着——灭火!"事后他这样说道。
众人齐力浇了行李架一个“水帘洞”,火终于把控了。整个过程短短的几分钟,但却像几世纪那样漫长。
▶ 曝光起火真相
当火灾被控制之后,人们开始追问: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场险情?
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显现出来。据同排乘客透露,起火的黑色行李箱是一名年轻的女性乘客。更为气愤的是,这场火灾完全是因为她的一个违规行为——在飞行过程中使用充电宝给相机充电。
邻座乘客回忆道:“她上飞机后就把充电宝放在箱子里给相机充电,我还看到空姐提醒过她,但她说’就一会儿’,结果。”。
这严重违反民航安全规定。飞机机舱是一个典型的密闭空间,通风条件有限,充电宝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够被有效散出。
尤其是存放在行李箱内的充电宝,热量积累更严重。
锂电池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发生热失控,一旦温度超过临界点,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爆炸起火。这正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从事后拍摄的照片看,受损情况触目惊心:不仅行李被烧得面目全非,连坚固的行李架盖板和内壁都被烧焦变形。飞机降落后,机舱里依然是焦糊味和黑烟四起,地板上全是灭火的水渍和饮料的痕迹,一片狼藉。
这再次表明,飞机上禁止用充电宝为电子设备充电的规定绝对不是小题大作。一个看起来小事,却酿成抢夺160条生命的惨剧。
▶紧急备降与后续处理
虽然火情控制,但机长为安全起见,将飞机紧急备降到福州长乐机场最近。
机长冷静地在广播中说:“各位乘客请注意,机舱内有火灾发生,现已控制,我们正在福州长乐机场紧急降落,请大家系好安全带,保持冷静。”机长冷静的声音,给惊魂未定的乘客带来一点安慰。
这架空客A320型号飞机本来计划下午2点56分到达香港,但却因为这次意外被迫转向香港。飞机安全降落后,乘客们有序撤离,香港航空安排乘客在机场附近酒店休息,准备安排后续航班。
然而,这次意外延误却给很多乘客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和经济损失。
“我去参加为期三天的摄影器材展,第一天就有重要客户约我见面谈合作。”有位职业摄影师无奈的说,“一耽误,保守估计损失8000多,关键是错过的商机也许更值钱。”
另一位带孩子母子则说:“我们是去香港看病的,医院的专家号提前三个月预约,这一耽误不知道还能不能赶上明天的门诊。”
不少乘客在紧急情况下无法等待航空公司安排的后续航班,不得不自掏腰包重新购买其他航空公司的机票飞往香港。而余下乘客则于3月21日凌晨0点53分乘坐香港航空特设的航班,平安抵达香港,比原计划晚了近10个小时。
▶ 谁来承受这场灾难?
随着事件平息,有关赔偿问题浮出水面,但香港航空的态度引起争议。
“航空公司只同意赔偿’降落一般距离的钱’,大概几百块钱吧。”一位乘客抱怨道,但“我们的酒店取消费,误工损失,重新订票的差价,没人管。”
更让乘客们气愤的是,事发后香港航空的客服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也得不到及时回应,给乘客带来更多不便和困扰。“我知道这是旅行社的错,但是态度太差了。”一商务人士说,“危机处理能力几近于零,推诿塞责的本性令人寒心。”
对于赔偿责任归属,多位法律专家表示,应由违规使用充电宝的乘客承担主要责任。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法》和《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旅客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承运人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但航空公司在后续服务保障方面也存在一定责任,尤其是信息沟通不畅、客服缺位等问题,应当承担相应的服务赔偿责任。”一位不愿具名的航空法专家这样分析。
香港航空尚未就赔偿问题作出正式回应,相关协商仍在进行中。
▶网友怒评
事件曝光后,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网友们对违规使用充电宝的女乘客几乎一边倒地表示谴责。
“这种人真是把别人的生命当儿戏!飞机上的安全规定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凭什么你可以例外?”一位网友愤怒地写道。
另一位自称经常坐飞机的网友分享道:“每次飞行,总能看到几个’特立独行’的人,手机不开飞行模式,安全带不系,座椅不调直,充电宝明目张胆地用…空姐提醒了还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这次算是给这些人上了生动一课!”
还有专业人士科普:“飞机上的灭火器一般是卤代烃灭火器,喷出的是无色气体,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干粉灭火器。它对普通火灾有效,但对锂电池火灾效果有限,因为锂电池燃烧会自身产生氧气维持燃烧。用水降温才是控制锂电池火灾的有效方法,空姐的做法其实很专业。”
一位自称航空业内人士的网友补充道:“飞机上允许携带小型充电宝(通常不超过100Wh),但明确禁止在飞行中使用充电宝给设备充电。这次事件中,问题不是带了充电宝,而是违规使用,还把它放在密闭行李箱里,简直是在创造爆炸条件。”
▶ 写在最后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航空安全专家对机上应急处置流程的讨论。有专家建议,考虑到锂电池火灾的特殊性,应在现有应急程序中增加针对电子设备起火的专门处置方案,并加强乘务人员相关培训。
同时,多家航空公司已开始在登机前安全提示中,更加明确地强调禁止在飞行中使用充电宝给电子设备充电的规定,并加大了机上巡查力度。
这起惊魂事件再次敲响警钟:飞机安全规定不是摆设,而是用无数教训换来的生命保障。当我们抱怨安检繁琐、规定严格时,是否想过这些规定背后是对每一位乘客生命的负责?
你怎么看这起事件?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真实生活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