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韦尔股份上市近八年后,其实际控制人“芯片首富”虞仁荣即将迎来旗下第二家芯片上市公司登陆A股市场,这家公司便是新恒汇。
韦尔股份上市近八年后,其实际控制人“芯片首富”虞仁荣即将迎来旗下第二家芯片上市公司登陆A股市场,这家公司便是新恒汇。
新恒汇是在创业板过会近两年后才提交注册,并在提交注册仅7天后,即“闪电”获批。
成功闯关,获批注册
3月20日晚,证监会官网发布的《关于同意新恒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这一批复意味着新恒汇成功闯过“注册关”,拿到了A股上市的“入场券”。
值得注意的是,新恒汇在创业板过会近两年后才提交注册,却在提交注册仅7天后就“闪电”获批,如此快速的审核速度,无疑彰显了其上市条件的成熟以及市场对它的期待。
双雄掌舵:虞仁荣 + 任志军
新恒汇是一家集芯片封装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与封装测试服务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企业,业务涵盖智能卡业务、蚀刻引线框架业务及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智能卡业务更是其核心业务。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虞仁荣、任志军为新恒汇的控股股东及共同实际控制人。虞仁荣持有公司31.94%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兼董事;任志军持有19.31%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并担任董事长。
值得一提的是,任志军曾任紫光集团执行副总裁等要职,且在2018年受让新恒汇有限股权时,资金主要来源于虞仁荣提供的借款,二人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新恒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细分领域全球市占率第二
据QYResearch预测,2029年全球引线框架市场规模将达3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8%。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卡消费市场,国产化替代需求旺盛。新恒汇凭借“材料+封测”一体化模式,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与客户深度绑定,形成协同效应,有望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从业绩数据来看,2021年 - 2023年,新恒汇营业收入分别为5.48亿元、6.83亿元、7.6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8.28%;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72万元、10395万元、14855万元,增长势头强劲。在细分领域,其柔性引线框架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30%,位居全球第二。
智能卡业务多元拓展,潜力巨大
2021年 - 2023年,新恒汇电子智能卡业务销售收入分别为4.12亿元、5.62亿元、5.83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77.44%、84.45%、78.35%。
智能卡业务包括柔性引线框架、智能卡模块、封测服务。其中,柔性引线框架行业进入壁垒高,全球主要生产厂家仅3家,新恒汇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智能卡应用领域不断拓宽,除传统的金融银行卡、手机SIM卡外,还拓展到智能门锁、智能电表水表气表等众多智能终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蚀刻引线框架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1年 - 2023年,公司蚀刻引线框架板块收入分别为9241万元、7741万元和1.27亿元,营收占比约17%,为第二大收入来源。
该业务虽目前产能利用率较低,如2022年和2023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2.95%、45.31%,但新恒汇有意进一步做大做强。
此次IPO拟募集资金5.19亿元,其中4.56亿元用于募投项目高密度QFN/DFN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达产后每年将新增5000万条产能。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引线框架市场前景广阔,新恒汇凭借技术优势,有望在未来提升市场份额。
发展隐忧,需谨慎前行
然而,新恒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第一大客户紫光同芯的关联方法国Linxens成为竞争对手,且紫光同芯从2023年开始对新恒汇的采购量及占比持续减少。
同时,控股股东之一任志军曾在紫光同芯母公司任要职,其与紫光同芯合作的公正性引发质疑。此外,蚀刻引线框架业务作为新恒汇重点投入的新业务,存在产能利用率低、退货金额较高、良率与成熟厂商有差距等问题,在现有产能闲置的情况下大幅扩产,其合理性也备受关注。新恒汇未来需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芯片市场中稳健前行。
4月11日,聚焦“AI+智能硬件”,共探行业新局
华强电子网+芯榜+深科技+亚太芯谷:AI眼镜、DeepSeek、AloT、硬件出海、AI芯片散热等主题。
欢迎参与芯榜50榜单(金榜奖!)
芯榜(ID:icrankcn)中国芯片排行榜。芯榜+(ID:icranktech)
中国GPU20榜单 | 芯榜
中国芯50强(新锐)
欢迎参与芯榜50榜单(金榜奖!)
来源:芯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