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40岁前千万别得2型糖尿病!不然死亡风险是同龄人的3.7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4 13:22 1

摘要:医院的门诊室里,32 岁的小张满脸焦虑,身旁的家属也是神色凝重。小张最近总觉得口干舌燥,水喝了不少,厕所也跑个不停,实在扛不住了才来医院。一系列检查之后,一个令人揪心的诊断摆在了他们面前 ——2 型糖尿病。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小张和家属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么年轻,

医院的门诊室里,32 岁的小张满脸焦虑,身旁的家属也是神色凝重。小张最近总觉得口干舌燥,水喝了不少,厕所也跑个不停,实在扛不住了才来医院。一系列检查之后,一个令人揪心的诊断摆在了他们面前 ——2 型糖尿病。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小张和家属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么年轻,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十年、二十年之后,会不会浑身都是并发症?

医生经过详细询问,找到了小张患病的根源 —— 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平日里,小张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毫无抵抗力,炸鸡、汉堡、奶油蛋糕,样样都是他的心头好。可他却对运动极度排斥,身高 170 厘米的他,体重竟飙升到了 180 斤。医生无奈地解释道,人一旦胖起来,身体就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作为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一旦敏感度下降,血糖调控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极易失控,异常升高。

对小张而言,年纪轻轻就患上 2 型糖尿病,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糖尿病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它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是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就会如同恶魔一般缠上身来。这些并发症一旦出现,往往很难逆转,不仅致残率高,致死率也不容小觑。

英国牛津大学的 Amanda I Adler 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他们对 4550 名 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达 30 年的随访,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不到 40 岁就确诊 2 型糖尿病的人,死亡风险如同火箭般蹿升,竟是同龄普通人的 3.7 倍;而 40 岁及以上确诊的患者,死亡风险也是同龄普通人的 1.54 倍。不难看出,40 岁之前确诊 2 型糖尿病,相对死亡风险的增加程度,远远超过 40 岁之后确诊的人群,尤其是 25 到 35 岁的年轻人,更是高危群体。

如今,2 型糖尿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团队在 Health Data Science 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从 1990 年到 2021 年,中国 15 - 39 岁人群的 2 型糖尿病发病率竟然翻了一番。其中,15 - 19 岁人群发病率增长最为迅猛,男性所承受的疾病负担始终高于女性,且增长速度更快。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截至 2023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 5.37 亿,而中国,更是以约 1.41 亿的患者数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换算一下,差不多每 10 个人里,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作为医生,实在忍不住要提醒大家,2 型糖尿病的发生,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要想远离它,以下这些要点可一定要牢记。

严控饮食,把好 “入口关”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少人在饮食上开始肆意放纵。那些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像红烧肉、糖果、奶茶等,看似美味诱人,实则是诱发 2 型糖尿病的 “罪魁祸首”。这些食物热量极高,吃多了,身体就像吹气球一样胖起来。时间一长,胰岛素抵抗就会找上门,糖尿病也就悄悄潜伏进了身体。所以,为了健康,一定要克制自己对这类食物的欲望,合理规划饮食。

勤加锻炼,让身体 “动” 起来

如今,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人整天抱着手机,或者坐在电脑、电视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屁股仿佛被胶水粘在了椅子上。长期缺乏锻炼,体重很容易超标。腹部脂肪堆积越来越多,身体代谢也变得迟缓,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与日俱增。不妨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散散步、跑跑步、做做操,让身体活跃起来,远离肥胖,也就离糖尿病更远一步。

粗细搭配,均衡饮食结构

在饮食上,很多年轻人只钟情于精米细面,觉得它们口感好、上档次。却不知,吃得太过精细,对健康损害极大,时间长了,就容易诱发 2 型糖尿病。其实,饮食应该粗细搭配,在吃精米白面的同时,多摄入一些粗粮,比如玉米、燕麦、糙米等。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对预防糖尿病大有益处。

定期监测,洞察血糖变化

糖尿病并非悄无声息,其实是可以提前发现的。正常人的空腹血糖范围在 3.9 - 6.1mmol/L。要是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 7mmol/L,那基本就可以确诊糖尿病了。而在 6.2 - 6.9mmol/L 这个区间,就属于空腹血糖受损,这可是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倘若能及时察觉这个阶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比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就能有效延缓 2 型糖尿病的到来。所以,大家不妨定期去医院检查空腹血糖,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为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辽沈晚报朝阳时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