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教材,新学期课堂教学十六项基本要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07:40 2

摘要:为适配新教材实施与教学质量提升,明确课堂教学各环节核心要点,特制定以下十六项基本要求,确保教学流程科学、高效,助力学生深度学习与素养发展。

适应新教材,新学期课堂教学十六项基本要求

为适配新教材实施与教学质量提升,明确课堂教学各环节核心要点,特制定以下十六项基本要求,确保教学流程科学、高效,助力学生深度学习与素养发展。

一、以问题化系统统领教学

以问题链为核心,构建系统思维框架。课堂需以“问题”为引领,避免碎片化教学。每节课需围绕主干问题设计,问题间需相互关联、形成“链状结构”,构建完整的问题化系统。具体执行需遵循:减少教材中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杜绝“是不是、对不对”类集体提问与群答;降低事实性、封闭性“是什么”问题占比,重点增加思考性、开放性“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确保问题指向思维深度。

二、聚焦课堂黄金学习期

把握黄金学习期,锚定教学关键时段。课堂前5-20(中学2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黄金学习期,此阶段需集中处理本节课重难点内容。严禁占用该时段进行冗长导入、过量讲解昨日作业、处理班级事务,或一上课就批评学生——师生情绪不佳、心智疲劳时讲授重难点,易导致知识“夹生”,形成“学不会→再重复”的恶性循环,降低学习效率。

三、把握课堂提问双黄金等待期

优化提问设计,保障深度思考空间。课堂提问需预留两个3-5秒黄金等待期:

1. 候答距:提出问题后,留3-5秒让学生深度思考,不鼓励急于举手(避免答案浅层次、不全面),更禁止先点名再提问题。

2. 反思期:学生回答后,再留3-5秒,让答题学生补充修改答案,其余学生概括发言要点、对比自身答案并思考如何质疑补充,教师同步梳理评价与追问方向。

四、统筹“四例四维”设计例题与习题

精研例题练习,落实四例四维要求。例题与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载体,例题、练习题的选择与设计需兼顾“四例”与“四维”,确保训练全面性与层次性:

-四例:包含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同类型巩固的“同例”、变式拓展的“变例”、学生自主创编的“仿例”,覆盖从模仿到创造的学习路径。

-四维:覆盖直接应用的“正向思维”题、公式变换的“逆向思维”题、结合生活经验的“特殊思维”题(含隐藏条件)、融合多知识点的“综合思维”题(避免知识混淆),全面提升思维灵活性。

五、明确不同课型的教学侧重点

区分课型侧重,实施精准教学策略不同。课型目标不同,教学侧重点需精准定位:

新授课:先讲解公式推导、概念内涵,再教授应用方法。

习题课:无需重复公式推导,聚焦公式记忆与实际应用。

单元复习课:重点讲解公式的推论与变式应用。

大复习课:将零散小规律归纳为系统大规律(实现“多题归一”),不可用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的模式开展。

六、规范课堂表扬方式

善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内驱动力。表扬需遵循“高标准、具体化”原则:学生发言达标时给予肯定,超出预期时才给予表扬,不降低表扬标准、不滥用掌声(避免掌声廉价化)。表扬需聚焦“努力程度”,采用公式化表达: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适当身体接触,引导学生发自内心认可。

七、引导学生完整经历解题链条

引导完整解题,破解“听懂不会”困局。杜绝“教师包办难点、学生只做计算”的教学模式(避免“能听懂却不会做题”),需让学生完整参与解题全流程:

1. 独立阅读试题材料,圈画关键信息;

2.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信息;

3. 将信息抽象、建模为具体问题;

4. 分析问题并提出解题思路与方法;

5. 完成具体计算与答案书写。

通过这一过程,将“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建构”,彻底解决“能听懂、遇题不会做”的痛点。

八、优化学生回应的教学艺术

规范回应艺术,呵护思维成长过程。回应学生需注重引导与尊重,分场景施策:

学生回答时断时续:不打断、不允许其他学生插嘴,保护其思维进阶与顿悟过程。

学生卡壳:根据症结“搭桥引导”(如提示旧知识、分解问题),助其突破瓶颈。

学生完全不会:待其他学生回答后,需让该生重复答案,确保其跟上进度。

学生回答完整:进一步拓展、追问,深化其理解。

学生板演:完成后提示“检查无误再离开”,渗透“做完必查”的学习习惯。

九、科学处置学生答题卡壳现象

学生答题卡壳时,严禁“罚站、催促坐下、晾在一边”等行为。需先分析卡壳原因(如词语不理解、逻辑推理障碍、表达困难、走神),再针对性提示(非暗示),具体方式包括:

提示答案位置(如“谁能告诉他答案在哪找”);

明确下一步任务(如“谁能告诉他接下来该做什么”);

补充所需旧知识、分解问题

解释术语的其他表述;

引导识别错误;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点。

十、依据学情判断教学进度调整

需从学生眼神、表情及答题情况判断“继续往下讲”还是“重讲上一问题”。若提问时出现“第一个学生不会,第二个学生不完整,第三个学生虽完整但思维条理混杂,第四个学生才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说出答案”,教师切勿认为“学生总算会了”。从上述学情可判断,至少一半学生尚未掌握,极有必要重新梳理内容或换一种方法再讲,否则易造成知识“夹生”,后续需反复补救。

十一、严守问题答案的高标准评价

评价学生答案需“精准严谨”,杜绝含糊其辞或过度表扬(避免学生误解瑕疵答案为正确)。具体要求:

不随意说“对”“正确”,更不直接补充完整答案(防止中等生忽略自身答案与标准的差异);

不用“不错,就是这个意思”代替规范评价(避免学生考试时无法精准表达、规范作答);

若学生“该概括却举例子”“该答步骤却答整体”“该说改正方法却说错误”,需明确指出“答非所问”,避免学生忽视审题。

十二、强化重难点的课堂信号与传递

聚焦重难点巩固,深化理解应用层次。重难点需通过“信号提示+分层巩固”强化。

讲授重难点时,需通过“语言提示+语速调整+声调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同时采用“三讲”策略确保吸收:

1. 教师先讲清重难点;

2. 请中等生复述讲解;

3. 让学困生复述或与同桌互讲思路,借助有意注意强化理解与记忆。

十三、落实小组有效讨论的五个细节

巧用小组讨论,促进思维协同发展。小组讨论需规避“表面热闹、实质低效”,重点聚焦落实5个核心细节:

1. 倾听规则:始终保持“一人说、他人专注听”,杜绝自言自语、无人倾听。

2. 主持秩序:由组长统筹,按“学困生讲→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或“中等生讲→卡壳时组长提示→学困生追问”的顺序开展。

3. 结论总结:讨论后期需明确答案,对比“多元化答案”与“最优答案”,避免学生混淆。

4. 分组适配:记忆型知识2人一组,理解型知识4人一组(从C类学生开始发言),运用型知识全组讨论。

5. 发言管控:引入“发言卡”,仅持卡学生可发言,避免优等生“话语霸权”。

十四、依据学情判断教学进度调整

动态调整节奏,确保知识扎实落地。课堂需“以学定教”,通过学生反馈灵活调整节奏:

判断“继续往下讲”还是“重讲上一问题”,需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及答题情况。若提问时出现“前3名学生分别不会、不完整、条理混乱,第4名才条理清晰”,则说明至少一半学生未掌握,需重新梳理内容或换方法再讲,避免知识“夹生”。

十五、确保教学目标、评价、内容与任务的一致性

强化目标关联,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需遵循“目标-评价-活动”闭环:

教学设计需遵循“目标先行、逆向设计”,实现四者统一:

1. 先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2. 依据目标设计达标评价标准;

3. 再设计匹配的学习活动与任务(学程设计);

4. 确保“教学目标与流程内容对应、练习检测与目标对应、内容与练习对应”。

十六、推动课堂小结向“课堂整理”升级

注重课堂整理,推动学后反思升级。将传统“课堂小结”改为“课堂整理”,聚焦“关联+转化”,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关联:引导学生将本节知识与已学知识通过同化、顺应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从元认知层面反思学习过程(正向反馈)。

转化:将认知转化为情感,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可迁移的核心观念”“可升级的大观念”“能解决的真实情境问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升华。

以上十六项要求贯穿课堂教学全流程,既是对新教材教学理念的落地细化,也是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抓手。建议教师在实践中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学情灵活运用,持续优化教学行为,逐步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建设,助力新学期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来源:教育领域王红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