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今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是“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旨在贯彻社会共治理念,动员全社会全面行动、全力投入,营造全民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全民共享结核病防治成果的良好氛围,为终结结核病
转自:万泰生物
Medical Frontiers
“
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今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是“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旨在贯彻社会共治理念,动员全社会全面行动、全力投入,营造全民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全民共享结核病防治成果的良好氛围,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报告(2024版)》及《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要点 。
”
推荐要点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我国及全球范围内结核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面临较大挑战,需要提高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扩大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范围。
2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对提高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提出了要求,强化了对重点场所、疫情高发地区以及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对同时对结核病潜伏性感染者给出了预防性治疗等干预措施的建议。
3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推荐在结核病重点地区与重点人群中开展主动筛查、主动发现策略,结核病主动发现可填补患者发现的缺口,减少潜在的社区传播风险,是终止结核病的重要策略。
4
化学发光法具有通量高,灵敏度强等优点,有助于提高结核感染患者发现,更适合人群筛查。
2024全球结核病报告
2024年10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这份报告为我们带来了我国以及全球的最新结核病疫情监测数据,同时也揭示了全球结核病里程碑和目标的最新进展[1]。
中国疫情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监测数据,与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组共同测算分析而得:我国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占全球发病数的6.8%,仅低于印度(26%)和印度尼西亚(10%)。估算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RR-TB)患者占全球的7.3%,居第4位。
拓展阅读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2],我国2024年报告肺结核患者数为70.25万,高于2023年报告的61.31万,结核病发病率为49.88/10万,高于2022年的43.49/10万。我国2024年报告肺结核死亡数3471人,也高于2023年的报告数2167人。
2023年报告肺结核患者的病原学阳性率为67.08%,较1997年的55.29%上升了21.32%。此外,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表1),我国2013年40~59岁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率为22.46%,60岁以上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38.36%,所有年龄段中,男性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均高于女性[3]。
表1 2013年全国5岁及以上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估算
中国防痨协会《非活动性肺结核诊断及预防发病专家共识》[4]指出,包括潜伏性结核患者在内非活动性结核患者是结核病发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将非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和管理纳入国家结核病高危人群防控措施中。此外,我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50~70岁LTBI者中,胸部影像学检查具有非活动性肺结核病灶人群的结核病发病风险是影像学检查正常者的6.77倍[5]。
γ-干扰素释放试验(tuberculosis-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TB-IGRA)在潜伏性结核患者的发现中具有特异性高,不受卡介苗接种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影响等优点,已被《儿童肺结核诊断专家共识》[6]、《老年肺结核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7]及《综合医疗机构肺结核早期发现临床实践指南》[8]等多部指南共识推荐。
若要了解更多万泰生物TB-IGRA检测产品请点击:重磅丨WHO官方文件重点推荐万泰生物TB-IGRA
全球结核病里程碑和目标的最新进展
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的WHA 67.1.1决议为“2035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全球结核病死亡数减少95%,发病数减少90%,终止结核病流行”的总目标确立了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里程碑式的具体指标。
根据这一指标,在2025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全球结核病死亡数减少75%,发病数减少50%,受影响结核病家庭因为结核病而带来灾难性支出的比例降低至0。根据《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公布的数据,在这三项上,全球在2023年仍与2025年的里程碑有较大差距(表2)。
表2 全球消除结核进展和2025年阶段性目标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
为全面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2024年11月2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赵雁林课题组从目标和工作指标、防治措施等方面针对《规划》进行了权威解读[9]。
目标和工作指标
《规划》设立了3个总体目标和针对4个不同领域的9个具体工作指标(图1)。
全国结核病防治目标和工作指标
在总体目标设定方面,《规划》提出了全国结核病发病率持续降低,死亡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结核病患者经济负担逐步降低的总体目标。其中,对发病率设定了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值:到2025年,全国结核病发病率降至50/10万以下;到2030年下降至43/10万以下。
在工作指标设定方面,《规划》从患者发现等领域设置了9个具体工作指标。同时,根据新的防控形势和工作需要,调整了1个。调整的指标是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病检查率,不仅将指示病例范围从既往的病原学阳性患者扩大到所有肺结核患者,同时将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方法从症状筛查升级为结核病检查。
增加的3个指标包括肺结核患者标准化治疗方案使用率、利福平敏感肺结核患者固定剂量复合制剂使用率和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率;前2个指标主要为了进一步强化结核病患者的规范治疗,而密切接触者中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率则主要用于推动预防性治疗工作的实施。
防治措施
《规划》从患者发现及预防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要求。
(一)加强患者发现
早期发现并有效治疗患者是控制传染源,降低疫情的重要举措[8]。《规划》要求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提高诊断时效性。
当前我国患者发现以被动发现为主,患者存在就诊延迟现象[10]。为提高患者发现水平,及时发现无症状结核病患者,《规划》进一步强化了主动筛查,实现患者发现的关口前移。首先,扩大了重点人群主动筛查覆盖面,在人群基础上,将密切接触者的范围从病原学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扩大到所有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新增既往患者作为主动筛查的重点人群;同时为提高筛查效率,将筛查方法由原有的症状筛查升级为结核病检查。
此外,还强化了重点场所和疫情高发地区主动筛查;重点场所筛查方面,在原有的学校和监管场所的基础上,新增加了社会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精神病医院和工矿企业等场所结核病检查要求;在疫情高发地区,要求因地制宜探索扩大结核病主动筛查比例和频次,以加速疫情的下降。
(二)加强预防措施
结核病预防是防止结核病发病及传播的重要措施。为强调预防措施在结核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规划》首次将结核病预防作为一项重要防治措施列出,提出“加强预防措施,减少发病与传播”。
在感染控制方面,在落实既往医院内感染控制要求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患者家庭环境内的感染控制要求。在感染者预防性干预方面,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预防性治疗工作,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地设立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对结核病发病的高风险人群,包括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进行结核感染筛查,对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等干预措施,稳步推进预防性干预工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