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紫金花,这是牡丹,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寓意……”日前,在天津市北辰区集贤里小学举办的非遗进校园展示活动中,该校学生白冉站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展位前,向参观者介绍绒花的背景和特色,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驻足观看。
“这是紫金花,这是牡丹,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寓意……”日前,在天津市北辰区集贤里小学举办的非遗进校园展示活动中,该校学生白冉站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展位前,向参观者介绍绒花的背景和特色,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驻足观看。
活动现场,天津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尚永森拿起镊子,向学生传授绒花制作的诀窍。尚永森告诉记者,每逢春节,天津卫的姑娘都喜欢在头上戴一朵谐音“荣华”的红色绒花,期望来年生活红红火火。聚宝盆、古风万年红、紫金花等花样各有吉祥寓意,也成为天津年俗的特殊符号。
“过去,孩子们只见过别人制作绒花,现在他们自己成了‘小匠人’。”集贤里小学校长陈建禹介绍,为了让学生们近距离了解并学会制作绒花,学校将绒花技艺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绒花课程体系,低年级以欣赏和简单制作为主,高年级则注重复杂造型和创意设计。
为了让绒花在学校得到传承,集贤里小学还邀请了绒花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担任课外辅导员,定期到校授课,同时组织部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打造出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今在集贤里小学的“绒花工坊”里,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将蚕丝缠绕在铜丝上,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绒花在指尖“绽放”。从仿制簪花到融入现代元素的“绒花提灯”,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更承载着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创新。
“绒花制作的过程要求学生专注且心思细腻,技艺蕴含了强大的‘工匠精神’。”该校劳动教师李荣介绍,除了传授技能,该校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非遗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学校充分开展丰富的绒花制作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亲手搓、揉、捻、挑的过程中锻炼专注力,养成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学校将持续通过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实践体验三大路径,让绒花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落地生根,焕发新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陈建禹说。(本报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彭未风)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