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卢大地的风声猎猎,距离罗马千里之外,战争一开始就没打算客气。所有人都明白,恺撒和他的军队,此时不是凭着家底子硬冲进来的——他靠的,是一套极讲究实用的本事,尤其是那手让人又恨又怕的“就地取粮”。不必讳言,在打仗的时候,谁能比得上恺撒的现实?一支部队饿着肚子,是
高卢大地的风声猎猎,距离罗马千里之外,战争一开始就没打算客气。所有人都明白,恺撒和他的军队,此时不是凭着家底子硬冲进来的——他靠的,是一套极讲究实用的本事,尤其是那手让人又恨又怕的“就地取粮”。不必讳言,在打仗的时候,谁能比得上恺撒的现实?一支部队饿着肚子,是不可能赢下这片蛮荒土地的。然后事情也就顺理成章,粮食,少了就是一切麻烦的源头。
这一切,总得有人开头。在公元前58年刚跨过阿尔卑斯山时的恺撒,压根没带多少老乡的面包,左手一杆权杖,右手一纸命令——谁有粮食、谁有牛羊,统统拿来。刚开始那几仗的同盟者,比如爱杜依人,说是彼此帮忙,可实际呢?每个人都打自己的小算盘。有条件的城邦当然愿意趁机用粮食换个靠山,没条件的只好忍气吞声,不愿意给的,只能被威吓。恺撒记载自己是“受人邀请”才插手高卢事务,现在看多少有点黑色幽默味,可又有什么办法?
最初那个夏天,说不上多热,却绝对令人紧张。高卢的地理,和罗马不一样,野外多沼泽、丘陵,村落四散,粮道不通,后勤线拉得太长就是自掘坟墓。恺撒兵分几路,眼睛盯着谁家仓库满就找谁下手。爱杜依人馥郁的粮仓一度让罗马士兵腰杆出了气,谁想下一场雨加一场旱灾,说断就断了。塞广尼人、雷米人这些刚投靠过来的“新朋友”,总是愿意配合。彼此心知肚明,不过是在看恺撒到底能不能收拾麻烦。
这里面的很多细节,被史书一笔带过,现场却一点都不浪漫。比如军团长拉着士兵,鸡鸣时分分头奔向村庄,铁制马蹄在泥地里踩出混乱的响声。老人妇孺慌忙逃窜,罗马百夫长用粗鲁的拉丁语喊着搬运粮袋。就这样,军需官小心地记录一包包麦子、口袋、牲口,哪怕只多一只羊都要归档。你说这种景象在某些角度下像极了强盗?可在恺撒这里,反而是一种骄傲——军队自给自足不靠家乡,太省事了!
说到底,恺撒并不是总有好运气。粮食从天而降终归是神话,现实比想象中的要难。他最头疼的时刻之一,就是阿莱西亚围城。面对高卢联军的彻夜骚扰,城外城内都在熬着。恺撒的粮道屡屡被截断,平时依赖的那些城镇同盟,突然变得两面三刀。有人拖延送粮,有人根本消失。他只好临时征调军团去附近村镇“借粮”,百姓怨声载道。久而久之,就连盟友也开始心生反感,觉得罗马人压根不守信。
可该怎么办?撤退?这时他又反复权衡过,最终硬是咬着牙和士兵们一起扛过来。最夸张的时候,不得不用远方驱赶来的牛羊将士兵们糊口。有人饿得迷糊,有人靠嚼草根熬过了一晚,许多人到现在还会疑惑,恺撒是不是太心黑,为什么明知道补给断了还不主动退兵?其实他也不是完全没想过撤。只是每逢这个时候,总会有人说罗马人的军威不可辱,士兵们拼着最后一口气宁可挨饿也不愿丢脸。
这么说吧,不是所有时候,恺撒都能轻松靠掠夺搞到粮草。问题到最后,变成谁能撑得住“焦土政策”的毒辣。没错,正是高卢人韦钦和托列克斯这小子——带头烧掉自己的城镇和麦田,断掉恺撒的命脉。这一招,几乎把罗马人逼入绝境。恺撒身边许多副将劝他放弃战线,他却犹豫不决,觉得只要能拿下对方主力,后路就不用多想。而实际情况是士兵苦不堪言,连干粮都要抢着分。
战事拖到了雨季,边打边抢粮,恺撒不得不一再放低姿态。明明前一天还在和盟友商量联手,第二天却逼着人家交出全部余粮。一边收缴,一边又派出斥候四向打探消息,试图寻找哪怕一袋没有被烧毁的存粮。偶尔抢到一车麦子,所有百夫长都会自言自语:今天算中奖了?又有人抱怨说,恺撒这招迟早失灵,高卢人再狠一点,大家一起饿死看看,他能怎么办。
但恺撒还是靠自己的办法活了下来。接连有几次,他抓住敌军败退后短暂的喘息间隙,指挥军团趁势掠夺,没错,就是强行“以战养战”。所有缴获的粮草先分给一线部队,然后才轮到账本上的后勤兵。大伙都明白,罗马军队的生存方式,其核心就一个词——“及时补给”。怎么补?有钱的时候靠买,没有的时候就靠抢。
有时候,他甚至不得不跟士兵们讨价还价。比如在一次兵败突围后,士兵们集体抱怨:再这么搞下去是要命的事情。恺撒却用几句煽情的话让士兵勉强安心下来。他自己晚上在营帐里翻来覆去,怎么也想不明白,既然大家都知道粮草是关键,为什么盟友一到关键时候就靠不住?是不是政令下得太软?等到硬邦邦的法令下去,对方又反弹得更凶。其实真正的矛盾,冷冷地摆在两边脸上,彻底结下了梁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心思。悄悄说,不是每个罗马士兵都愿意一辈子靠掠夺粮食活命。不少人开始琢磨如何在当地落脚,搞点小买卖、讨媳妇,甚至有人在打仗间隙和高卢人合伙开市集。你说这种情形是不是很滑稽?可事实就是如此矛盾,那会儿的局势一团乱麻,恺撒有时候挺无奈。
到头来,盟友的粮草送得勤快是虚,罗马军团自己搜刮才是真。就地取粮的效率说不上高,各种摩擦和小冲突时不时爆发。偶尔粮仓大丰收,士兵个个眉开眼笑。有次,文内几人以扣押使者要挟换人质,引爆一场小战役;另一头,不列颠半岛刚刚平定,得里诺旁得斯人乖乖交出人质和粮食,算是轻松。这种“投降就交给养,不交就打”的逻辑,很简单,办法也粗暴。
数据上看,根据2023年意大利古代史研究中心的一份综合报告,此阶段恺撒大约动用了13个军团、6万步兵,粮草消耗每天不低于150吨。相关实物账目由当地城镇按“理论负担”分摊,因战事导致逃亡及谷物损毁事件,从侧面反映掠夺型补给的压力必然递增。这一组数据虽然来自多渠道采集,真实性几乎毋庸置疑。
有人觉得恺撒能活下来,是靠运气?其实更多还是靠灵活。他不停决策,不怕得罪人。后来也有学者讽刺,恺撒太注重后勤,把战争搞成了贸易。或许有人会说,他的策略有些失德,道德压力很大;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交战时期哪里还有什么对错,谁活下去谁有理。
不过,恺撒这种一边施压一边抢粮的路数,实际上影响了后来很长一段历史。别说欧洲,东亚后来同样出现了“以战养战”——什么三国、五代的故事里,军队都学得有模有样。不同的是,恺撒的掠夺行为受到了制度层面的鼓励。罗马本土并不直接供应外征部队,为的是让所有将军各凭本事。长远下去,这无疑激化了矛盾,也埋下了帝国动荡的种子。
但是,在恺撒时代,没人会想到粮食能决定整个帝国的命运。罗马的规则是胜者为王,此刻他就是那个说了算的人。不过严格说起来,恺撒并不是真的没有远见。分冬营、分散驻兵以缓解压力,也是他的创新。有成功、有失败,倒像是赌徒。其实他真的是在冒险,到头来靠的并不是天才,而是能忍、能抢、能变通这一连串的“平民”本领。
八年鏖战,征服高卢,恺撒的成败早就不是单一政策能解释清楚。被描述成天降伟人的人,其实最怕的是饿肚子——除了他,谁还能想出“抢到什么吃什么”的办法?但下一步,罗马还是走向了帝制。就地取粮能救一时,救不了天下太平。
那些人来人往、谷仓起落的喧嚣早消散了,后来者只记得,这一策略让恺撒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路突围。这种绝境求生的手段,现在有人还拿来做参考,成败与否说不好,遇上不同脾性的将军,结果未必一样。
来源:瑾瑾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