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荆州,这座坐落于长江之畔的历史名城,有着数不清的故事,它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荆楚岁时记》这部由南北朝时期宗懔撰写的著作,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荆楚地区社会风貌与民俗风情的大门。
荆州,这座坐落于长江之畔的历史名城,有着数不清的故事,它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荆楚岁时记》这部由南北朝时期宗懔撰写的著作,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荆楚地区社会风貌与民俗风情的大门。
宗懔,这位与荆州渊源颇深的文人,曾在荆州担任别驾、江陵令。长时间的生活经历,让他对荆楚一带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人员往来频繁,商业活动兴盛,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宗懔将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综合起来,以生动的笔记体,创作出了《荆楚岁时记》。
这部著作的内容丰富广博,从正月一日的庭前爆竹,到除夕之夜的辞旧迎新、相聚酣饮,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事、民俗、仪式、医药、祭祀、婚嫁等无一遗漏。比如书中记载,正月初一,人们鸡鸣而起,先在庭前燃放爆竹,以此来驱赶山魈、恶鬼。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爆竹的响声,驱走邪祟,迎来新一年的平安与吉祥。如今,虽然燃放爆竹的场景更多出现在特定的庆祝场合,但这一传统的寓意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书中还详细记录了端午节的习俗,“是日竞渡”,下注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荆州作为楚文化的核心区域,与屈原有着深厚的渊源。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忠君爱国,却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荆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这一习俗从荆楚地区逐渐传播到全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记忆。直到现在,每年端午节,荆州的江面上依旧会有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那一艘艘飞驰的龙舟,那一声声激昂的鼓点,都是对历史的传承,对屈原的缅怀。
除了这些重大节日,《荆楚岁时记》里还有许多关于日常生活习俗的记载,如正月七日为人日,人们会采摘七种菜做成羹汤食用,这背后也蕴含着祈求新年丰收、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记录,反映出当时荆楚地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在宗懔创作《荆楚岁时记》的时代,用于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岁时书比较流行,并且历代都有新作问世。像唐代李绰的《秦中岁时记》,聚焦唐代都城长安一带的节日、庆典和风俗;南宋周密的《乾淳岁时记》,从元旦到除夕,记载了二十六件风俗之事;南宋末年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收集了作者生活时代之前完整的岁时节庆资料;明代的《北京岁华记》、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纪胜》以及民国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等,这些作品都是对岁时记这一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它们与《荆楚岁时记》一起,构建起了一幅庞大的中国古代岁时文化的画卷,让我们得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民俗风情。
《荆楚岁时记》对于荆州乃至整个中国岁时文化的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能直观地了解古代荆楚地区的民俗文化,还为后世研究岁时文化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荆楚岁时记》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习俗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它们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情况,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荆州与《荆楚岁时记》紧密相连,《荆楚岁时记》是荆州历史文化的结晶,它承载着荆州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代荆楚地区的独特魅力,领略到那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来源:日日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