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治疗的基石,广泛应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然而,关于他汀长期使用是否安全,尤其是对肝脏的影响,一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治疗的基石,广泛应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然而,关于他汀长期使用是否安全,尤其是对肝脏的影响,一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观念认为,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肝损伤,但一项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
前不久,一项在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不仅不会伤肝,反而能显著降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风险!
这一发现不仅为他汀的“安全性”正名,更为其赋予了全新的“预防性”角色,为全球数百万肝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新视角。
他汀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中的关键酶来发挥降胆固醇作用。由于药物作用的主要靶点就在肝脏,确实有少数患者在用药初期会出现一过性的、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正是这一表现,在传播中被简化并曲解为“他汀伤肝”。久而久之,吃他汀会伤肝的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大量的医学研究早已表明,他汀引起的严重肝损伤极其罕见,那些一过性的肝酶升高大多会自行恢复正常,且与真正的肝损伤并无关联。
相反,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保护中的获益远大于其潜在风险。
这项由哈佛医学院领衔的研究,主要针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来开展,目的是探究他汀类药物与肝癌风险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让人眼前一亮。
1. 肝癌风险显著降低:研究发现,与未服用他汀的患者相比,持续服用他汀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降低了40%,这是一个极其显著且有临床意义的降幅。
2. 剂量-效应关系:服用他汀的时间越长,累积剂量越高,其预防肝癌的效果就越好。这种关系的存在,强有力地支持了“他汀是导致肝癌风险降低的真正原因”这一因果关系。
3. 全面肝病风险下降:研究还显示,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因肝病相关死亡、肝移植等严重终末期肝病的风险也全面下降。
事实上,这并非首个证明他汀能降低肝癌风险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指向类似的结论。至于他汀为何能从一个被怀疑的“肝脏威胁”转变为强大的“肝脏卫士”,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制。
1、抗炎作用
慢性肝炎之所以会演变为肝癌,核心驱动力是肝脏的长期、慢性炎症。他汀类药物被证实具有强大的抗炎特性,能够抑制肝脏内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和活性,从而从根源上减缓肝病进展,创造一个不利于癌细胞生长的微环境。
2、抗增殖与促凋亡
他汀不仅能降胆固醇,还能干扰细胞分裂增殖所需的其他重要中间产物的合成。这就意味着,他汀可以直接抑制肝细胞的异常快速增殖,并诱导那些可能癌变的异常细胞走向凋亡,从而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3、抗血管生成
肿瘤要想长大和转移,必须建立自己的血液供应系统(血管生成)。他汀被证明可以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从而“饿死”肿瘤,限制其生长和扩散。
4、免疫调节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他汀还能微妙地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可能增强免疫细胞对癌前病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虽说他汀类药物对预防肝癌有一定的获益,但它目前仍然只作为降脂药服用,慢性肝病患者不能出于预防肝癌的目的擅自服用,即便确有所需,在用药过程中也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监测肝功能:患者在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若出现明显异常,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肝功能状态、血脂水平及心血管风险,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和剂量。例如,肝功能轻度异常者可选用低剂量他汀,而肝功能正常者可按常规剂量使用。
3. 避免联合用药风险:他汀类药物与某些药物(如部分抗生素、抗真菌药)合用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搭配。
4. 尽量别喝酒:长期喝酒尤其是大量酗酒,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不仅与他汀所带来的肝脏负荷叠加,还可能影响他汀的代谢,导致药物蓄积,增加副作用风险。
来源:湖北台健康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