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拒止能力”与西太平洋的未来安全态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21:38 1

摘要:西太平洋的态势变化对我国安全影响重大,同时将会影响我国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能否得到彻底解决。需要明确的是,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美国等域外国家没有干涉的权力。本文就2040年的西

中美“拒止能力”与西太平洋的未来安全态势

Stephen Biddle

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事务教授

Ivan Oelrich

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兼职教授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1, No. 1, 2016

导读

西太平洋的态势变化对我国安全影响重大,同时将会影响我国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能否得到彻底解决。需要明确的是,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美国等域外国家没有干涉的权力。本文就2040年的西太态势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届时我国的拒止能力与美国的“空海一体战”各自的优势,同时本文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军事能力发展与“威胁”究竟会对美国造成何种影响。本文认为,2040年时,在西太平洋将形成一种更加差异化的控制模式:即美国的影响范围围绕盟友国陆地,而中国的影响范围围绕中国大陆,而有争议的战场空间则覆盖中国南海和中国东海的大部分地区,两国在战时都无法在这些地区享有行动自由。但译者认为,本文作者的观点仅代表其个人,需予以辩证性看待。

前言

如今,许多国际安全观察员都认为,中国在西太平洋部署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导弹,旨在阻止敌对势力在其沿海的空中和海域自由行动。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中国拒止能力不断提升,军事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美国已启动“空海一体战”(ASB)战略。“空海一体战”的名称源于冷战时期大陆的“空地一体战”理论,旨在通过将被动防御与重点进攻行动相结合,摧毁或瘫痪中国的拒止力量,从而维护美国进入西太平洋的通道。这种进攻行动将利用美国太空、网络、空中和海上力量的“跨域协同”来压制、干扰中国的雷达。然而,该概念的核心在于从物理上摧毁用于拒止的军事力量。随着中国用于拒止武器力量的不断部署,实现这一目标将需要美国对部署在中国大陆腹地的数千个导弹发射基地、指挥控制中心、雷达、补给网络和通信系统进行打击。

本文将就此拒止和反拒止的问题展开探讨,中国能否将美军推到离其海岸足够远的地方并对美国造成足够的“威胁”。鉴于此,什么样的战略才是美国长期最佳的军事战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关注两国军力未来的发展。下文本文将以2040年作为双方拒止与反拒止技术都相对成熟的时间框架。本文做了两个关键的框架假设。首先,本文关注的是技术将为双方带来哪些可能性,并由此推断出可行的战术战法;其次,本文假设美国无法通过在军费上长期内超越中国来取胜。基于上述基础,本文认为到2040年时,在西太平洋将形成一种更加差异化的控制模式:美国的影响范围围绕盟友国陆地,而中国的影响范围围绕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而有争议的战场空间则覆盖中国南海和中国东海的大部分地区,两国在战时都无法在这些地区享有行动自由。

本文将通过概述美国和中国在未来西太平洋潜在战争中可能追求的政治和地缘战略目标,以及A2/AD和ASB在此类战争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来建立分析背景。接下来,本文将描述A2/AD及其技术基础。然后,本文将探讨这些技术固有的一些关键弱点,尤其是远程RSTA(侦察、监视和目标获取)系统的脆弱性。接下来,本文将探讨ASB打破A2/AD的可能性。

一、A2/AD的优势

A2/AD得益于近几十年来传感器、制导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更新的战术战法。这些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远程制导导弹的杀伤力。A2/AD产生的是不对称优势。因为陆基防空部队向上观察通常比自身更大、在几乎毫无特征的天空中形成轮廓的空中目标;而突防飞机向下观察通常比自身更小、位于复杂背景中的移动式陆基导弹和防空系统。现代雷达设计的核心作用或许在于将目标的雷达、红外或可见光特征与周围的背景噪声区分开来;背景越复杂,检测就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地面目标享有巨大的生存优势,因为背景由复杂的山丘、树木、房屋等组成。但由于飞机飞行速度很快,它们的速度可以用来通过多普勒技术滤除背景;速度较慢的地面车辆比同等大小的飞机更难区分。目标尺寸也不尽相同。飞机需要大型机翼来提供升力,并且必须携带足够的燃料才能到达远处的目标,而地面系统则无需在交战前进行大范围的飞行——因此,陆基导弹可以部署体积更小、更难发现的设备,并且在进出充足的掩体时仍然有效。因此,对于任何给定的技术,传感器对空中目标的有效性通常高于对地面目标的有效性;由于现代防空系统越来越依赖地基地对空导弹(SAM)和其他资产,它们具有系统性优势,随着传感器的改进,这种优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A2/AD的劣势

实施A2/AD 需要一个复杂的“杀伤链”,从目标探测开始,包括弹药投放、武器制导、损害评估以及潜在的再次打击,其中的第一步——探测远距离目标尤其容易受到攻击。本文将主要探讨这一环节。

(一)雷达的脆弱性

水面作战的关键目的是维持或拒止舰艇进入港口,那么首要问题便是雷达远距离探测水面目标的能力。雷达对水面舰艇的探测范围受多种变量影响,但最重要的是物理视界。军舰和大型货船的雷达截面(RCS)可达数千平方米;雷达也能轻松探测到如此大的目标,探测范围仅受地球曲率的限制。与此同时,雷达天生就很脆弱,作为主动发射器,它们必须发射信号来吸引目标的注意,暴露发射器的位置,并作为反辐射导弹(ARM)的制导信号。此外,雷达的物理特性使得目标能够探测到雷达的距离远大于雷达探测到目标的距离,这使得雷达容易受到攻击。天基雷达尽管探测的效果很好,但他们非常容易被摧毁。它们的运动轨道是可预测的。在轨道速度下,即使是一个微小的物体被发射到迎面而来的卫星的路径上,也会产生碰撞以摧毁两个卫星。因此,反卫星(ASAT)武器比卫星拥有巨大的结构优势现有卫星杀手的成本将比现有的卫星目标低两到三个数量级。

这些固有的脆弱性意味着雷达必须得到防御或其他保护才能生存。然而,对于卫星而言,如果一个技术先进的敌人愿意攻击它们,那么长期防御是不切实际的。进入轨道所固有的能量和质量问题为反卫星武器带来了巨大的结构成本优势。一方可以替换丢失的卫星,但敌人总是可以摧毁新的卫星,而反卫星武器的成本优势迫使卫星拥有者在每次迭代中都要比竞争对手花费更多,这使得在经济实力悬殊的持续竞争中,反卫星武器成为一场必输的博弈。

机载雷达的防御更为实用。但防御一个拥有清晰敌方视线的主动发射器难度也较大,尤其是在尽可能向前推进持续广域监视的情况下。当然,前置部署的机载雷达也可以在探测到正在接近的反辐射导弹(ARM)时关闭;它可以使导弹转入自导模式,或者尝试其他形式的欺骗、干扰或诱饵攻击。攻击者将通过提高目标-诱饵识别能力、从被动搜索切换到主动搜索最终进近,或从雷达信号自导切换到寻找飞机的红外发射来进行反制。鉴于此类不确定性,很少有规划人员会将机载雷达等昂贵的有限资产托付给这种最后一搏。

(二)潜艇,水雷和A2/AD

潜艇和水雷都可以在A2/AD的实施封锁打击入侵航运中发挥重大作用。潜艇声纳可以探测到数百公里外的静默舰艇。而潜艇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难以被反潜声纳所发现,因此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密集反潜可能会帮助对抗A2/AD。与潜艇一样,水雷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重要的封锁武器。现代水雷及其复杂,内部放置有灵敏的传感器,可以探测到过往船只的声音、大型船只经过时引起的地球磁场畸变,水雷上的计算机可以分析这些数据,并设定仅在特定类型船只出现时爆炸。计算机还可以指示水雷忽略第一艘经过的船只(假设它很可能是扫雷舰),或者干脆潜伏数周。水雷的主要弱点在于它们需要在固定点位部署,而且覆盖面积相对于海洋面积而言也很短,它们通常被布设在港口入口处,或沿海岸或海峡成带状布设。即使如此集中布设,水雷也属于区域性武器,必须大量使用才能有效。除去上述优势外,扫雷或猎雷在技术上也极具挑战性,成本高昂、耗时长且危险。如上所述,在猎雷艇可以集中火力并同时控制水面和空中的情况下,常规作战将面临困难;因此,布雷艇可能构成骚扰威胁,但不太可能实现持续封锁。这些缺陷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水雷或潜艇。面对坚决的抵抗,A2/AD实施国可能无法维持潜艇或水雷的封锁。

三、A2/AD和ASB的高下难分

ASB 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发现目标,尤其是中国A2/AD所依赖的大量机动式陆基导弹。鉴于远距离打击机动目标的挑战,ASB依赖突防隐身飞机,那么隐形轰炸机与其机动式陆基防空系统及其他目标之间的竞争就是最主要的核心问题。

从现有开源研究本文可以知道,雷达从给定目标接收到的回波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与任何辐射信号一样,射向目标的无线电波会向外扩散,其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平方而减弱。返回的回波也是如此。因此,结合这两种效应,雷达接收到的信号会随着与目标距离的四次方而减弱。距离增加一倍,返回信号强度会减弱1/16;距离增加三倍,返回信号强度会减弱81倍,以此类推。雷达回波强度的快速下降会严重限制任何雷达的探测范围,但这也意味着雷达反射截面(RCS)的大幅降低对探测范围的缩短作用有限。

根据开源信息本文可以继续进行以下推测,假设隐形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 (RCS) 在 0.01 到 0.0001平方米之间,目前的TPY-2雷达用于探测导弹弹头,作为终端高空防空系统的探测范围约为1500公里,因此雷达可以在150公里处发现较小的目标。其他计算得出,宙斯盾雷达对RCS为300平方厘米的导弹弹头目标的探测范围为550公里,这意味着同一雷达可以在132公里处发现1平方厘米的目标。因此在战斗机对战中,尽管F-22将是强大的。但作为ASB战术的一环,即使是先进的隐形飞机也无法在中国大陆上空肆意翱翔,它们仍然需要利用生存战术,例如地形掩蔽、干扰,以及在进入大型地面雷达覆盖区域时通过主动攻击压制敌方雷达。

这些 ASB 限制并不意味着A2/AD会完美无缺或牢不可破,也不意味着中国能够轻易阻止隐形飞机入侵其领空。在面对技术娴熟的攻击者时,维持有效的A2/AD 能力将非常困难。然而,本文的分析确实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区经济实力相等的长期竞争中,技术变革正逐渐使熟练的战斗人员在防御方面相对容易,而在进攻方面相对困难。到2040年可能A2/AD的优势会更大,但是A2/AD仍然无法服务于军事霸权,仍然可以被认为是防御性的国防战略。

四、结论

本文认为中国的A2/AD尽管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但这种威胁程度有限。中美两国A2/AD与ASB竞争的最终结果将可能是在西太地区形成一个相互竞争的势力范围体系:中国势力范围覆盖其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美国势力范围覆盖其大部分盟友的陆地,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钓鱼岛地区及中国南海的部分岛链。中美之间形成一个相互排斥的区域,双方都无法享有行动自由。而相互的脆弱性可能导致相互克制或局势迅速升级。

上述分析表明,空海一体战并非完全是美国西太安全所必需的,美国也不必承担对中国位于中国大陆腹地的陆基导弹和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先发制人攻击所带来的成本和风险,这一行为有些“矫枉过正”。美国无需重新设计或彻底重组美国海军和空军以应对中国的A2/AD。但是一些更为有限的变革是必要的。这场争论的核心——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是,但其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地区霸权的新时代。只要做出明智的选择,西太平洋地区的长期军事预测既不是美国主导,也不是中国主导,而是一个大多数美国盟友将发现自己虽然不完美,但实质上安全的体系中,各个势力范围相互竞争的未来。

译者:

胡致远,国政学人编译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来源:

Stephen Biddle, Ivan Oelrich; Future Warfa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Chinese Antiacids/Area Denial, U.S. AirSea Battle, and Command of the Commons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16; 41 (1): 7–48.

审核 | 丁伟航

排版 | 王楮文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