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莱芜大芹村,探秘吕氏书香世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09:50 2

摘要:吕氏始祖吕信复,原籍河南新安,元末避乱登州,居于莱阳堑水庄前,后于明洪武三年( 1370年)迁莱芜牛泉镇南宫村。吕氏二世祖吕直兴始迁莱城北建立芹村,生子6人,分门始此。芹村吕姓人丁兴旺,曾被称为吕家芹村,后为避重名,吕家芹村易名大芹村。大芹村、东芹村、沈家庄合

吕氏始祖吕信复,原籍河南新安,元末避乱登州,居于莱阳堑水庄前,后于明洪武三年( 1370年)迁莱芜牛泉镇南宫村。吕氏二世祖吕直兴始迁莱城北建立芹村,生子6人,分门始此。芹村吕姓人丁兴旺,曾被称为吕家芹村,后为避重名,吕家芹村易名大芹村。大芹村、东芹村、沈家庄合称“三芹村”。莱芜地区的吕姓大都源于大芹村。吕氏先祖自明朝迁入莱芜以后,在乾隆年间才有了第一个举人。吕氏家族兴旺后,开办学堂,重视教育,家族中陆续考中进士和众多举人。

以文兴家,倡修书院——吕传诰

吕传诰( 1813~1873年),字星使,号蕉雨,清嘉庆十八年( 1813年)生于大芹村。他从小喜欢学习,读书过目不忘,博学才高,文采冠绝,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咸丰五年( 1855年)与侄子吕宪春同中举人。同治元年( 1862年)大挑二等,选授济宁州学政,又以防捻守城有功,赏加光禄寺署正衔。

▲吕传诰像

在济宁州学正任上,吕传诰训迪诸生,以敦品励行为先务,无论寒暑必亲自授课并批阅学生作业,因而求学者盈门塞户,每年不下数百人,后因生员间纠纷与当权者发生矛盾,解任归里。吕传诰生平志趣远大,继承父志,潜心举子业,尤思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开办蕉雨山房家塾,培植人才,对生员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蕉雨山房就是后来村里的南庙。

莱芜地区文化教育自道光十年( 1830年)起近30年不振,而汶源书院因费用不足即将废除,吕传诰便倡修书院,倡议集资修缮房舍,聘师资,立课程,既受教其中,又主讲其中。自此,莱芜文运大振,人文奋起,自咸丰五年( 1855年)至同治十二年( 1873年)的19年中,莱芜每届科举必有考中者,这些考中者皆为汶源书院学子。

▲大芹村吕氏家族墓地 || 图源:新莱芜

吕传诰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家人莫不服其教。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吕宪瑞,次子吕宪珂;有三个孙子——吕栻曾、吕相曾、吕荣曾;还有曾孙二人。四世同堂,以文学兴家,一门并列科第。长子吕宪瑞同治元年( 1862年)进士;侄子吕宪春咸丰五年( 1855年)举人,吕宪和咸丰九年( 1 8 5 9年)举人,吕宪秋同治元年( 1862年)举人;侄子吕宪栋同治十二年( 1873年)拔贡。一门科第兴盛皆是吕传诰教育的结果。

举人亓因培在为《吕传封翁行述》中称赞吕传诰“为吾乡老名宿,义足以兴俗,学足以式靡。论者谓:‘吾莱纯朴之风、诗书之泽,至今未湮者,渊源一本先生’”(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艺文志·传序表志》)。吕传诰热心兴教的义举,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兄弟子侄及孙辈。他倡修汶源书院之初,其长兄吕传诵便积极响应捐款,他的儿子吕宪瑞在许州任职期间,倡议捐款设立义塾,培育人才甚多。

吕传诰师从潘绍烈时间较长,是其得意弟子之一,“既高才博学,又受业于太史之门最久,故其为文风发泉涌,浏亮悲壮”(清宣统《莱芜县志·人物志·文苑》),所作碑铭志传,尤冠绝一时,遗作有《亓清言先生传》等,又工为诗,在济宁作《文庙两槐歌》四十余韵,其师潘绍烈大加称赞并自以为不如。

濡染家学,所在有声——吕宪瑞

吕宪瑞是吕传诰长子,字辑堂,号芝岩,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治元年( 1862年)考中进士。吕宪瑞考中进士以后,先以知县分发湖北,历任黄陂、东湖、江陵三地知县。在三地任知县时,吕宪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所在有声”(见孙葆田撰写的《诰授中议大夫三品衔河南许州直隶州知州吕君墓志铭》,以下简称《墓铭》)。“所在有声”是说他无论在哪里任职,都有好的政绩和名声。尤其是在知江陵时,吕宪瑞政绩更为突出。

“比补授江陵,公智略益发舒。其大者修复龙山数十年久圮之书院,创筑沿江数十里障水之堤防,皆身肩其难,无丝毫委卸。尝获教匪数人,搜得盟册,累数千名口。时教禁严,破获者辄超迁,至是众诧为奇功,争怂恿上之。公惨然曰:‘此特愚民诖误者尔,按籍逮治恐冤滥,且天道神明,吾不忍以屠伯邀功。’立索册火之,毙所获数人者而止。”(密昌墀《吕宪瑞先生传》,载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艺文志·传序表志》)这段文字,主要写吕宪瑞在江陵干了三件大事:一是捐资倡修龙山书院;二是主持修筑江堤数万丈;三是实施德政,避免滥杀无辜。龙山书院建于明嘉靖中期,以后虽然重建,但吕宪瑞到任的时候,书院废弛已经很长时间了。也许是受了祖辈父辈在老家莱芜捐修汶源书院的影响,吕宪瑞把修缮龙山书院作为自己任内的一项重要职责。龙山书院的修缮和重新起用,有力地促进了江陵县教育科举事业的发展。江陵地处长江沿岸,河流湖泊众多,极易发生水患灾害。吕宪瑞任知县期间,正逢多雨,境内连年发生水灾。他组织领导县民修筑数万丈江堤,有效避免了水灾。筑堤时,他多方筹措资金,把百姓负担降到了最低,致使“工成而民不知劳”(《墓志铭》)。当时朝廷禁教非常严,如果捉到教徒,定当严惩不贷,捉拿到了教徒的头目,一定能够升迁。可是,吕宪瑞在获得了一个教会信徒的花名册之后,就立即烧掉了,只是将为首者惩办了事,有效避免了滥杀无辜,他说:“我不忍心以杀人来为自己邀功请赏,获取升迁。”屠伯,多指惯用严刑峻法滥杀无辜的酷吏。西汉严延年曾为河南太守,手段残酷,杀人无数,人称“屠伯”;西晋青州刺史苟晞,拥兵自重,酷爱严刑,杀人取乐,人亦称“屠伯”。吕宪瑞有此善举,也难怪其师潘绍烈说他“政有千端惟惠爱,事无一苟乃聪明”。苟,马虎;事无一苟,是说吕宪瑞做任何事情都极为认真,没有一丝一毫马虎。

吕宪瑞自走上仕途,先湖北后河南, 20余年里,连任八地知县,“其在官也有善政,其施治也无怨民”(《墓志铭》)。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吕宪瑞积劳成疾,卒于河南直隶州许州任所,享年64岁。吕宪瑞去世以后,光绪十八年( 1892年)进士、山西徐沟知县密昌墀(1852~1919年)作了《吕宪瑞先生传》。密昌墀是今湖北武汉东西湖区人,吕宪瑞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进士以后,曾在湖北任知县多年,想来密昌墀对吕宪瑞的政绩早有耳闻。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三月,吕氏家族为吕宪瑞立碑时,河南祥符知县、荣成人孙葆田(1840~1911年),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与吕宪瑞同科考中的状元时任诰授光禄大夫、礼部尚书的徐郙,亲手书丹。其墓碑至今保存完好。“(吕宪瑞)濡染家学,又尝师事同邑潘子骏(即潘绍烈)太史,所学益纯。”(《墓志铭》)吕宪瑞亦曾在河南任职,孙葆田当然也会对其政绩有所耳闻。

▲吕宪瑞墓志铭拓片

“濡染家学”,是古代许多获取功名的读书人的一大特点,吕宪瑞也不例外。吕宪瑞的祖父吕清临( 1780~1846年),字莲塘。潘绍烈和吕清临家族是通家之好,他在《吕清临封翁传》(载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艺文志·传序表志》)中,称赞吕清临协助知县纪淦在莱芜城倡修汶源书院,无私助学,劝善乡里,利人利物,道德高尚,“莲塘公,君子也。……在城创修汶源书院,谋修脯,置膏火,诸生至今赖之。……于人坦坦无城府,口与心一。所订交笃,天伦有无,患难必共。……见笃行纯学,爱敬之若性命。……性至孝,在外营谋,极迟暮,即恶风雨必归。……待兄弟友爱甚……及疾笃,属子辈:某事宜作,某人能读书,宜为谋,某人贫,宜周济……”吕宪瑞的父亲吕传诰对吕宪瑞要求尤为严格,不但要求他刻苦读书,而且要求他低调做人,谨慎处事。在吕传诰的带动影响之下,吕氏家族普遍重视教育,学习氛围相当浓厚,人才辈出。

“师事同邑潘子骏”,受业于名师,也是吕宪瑞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潘绍烈,字子骏,号西屯,清嘉庆元年( 1796年)出生于莱芜口镇片家镇村。潘绍烈天资聪颖,“入小学即知读书。童子十余人,师他出,皆嬉戏无节,公读自若。凡所成诵,虽历久不忘。十余岁属文,笔姿共锐,出口成吟,如秋水芙蓉,天然可爱”。(清马鸿庆《太史潘公列传》,载《潘氏族谱》下册, 1951年崇本堂版,第20页)潘绍烈因家贫辍学,后得堂兄潘绍龙大力相助得以继续读书。他还师从廪生张鼎文,学识文章大有长进,于道光五年(1825年)考中秀才、八年(1828年)考中举人、九年(1829年)连捷进士。在那年的进士榜中,潘绍烈位列二甲第25名,是当年山东参加进士考试的榜首,也是清代所有莱芜进士中最高的科考名次,在莱芜明清29名进士排行榜上仅次于明万历十四年( 1586年)二甲第12名的吴鸿洙。潘绍烈由于成绩优秀,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潘绍烈中进士入翰林,在家乡引起了很大轰动,当时的泰安知府为他立“学勤碑”一块,树立在岱庙旁,夸赞他从寒门一举成为翰林的事迹。潘绍烈入了翰林院,留在京城编史修志,因其书法文章俱佳,敕封文林郎散官。潘绍烈才华甚高,又不趋炎附势,便被同僚嫉妒,多有谗言诋毁,遂被谪直隶元氏县知县。一任知县届满那年,父亲去世,他便回家守丧,服除后任福建瓯宁县知县。瓯宁乃偏僻之地,潘绍烈孤身一人赴任,但仍初衷不改,殚精竭虑,上任一年,便把瓯宁治理得井井有条。后因母卒归里,丁忧三年,期满自是对仕途心灰意冷,执意“不再复出,时年四十余”(清宣统《莱芜县志·人物志·循吏》)。潘绍烈工诗文,尤其对古文造诣极深,为文流畅,号称当时莱芜的“文章宗匠”,归里后适逢汶源书院建成,他便应邀去做书院主讲。潘绍烈主讲汶源书院期间,周边地县慕名而来者很多。当时,吕宪瑞父子和吕宪瑞的几个同宗兄弟也在书院就读。品学兼优的吕宪瑞颇得潘绍烈的垂爱。名师出高徒,正是潘绍烈的悉心教育,成就了吕宪瑞的学业与功名。“如宪瑞父子兄弟,科第联翩,一门竟爽,尤为恩谊深挚,非寻常师弟可比。”(清宣统《莱芜县志·学校志》)

吕宪瑞为人真诚,温文尔雅,满腹才华,亲民爱民,政绩斐然,日后能成为一个老百姓爱戴的好官,这离不开祖辈父辈的熏染和名师的培育,当然,也是他刻苦自励的结果。

吕宪瑞在外地为官,而在家乡汶源书院的老师潘绍烈,则无时不在关注着他的这位得意门生,当听到学生因亲民爱民、受到当地百姓爱戴时,自然十分高兴。潘绍烈思念着远在异乡为官的吕宪瑞,写于晚年的《闲居杂咏二十九首》诗,有13首是怀人之作,其中有5首就是写思念这位学生的。有一首写道:

渊源家学旧经生,悃愊无华合莅氓。

政有千端惟惠爱,事无一苟乃聪明。

不知规避能担荷,感到神人本至诚。

毕竟诗书终有用,仁贤两字是循声。

自学有成,医德高尚——吕忞曾

吕忞曾,生于清光绪八年( 1882年),字名轩,又字阳冰,别字笠理,号半瓢,又号潜修居士。其兄弟九人,他排行第八,因一生从医,世人多称“吕八先生”。吕忞曾不仅青壮年时期痴迷中医学,苦读不辍,直到耄耋之年,还孜孜不倦,勤学不辍。他一生行医,在境内医药界颇负盛名,其事迹广为传诵。

吕忞曾出身读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饱读经史子集,尤其对中医经典著作苦读不辍。吕忞曾于高等警察学校毕业后,曾任山西榆次县典狱员。他由于对中医学的痴迷而辞职归里,以行医为业,先后受聘于高庄谭家楼、口镇陈林、东关广生堂、口镇慎术堂等药店当坐堂先生。他的家里藏书甚多,他便有计划地分期阅读,他对《伤寒论》尤为纯熟,背诵如流,运用得心应手。他读书学习的座右铭是:一息尚存,仍当力学。他经常嘱咐其弟子及后人:对中医经典著作不仅要熟读背诵,而且要详阅其注,精钻细研,用于实践,方能使医术精益求精。由于他酷爱读书,自学有成,学富五车,他在51岁时参加县中医考试,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吕忞曾(右)和他的学生陈玉胜

抗日战争前夕,吕忞曾回到本村沈家庄自营中药铺行医问诊,晚年为群众看病20多年。在诊病中,他精于脉学,对脉诀的运用有独到之处。他医术高明闻名四方,新泰、泰安、蒙阴等地的许多患者亦前来就医。

吕忞曾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当时,一些稍有名气的老中医不甚好请,非轿马不行,而吕忞曾则不然。他行医多年,布衣素食,平易近人,毫无架子,病家不论贫富,有请则到,远近如此。他诊病认真仔细耐心,既有仁心,又有仁术。他去病人家看病,从来不喝茶,不吸烟,也不在病人家吃饭,渴了只喝一杯白开水。由于他医德医术俱佳,在当地有口皆碑。他还具有乐善好施的美德,有的贫寒人家,治病无钱,他便不收药费。邻人若有断炊者,他即将家中粮米送去接济。有一年,陈林村陈某生天花,病情严重,他听说后,星夜步行十几里路赶去,可陈家大门关闭,他唯恐病人受到惊吓而难医治,便在门外等到天亮,陈家人备受感动。

吕忞曾虽是自学成才,却造诣很深,他注重总结临床经验,晚年著成的20多万字的《医学选萃》,受到同行的高度赞扬。他还写下日记44本,其中既有临床经验,又有学习会,还有诗词歌赋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曾为莱芜中医协会主要成员之一。

1961年(一说1959年)夏,吕忞曾在去梁坡村为人看病途中,因中暑而去世。

来源:掌上莱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