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岁的林雨桐住在天津一个普通的小区里,是个安静懂事的小姑娘。她平时话不多,却很贴心,每次妈妈下班回家,她都会主动迎接递上拖鞋,平时在家还会主动扫地擦桌子。邻居们见了都夸她懂事,老师也常说她细心有礼貌,是班里最让人省心的孩子。可就是这样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却让妈
7岁的林雨桐住在天津一个普通的小区里,是个安静懂事的小姑娘。她平时话不多,却很贴心,每次妈妈下班回家,她都会主动迎接递上拖鞋,平时在家还会主动扫地擦桌子。邻居们见了都夸她懂事,老师也常说她细心有礼貌,是班里最让人省心的孩子。可就是这样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却让妈妈操碎了心。
雨桐天生体质弱,抵抗力差。每次季节一变,她总是第一个感冒咳嗽的孩子,病情轻则几天不退烧,重的时候还要跑医院挂水。冬天的时候,她的手脚总是冰凉,即便裹着厚厚的棉被,夜里也常常出虚汗。妈妈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跳跃,雨桐却只能安静坐在长椅上喘气,心里满是心疼。她常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孩子的身体养好,再也不能让她这么反复受罪。
2019年11月,天气突然转凉,老师在群里说最近流感来势汹汹,让家长们注意。可担心什么偏偏就来什么,11月18日,雨桐放学回家时小脸通红,整个人软绵绵地趴在书桌上,连铅笔都握不住。夜里开始发起高烧,体温一度冲到39℃,呼吸急促,咳嗽连成一串,咳得眼泪都出来了,整个人浑身无力,连水杯都拿不稳。妈妈顿时慌了,赶紧背起她往医院跑。到急诊大厅时,雨桐整个人已经趴在妈妈肩头,呼吸急促,脸色苍白,额头和后背的汗混在一起把衣服都浸湿了。妈妈焦急地跟护士说孩子高烧不退,咳嗽得厉害,怀疑是流感,请求医生赶紧帮忙。
急诊医生第一时间给林雨桐吸上了氧,开了退烧药,并挂上了抗病毒和补液的点滴。等病情稍稍稳定一些,医生把检查结果递给雨桐的妈妈,语气凝重地说:“孩子体质确实太差了,抵抗力明显不足。你看,她的血钙偏低,维生素D水平也严重不足,身高也落后同龄人一截,这说明她的骨骼和免疫发育都有问题。”
妈妈一听,急得眼眶发红,声音发颤:“医生,她从小就容易生病,我一直以为是天生底子弱,没想到竟然是这样。”医生叹了口气:“挑食也是个重要原因吧?很多孩子不爱喝奶、不爱吃鱼虾和蔬菜,这些营养缺口长期积累,就容易出问题。”妈妈有些愧疚地低下头,小声承认:“是的,她很挑食,不爱喝奶,青菜也几乎不碰,我有时候拗不过她,就让她随便吃点零食填饱肚子。”医生摇头道:“这样下去不行,要从根本上调整,不然以后会更麻烦。”
吊水室里孩子们一排排地坐着输液,妈妈环顾四周时,注意到角落里坐着的一个男孩,脸色苍白,身体看起来瘦弱异常,双腿弯曲得不太自然,小小年纪走路却一瘸一拐,腹部鼓胀得不成比例,头也比同龄人显得大。雨桐的妈妈心头一紧,忍不住过去搭话,那位母亲叹了口气,说孩子是缺乏维生素D,才落下了佝偻病,导致骨骼发育受阻,身形畸形,还常常喊腿痛。雨桐的妈妈一听,整颗心顿时提了起来。医生刚说过雨桐维生素D不足,而眼前这个孩子的情况,就像是一面镜子。
她急忙回到座位抱紧女儿,开始查阅关于佝偻病的资料。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骨骼钙化不足。维生素D不足时,孩子虽然吃进了钙,但身体没法有效吸收利用,这种病在饮食不均衡、缺乏阳光照射的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身上非常常见。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骨骼和发育上,轻度时会出现夜醒,骨骼和牙齿发育落后,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不可逆转的骨骼畸形,还会伴随肌肉无力、运动落后,影响到孩子的身高、体格。她越看心越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给雨桐补回来,不能让女儿走上同样的路。
雨桐这次流感康复后,妈妈把医生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每天早晚,她都会准时把维生素D和钙片放到小杯子里,亲眼看着女儿吞下去才放心。饮食上,她也开始严格把关,不再纵容挑食。为了不让女儿抵触,她常常变着花样做鱼肉、鸡蛋和绿叶蔬菜,米饭和面条搭配着粗粮,零食则换成坚果和水果。妈妈还特意安排她多参加运动,每天都会带她打羽毛球,周末则去公园骑车、快走,让她晒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刚开始时,雨桐总是嫌累,但在妈妈的坚持下,她渐渐养成了习惯。三年下来,她的体质明显改善了,身高也追上了同龄人,生病也少了。妈妈看着女儿一天天变得健壮,心里欣慰极了,觉得这份坚持终于让女儿走出了体弱多病的阴影。
升上四年级后,林雨桐的状态慢慢出现了变化。起初是吃饭没什么胃口,明明餐桌上摆着她最喜欢的菜,她却总是扒拉几口就放下筷子。过了些天,雨桐整个人越来越没精神,下课回家后常常瘫在沙发上,连书包都懒得收拾。慢慢地,她的身形明显瘦下去,原本有点圆润的小脸变得削尖,眼窝也深了,手脚总是软绵绵的。妈妈看在眼里,虽然觉得不太对劲,但心里想着是不是课业压力大,孩子累得没心情吃饭,于是她更加用心地给雨桐做饭,可每次刚炖好的汤端到她面前,雨桐也只是象征性地吃几口,便摇头说吃不下。妈妈心里虽有疑惑,却还是归咎于学业紧张,没想到这背后,是疾病悄然逼近的信号……
2022年10月11日,林雨桐正在教室里做数学卷子,头晕沉沉的她本想咬牙坚持,肚子里却突然一阵翻涌,那感觉像有一股气体在胃里打转,她忍不住用手按住肚子,眉头紧紧皱起。接着,她张开嘴打了几个嗝,却带出一股刺鼻的怪味,那气味像厕所一样难闻,冲上喉咙呛得她喉咙发紧。同桌疑惑地看了她一眼,只见她脸色越来越白,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雨桐咽了几口口水,喉咙里仍有那股怪味,胃里翻涌得更厉害,她不禁捂着嘴,身体弯下去,终于忍不住,猛地呕出一摊混着酸水和饭粒的呕吐物。她的肩膀一抽一抽,眼泪被呛得直流,嘴角还残留着呕吐物的味道,喉咙火辣辣的。她想说自己没事,可一张嘴又有酸水涌上来,只能不停咳嗽,整张小脸惨白得像纸一样。
同桌伸手不停地拍着她的背,但她身体忽然一抖,肚子里又像被猛地攥了一下,随即剧烈的反胃感再一次直冲上喉咙。雨桐惊恐地瞪大眼睛,死死捂着嘴,可下一刻,一股腥甜的味道猛地涌出,她来不及反应,喉咙一紧,吐出了一大口暗红色的鲜血。血顺着她的下巴不停滴落,染红了书本和衣襟。她的眼睛猛地瞪大,表情里全是惊恐,呼吸变得急促短促,像被人掐住了喉咙,胸口剧烈起伏,咳出来的全是血沫。她的手指颤抖着抓紧桌角,却一点力气都使不上,整个人虚弱得快要支撑不住。
教室里很快乱作一团,有同学吓得大叫着冲出门去找老师。老师急忙赶过来,只见林雨桐整个人趴在桌子上,嘴角和衣襟全是血,脸色苍白得毫无血色,手还在微微发抖。她弯下腰轻声呼喊,却发现孩子已经虚弱得说不出完整的话,心头一紧,立刻让班干部去叫校医。几分钟后,老师和校医一起把雨桐扶了出来,她的脚步软得几乎踩不住地面,整个人半靠在老师怀里,胸口起伏急促,眼神涣散无力。校医一边简单处理,一边催促老师立刻联系急救。老师手忙脚乱地拨打120,又赶紧拨通了雨桐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母亲还没明白状况,就听见老师急切的声音:“孩子情况很严重,吐血不止,我们正往医院送,您马上赶过来!”
救护车赶到医院后,医生立即为林雨桐展开检查。血液结果很快出来,血肌酐飙升至728 μmol/L,远远超过正常值,血尿素氮高达34 mmol/L,提示体内代谢废物严重堆积。电解质检测显示血钾浓度升至6.3 mmol/L,存在心律失常风险,血钙水平却明显下降。尿量监测也显示过去24小时不足300 ml,属于少尿状态。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明显下降。腹部超声进一步发现双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肾实质回声增强,显示肾脏结构已遭到严重破坏。结合孩子突发的恶心、呕吐和呕血表现,医生沉重地告诉林雨桐妈妈,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消化道问题,而是尿毒症的典型表现,林雨桐最终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竭进展至尿毒症期。
当医生把检查单递到手里的那一刻,林雨桐的妈妈整个人愣在原地,她盯着那串刺眼的数字,手指止不住颤抖,声音哽咽:“不可能的,我女儿才十岁,平时也没什么大病,怎么会是尿毒症?是不是机器出了问题?是不是弄错了?求求你们再帮她查一查……”话音未落,她的眼泪已经止不住地落下来,整个人几乎要跪倒在医生面前。医生沉默片刻,语气低沉:“我们已经反复核对过了,孩子的肾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这是尿毒症的典型表现。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为她建立透析通道,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听到“终生透析”这四个字,母亲胸口像被重锤击中,整个人扑到病床边,死死握着女儿冰凉的小手,泪水模糊了视线:“怎么会走到这一步……我女儿以后该怎么办啊……”
林雨桐的妈妈抱着检查单追到医生面前,声音几乎带着哭喊:“医生,我真的不明白,她还这么小啊,手术她没做过,大病她也没有过,怎么会突然就查出尿毒症呢?是不是我们哪里疏忽了?”她一边说,一边把孩子的点点滴滴翻出来,像是拼命想给医生证明:“我知道她体质差,所以我一直都特别注意。三年前医生说她缺钙缺维生素D,我就天天给她吃钙片和维D,从来没落下过。饮食我也严格管着,尽量做鱼、鸡蛋、青菜,让她不再挑食,还逼着她每天喝牛奶。为了增强抵抗力,我天天带她去楼下晒太阳打球,周末还带她去公园骑车快走,从来没偷懒过。她以前动不动就感冒发烧,可这三年身体真的好多了,很少生病,我还以为自己终于把她养好了……”说到这,她嗓子哽住,整个人几乎站立不稳,“我到底哪里做错了,怎么会换来这样的结果啊?”
医生听完母亲的叙述,眉头紧紧皱在一起。他一边安抚母亲的情绪,一边调出了林雨桐过去的病历资料,逐条仔细查看。三年前因为流感住院时的血常规、肝肾功能都显示正常,血肌酐在48 μmol/L,尿素氮也稳定在4 mmol/L,肾脏超声没有异常。此后几次小感冒的就诊记录里,血液和影像学结果也完全正常,没有留下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按照常理,这样规律随访、指标稳定的孩子,不可能在短短几年里就走到尿毒症期。
医生把病历放下,转身又一次坐到母亲面前,语气格外严肃:“孩子有没有自己偷偷吃过什么药,或者你们给她服用过其他保健品?”母亲一脸茫然,连连摇头:“没有啊,我给她吃的都是医生开过的钙片和维D,别的我都不敢乱买。”医生继续追问:“家族里有没有类似的病史,比如肾病、遗传代谢类的疾病?”母亲眼眶通红,哽咽着答道:“没有,我们家人身体都很正常。”医生皱眉,又试探道:“那有没有可能接触过什么有害物质,比如偏方、草药或者重金属环境?”母亲用力摇头,声音几乎带哭:“绝对没有,她平时就是上学、在家,我盯得很紧。”
一连串的问题接连被否认,医生整个人靠在椅背上,沉默了许久。他望着检查单上的一串串红字,心里生出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按理说,这样年纪的孩子,营养有保障,又没有基础病,不可能走到尿毒症这一步。可偏偏现实就摆在眼前,所有常见原因都被排除了,却找不到合理解释。他轻声自语道:“这个孩子,本不该是这样的……”
医生抱着厚厚一摞病例回到科室,整个人仍旧眉头紧锁。他把检查单、影像资料和过往的复查记录一并递给主任,语气里满是困惑:“主任,这个孩子的情况我真的想不通。她的家长很配合,也没乱用药,饮食、作息都比一般孩子还规范。三年来复查的数据一贯稳定,指标漂亮得挑不出错。可为什么会突然进展到尿毒症?像这种年纪的患者,本不该是这样的。”
主任接过病例后,先是沉着脸把厚厚一摞资料铺在桌面上,一页页慢慢翻阅。血液检查、影像学结果、病程记录、出院小结,他全都仔仔细细过了一遍,还特意叫来电脑调出了孩子早期的超声影像,和近期的影像结果进行比对。起初,他的眉头紧紧皱着,口中轻声自语:“肾脏大小对比没有明显异常,血肌酐在两年前还很稳,尿蛋白也没有早期提示,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
整个办公室一度陷入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主任放下笔,叹了口气,对医生说:“你没有错,病例资料很完整,可就是太完整了,几乎挑不出漏洞。”就在他把病历合上的瞬间,目光无意间扫到一行备注:母亲长期坚持补充营养。主任眼神骤然一紧,立即将病例重新摊开,仔细盯着那段记录反复看,手指在“维生素D补充”字样上停住,久久没有移开。
他抬起头,眼神深邃而凝重,对医生缓缓开口:“问题不在检查,不在常规病因,而恰恰在这段看似再正常不过的补充记录里。真正的关键,就在维生素D。”
主任把病例合上,叹息道:“都是无知惹的祸啊!虽然正常合理地补充维生素D确实可以预防佝偻病,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但它也并不是随便吃就可以的。林雨桐的妈妈确实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她在给林雨桐补充维生素D时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小细节,这才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了肾衰这种不可逆性的损害啊!”
林雨桐的母亲一直以为补充维生素D是件再安全不过的事,可她忽略了一个看似极小的细节,那就是没有严格控制剂量。维生素D虽然能帮助钙的吸收,对预防佝偻病很重要,但它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容易在体内储存。如果长期每天固定补充,却没有医生监测血液中的维生素D和钙水平,就可能在不知不觉间造成过量。林雨桐的母亲为了让女儿“补足底子”,多年如一日地给她固定吃同样的剂量,最终导致维生素D和钙在体内逐渐堆积,肾脏承担了过多的代谢负担。
过量的维生素D会引起血钙水平升高,这种情况叫高钙血症。高钙血症早期的表现往往不明显,可能只是轻微的食欲下降、口渴增多或疲倦,很容易被忽视。林雨桐当时表现为吃饭没胃口、体重下降,母亲只当是学业压力所致。其实这是体内钙浓度异常的信号。高钙会增加尿液中的钙排泄,长此以往,钙盐会沉积在肾脏,损伤肾小管结构。肾脏像是一个过滤器,长期被钙盐覆盖,功能就会慢慢衰退,最终演变成慢性肾衰竭。
维生素D的吸收和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相同剂量。林雨桐的母亲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她坚信“每天吃一粒就是补充健康”,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身高、体重和日晒情况。比如有些孩子本身饮食里就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加上日常户外活动晒太阳,已经满足身体需要,再额外补充就可能超标。林雨桐平时和母亲一起常去公园晒太阳,再加上每日的口服维生素D,摄入量远远超过了身体所需。这个细节看似不起眼,却成了日积月累的风险。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她母亲一直给孩子使用成人常见的补充剂,而没有确认是否为儿童专用剂型。儿童需要的维生素D量和成人有显著差别,但市面上的一些补剂包装和标识并不清晰,母亲只凭说明中的“一日一粒”就长期给女儿服用。这样的剂量并不一定适合孩子。长期服用成人剂型补充剂,会使得实际摄入量远远超过儿童可耐受上限,时间久了便成为隐藏在日常习惯中的危险。
林雨桐出现尿毒症,其实早有一些征兆。她在生病前经常喊头痛、乏力,甚至夜里多次口渴,妈妈却认为是学习累了。其实这些就是高钙血症和肾功能受损的早期表现。如果当时能做一次简单的血液检查,异常的血钙和血肌酐指标就会提示出问题。遗憾的是,这些细微信号没有被识别,维生素D的补充依旧照常进行,肾脏在无形中不断受到损伤,直至出现呕吐、吐血这样的严重症状。
从病例总结来看,林雨桐的悲剧并不是因为维生素D本身,而是因为她长期忽视了剂量监测与个体差异。维生素D过量导致高钙血症,高钙血症造成肾脏钙化,肾脏功能逐渐受损,最终发展到尿毒症期。这个过程缓慢而隐匿,常常被家属和医生忽略。林雨桐的母亲在饮食、运动上做得几乎无可挑剔,却在“固定剂量”这个极小的细节上出了问题。这个看似安全的习惯,最后演变成压垮孩子健康的关键原因。
何立群.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08):8-9.DOI:10.16305/j.1007-1334.2006.08.004.陈香美,倪兆慧,刘玉宁,等.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09):1029-1033.郑平东.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与临证辨治[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2):1-3.DOI:10.16306/j.1008-861x.2008.02.013.(《天津7岁女孩吃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3年后尿毒症,医生怒斥父母无知》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万淼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