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传授:修道的根本,原来就在五字之内,道众听后当下明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4 13:35 1

摘要: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道德经》,《太上老君清静经》,《云笈七签》等古代典籍。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道德经》,《太上老君清静经》,《云笈七签》等古代典籍。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抱朴子》中葛洪仙师如是说。道家修行之术千变万化,各门各派各有秘法,有的苦练丹功,有的修炼符箓,有的清修打坐,有的诵经礼斗。

然则,太上老君曾在《清静经》中暗示,修道之根本并非繁复法术,而在几字之间。历代高道为何苦修数十载却不得其要?

太上老君为何说真传只在寥寥几字?这简单之中,又藏着怎样的天机玄理,能让千百年来的道众恍然大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瘟疫肆虐。在西蜀青城山下,有一处幽静道观名为"云霄宫",住着一位被世人称为"张天师"的道人张道陵。

他原是东汉朝廷官员,博学多才,后弃官入山寻道数十载,钻研各派道书无数,却始终觉得差了关键一着,未能得道。

这一日清晨,雾气环绕山间,张道陵如往常一般在道观内打坐调息。他闭目凝神,努力寻找那一丝若有若无的道韵,却总是在即将触及时消散。

"唉——"张道陵轻叹一声,睁开了眼。

忽然,一阵清风拂过,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位白发白须的老者,身着青色道袍,手持拂尘,正立于门口。老者面带慈祥微笑,眼中似有星辰流转。

"贫道乃山野散人,途经贵观,特来拜访道兄。"老者拱手道。

张道陵急忙起身相迎:"老者仙风道骨,非同凡响。不知高姓大名?从何而来?"

老者微微一笑:"姓李名聃,世人亦称我为老君,从太虚而来。"

张道陵浑身一震,双膝一软,急忙跪倒在地:"原来是太上老君驾临,弟子有眼无珠,请老君恕罪!"

老君伸手虚扶:"不必多礼。我观你修道多年,勤勉不辍,却始终未能触及道之根本,故特来点拨。"

张道陵感激涕零:"弟子愚钝,确实苦苦求索数十载而不得门径,还望老君指点迷津。"

老君拂尘轻挥,室内顿时清风徐来,紫气东来,氤氲缭绕。他走到窗前,望着院中几名忙碌的道士,缓缓说道:"你看这些弟子在做什么?"

张道陵看了看院中的情形:"他们都在做道观日常之事,有的打扫,有的烧香,有的诵经,是修行的基础。"

老君摇头道:"你只看到他们的行为,未看到他们的心境。那个扫地的道士,心中不平,觉得自己天资聪颖却日日做粗活;那个烧香的道士,心思早已飘到山外,想着俗世繁华;那个诵经的道士,只求速成,急于证道。表面上做着修行之事,内心却已远离大道。"

张道陵恍然:"老君是说,修道关键在于心态?"

"不止于此。"老君负手而立,"你可知何为道之本?"

张道陵思索片刻:"《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道之本质,玄之又玄,难以言传。"

老君颔首:"你所言不差,然修道却有捷径。"

张道陵眼前一亮:"敢问老君,这捷径是什么?"

老君刚要开口,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和呼喊:"张天师,救命啊!山下村庄瘟疫大作,已有十余人染病,情况危急!"

张道陵看了看老君,又看了看门外,内心顿时陷入两难:"老君传道,千载难逢,可村民疾苦,也不能置之不理..."

老君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去吧,救人要紧。"

张道陵犹豫道:"老君传授的道之根本,弟子尚未得闻,若错过此机会,不知何时才能再得指点。"

老君微笑道:"你且去救人,回来后我自会告诉你。这也是对你修行的考验。"

张道陵只好带领几名弟子,携药前往山下村庄。到了村中,他见村民痛苦不堪,有的高烧不退,有的咳血不止,情状凄惨。

张道陵立刻指挥弟子分工救治,自己也亲自为重病者诊脉开方。

一位年迈的村民拉着他的手:"张天师,我们村太穷,恐怕无法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张道陵安慰道:"无需挂心,救人乃本分,不求回报。"

整整三天三夜,张道陵带领弟子不眠不休救治村民。随着药效发挥,村中疫情终于得到控制。村民们感激涕零,纷纷跪地叩谢。

张道陵婉拒了村民的谢意和礼物,带领疲惫的弟子返回道观。一路上,他心中惦记着老君是否还在等他,是否会传授那道之根本。

回到道观,张道陵惊喜地发现老君仍坐在他的静室中,似乎一直在等他。

"老君,您还在!"张道陵激动地说。

老君温和地问:"村中疫情如何了?"

"已经控制住了,多亏弟子们齐心协力。"张道陵回答。

"你这三天的所作所为,我都看在眼里。"老君说,"你在救治过程中,可有什么感悟?"

张道陵思索道:"弟子只是尽己所能救人,并无特别感悟。只是觉得救人之时,一心只想着如何治病,反而忘却了自己的疲惫和烦恼,心中出奇地平静。"

老君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神情庄重的缓缓道来......

"就隐藏在五个字之中。"

老君缓缓道来,神情庄重。

张道陵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请老君明示!"

老君手指轻点桌面,一字一顿道:"清、静、无、为、谦。此五字,乃修道真谛,万法之宗。"

张道陵喃喃重复:"清静无为谦..."

老君徐徐解释道:"清者,明也,心地清明,不为物欲所蔽;静者,定也,心如止水,不为外境所扰;无为者,不妄为也,顺应自然,不强求不造作;谦者,虚也,如谷之空虚,能容万物而不盈。此五字看似平常,实则包含天地至理。"

张道陵若有所思:"弟子在村中救人时,似乎正是处于这种状态。心无旁骛,一心救人;不计个人得失,顺应自然;不居功自傲,心存谦虚。"

老君欣慰地点头:"正是如此。你已不知不觉践行了这五字真谛。修道不在繁文缛节,不在玄奇法术,而在心性修为。你看那些苦修的道士,有的诵经千卷,有的辟谷数年,有的炼丹引气,却始终未得道要,就是因为他们只求其表,不得其里。"

一名年轻道士忍不住问道:"老君,这五字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我等该如何实践呢?"

老君微笑道:"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则静,不留痕迹,此为清;处世如水,波澜不惊,万事静观,此为静;行事随缘,不执不强,顺应自然,此为无为;虚怀若谷,不居高位,不显锋芒,此为谦。"

老君起身,来到窗前,指着天空中飘过的白云:"你看那云,无心而行,随风而动,变化万千而无定形,游于天地之间而无所拘束,正是清静无为谦的体现。"

张道陵忽然明白了什么:"老君,弟子明白了!修道不是追求神通异术,不是刻意苦修,而是回归本心,顺应自然,持守本性,清净无为,谦卑自处。"

老君欣然颔首:"你已得道要,往后修行,当以此五字为根本,时时检省,日日修持。"

恍惚间,只见老君身体开始变得透明,如烟似雾。

"老君!"张道陵惊呼。

老君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吾已传你道之根本,余者当自悟之。记住,清静无为谦,乃万法之宗。修之千日,可得道果;持之万世,可登天界。"

说罢,老君化作一缕紫气,飘然而去。

张道陵恭敬地跪拜在地,泪流满面:"弟子谨记老君教诲,必终身奉行!"

从此,张道陵以"清静无为谦"五字为修行核心,广传道法。他创立天师道,立符篆,设坛场,行符水,普济众生。无论行法还是传道,他始终坚守这五字真谛,心地清明,处世静定,行事无为,待人谦和。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道:"师父,我看各派修行法门繁多,符箓、丹道、斋醮、诵经,究竟哪种才是正道?"

张道陵答道:"法门虽多,道理相通。无论修何种法,若能坚守'清静无为谦'五字,皆可得道。若心不清静,多学无益;若行不无为,徒劳无功;若性不谦和,无以容物。"

十年后,张道陵坐化于青城山中,据说当时紫气东来,有金童玉女乘龙前来迎接,张道陵飘然升天。

他的弟子将老君所传"清静无为谦"五字真谛记录下来,广为流传。道众听闻后,无不豁然开朗,当下明了。正如《云笈七签》中所载:"道无定法,修无定式,唯心清静,方可见道;唯行无为,方可得道;唯性谦和,方可成道。清静无为谦,五字之中藏天机,持之以恒,可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后世道士常将这五字刻于道观匾额、法器或书写于符箓之上,以示不忘道之根本。有一则记载,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得闻此五字真谛后,闭关三年,出关时已是鹤发童颜,道法大增,曾云:"老君五字真诀,胜读万卷道经。"清代全真派高道王常月也曾说:"学道千日,不如悟道一时;悟道一时,不如持清静无为谦五字终身。"

这五字真诀,简单易记,却蕴含深意;容易理解,却难以践行。正如太上老君所言:"大道至简,归根复命。清静无为谦,虽只五字,却是修道根本,得之者长生,行之者得道。"

来源:张垣丫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