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化形态蓬勃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与饭圈文化渗透的潜在风险。当前网络文学领域虽未形成规模性渗透态势,但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治理思维不可或缺。面对这两种文化顽疾的挑战,需要构建起制度规范、行业自律、创
近年来,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化形态蓬勃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与饭圈文化渗透的潜在风险。当前网络文学领域虽未形成规模性渗透态势,但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治理思维不可或缺。面对这两种文化顽疾的挑战,需要构建起制度规范、行业自律、创作扶持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在尊重网络文学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引导。
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碎片化渗透特征。个别作品以“架空历史”为名,对历史人物进行脸谱化重塑,甚至将民族英雄改写为市井流氓,将文化瑰宝降维成言情“道具”。这种创作倾向实质是消解历史厚重感的“解构狂欢”,容易导致年轻读者形成扭曲的历史认知和记忆。某网文平台连载的以李白为主角的作品,将诗仙李白塑造成赌场浪子,虽标榜“艺术虚构”,实则消弭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饭圈文化的渗透路径更具隐蔽性。极少数头部作家已出现“偶像化”倾向,其创作方向受粉丝群体偏好裹挟,文学创作异化为“粉丝经济”的附庸。比如,某玄幻作家为迎合“CP粉”需求,强行改写已完结作品的人物关系,导致叙事逻辑崩塌。这种创作异化虽属个例,却暴露出资本驱动下的价值扭曲风险。
当前,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呈现显著的“金字塔结构”。顶端不足0.1%的头部作家拥有百万级粉丝群体,腰部作家多以作品质量积累读者,基层作家仍在为生计奔波。这种结构差异导致文化渗透存在“顶端风险”,需要建立差异化的防范机制。
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将动摇文化根基。当网络文学肆意解构历史记忆,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将逐渐稀释。某清宫题材作品竟将抗击外侮的历史改写为宫斗戏码,这种“去真实历史化”创作实质是文化自信的自我消解。长此以往,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将出现断层危机。
饭圈文化的侵袭将扭曲创作生态。当“打榜”“控评”等粉圈操作方式侵入网络文学领域,作品价值评判标准将会被流量数据彻底绑架。某平台推出的“作家星耀榜”一度演变成为粉丝氪金战场,严肃文学创作在榜单竞争中节节败退。这种异化现象如不遏制,网络文学恐将沦为“数据拜物教”的祭品。
文化安全关乎意识形态阵地守卫。网络文学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旦被错误思潮渗透,可能成为价值扭曲的“特洛伊木马”。某穿越小说竟然在内文中公开宣扬“历史无用论”,这种隐蔽的价值输送比直白的错误言论更具危害性。
制度规范层面,需完善网络文学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历史题材创作备案制,组建由历史学者、文学评论家构成的审读委员会,对重要历史节点、人物设置创作红线。某省作协试行的“历史题材创作指引”,明确“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为历史小说创作的合理想象划定了清晰边界。
行业自律层面,强化作协组织的纽带作用。通过建立网络文学创作伦理委员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某网络文学平台发起的“阳光创作倡议”,要求作家签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承诺书,这种行业自净机制值得推广。同时建立作家信用档案,将创作导向纳入评优考核体系。
创作扶持层面,实施“网络文学精品工程”。设立专项创作基金,对潜心创作的作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浙江作协推行的“网络作家驻校计划”,选拔优秀作家入驻高校进行专题创作,既保障创作质量又提升作品思想深度。同时,完善IP转化收益分成机制,让优质网络文学作品获得应有市场回报。
守护网络文学创作净土,需要把握“疏导结合”的治理智慧。在坚决抵制错误思潮渗透的同时,更要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创作活力。当2405万注册网络作家既能“妙手著文章”,又能“铁肩担道义”,中国网络文学必将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叙事中谱写华章。这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创作者形成治理合力,在文化自信的旗帜下共同绘制网络文学的美好图景。(作者:董江波)
作者简介:
董江波,笔名冷得像风,山西长治人。网络文学作家、文学评论家、网络文学研究学者、资深网络文学编辑、资深出版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北京评协理事、第一届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委员,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太原市杏花岭区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十届网络文学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已创作23部专著,其中4部已出版,7部被录制为有声小说,在各级报刊发表文学评论作品160余篇,创作总字数超过2300万字,代表作《面食世家》《永远的纯真年代》《网络文学十六讲》《网络文学生态新变》。先后上榜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潜力价值榜,获得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梦”主题专项网络文学重点扶持、入选2016年“湖北省20部网络文学精品工程”、荣获2025年北京市文联“我与北京文艺文联”征文活动“优秀征文嘉奖”等。
来源:董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