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渠九年不回家?红旗渠三代传人同台解锁“活的历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22:23 2

摘要:8月29日下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爷爷的红旗渠》新书发布会在此举行,最小修渠人张买江和儿子张学义以及孙女张宁珂三代人首次同台,讲述《爷爷的红旗渠》背后的历史故事。

8月29日下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爷爷的红旗渠》新书发布会在此举行,最小修渠人张买江和儿子张学义以及孙女张宁珂三代人首次同台,讲述《爷爷的红旗渠》背后的历史故事。

据悉,该活动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文心出版社承办,由文心出版社副总编辑栗军芬主持。

《爷爷的红旗渠》是一部以红旗渠精神为核心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以最小修渠人张买江和孙女“渠四代”张宁珂为原型,通过祖孙两代人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十万建设者用十年光阴、一双手、一把锤,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了全长1500 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刻在河南人骨子里的精神密码。

发布会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李文平表示,红旗渠精神是融入河南人血脉里的基因,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坐标,而《爷爷的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桥梁,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故事,让波澜壮阔的修渠史变得可感、可触、可亲。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有温度、有筋骨、有故事的精品童书,让红旗渠精神像种子一样,播撒进千万少年儿童的心田,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作为一本儿童文学,《爷爷的红旗渠》以儿童视角,从孙女张小琪对爷爷讲述的红旗渠故事不以为然开始,到她意外穿越到60年前的红旗渠修建工地,亲身体验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见证了一群普通劳动者如何凭借着坚定信念和非凡毅力,在太行山上创造出“人工天河”的奇迹。

为何张宁珂在书中化名为张小琪?《爷爷的红旗渠》作者杨城介绍,红旗渠是一个奇迹,琪谐音通奇,取名张小琪,是希望张宁珂这一代人也能创造出一个奇迹。

张买江当年仅13岁,跟着父辈扛起工具上修渠工地,亲历了“住山洞、吃野菜、战严寒”的修渠岁月,儿子张学义接过“护渠棒”,数十年如一日巡查渠道、守护水源,让“生命渠”始终畅通。

张宁珂是一名00后,她身边的同学知道自己家的事迹后特别惊讶,一直追着问红旗渠修建的故事。张宁珂认为,冲着同学这股敬意和好奇心,她也应该把红旗渠精神传承好。

“红旗渠精神需要我们用新的方式让它活起来。”张宁珂说。

张宁珂

对谈环节,77岁的张买江讲述了父亲的修渠故事。父亲在修渠工地牺牲后,母亲让张买江继续修渠。没有通水时,张买江9年没有回家,直到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张买江才回到家中。

听到张买江讲述的修渠故事,《爷爷的红旗渠》责编、文心出版社重点项目部主任刘书焕激动地哽咽起来,她告诉记者:“每次听到老先生的修渠故事,都特别感动。”

听从父亲的教诲,张买江儿子张学义守护红旗渠已有18年。作为护渠人,张学义介绍,他们每天早上都会检查渠道,有时冬天路滑,还会不小心掉到渠里面,摔得鼻青脸肿。特别是在汛期,别人下雨往家里跑,他们却往渠上跑,因为担心山体滑坡造成渠道堵塞。

张学义

“老父亲一直嘱托我,他们那一代人把红旗渠修好了,让我一定看好红旗渠、护好红旗渠、管好红旗渠,服务好老百姓。”张学义说。

活动现场还展出了红旗渠修建时的照片。在场观众听修渠人讲往事、看老照片忆峥嵘、读新书传精神,共赴一场红色基因的传承之约。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文 赵墨波/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吕淑丽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