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曾指出:“要善于发现一线法官结合实际形成的更具实践性、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在司法沃土上,每一份公正裁判、每一项工作举措都凝结着法院人精益求精的匠心传承。司法匠心,既在法槌起落间的毫厘计较,也在裁判文书里的字斟句酌;既是对传统法治精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曾指出:“要善于发现一线法官结合实际形成的更具实践性、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在司法沃土上,每一份公正裁判、每一项工作举措都凝结着法院人精益求精的匠心传承。司法匠心,既在法槌起落间的毫厘计较,也在裁判文书里的字斟句酌;既是对传统法治精神的薪火相传,更是“如我在诉”、“如我在执”司法理念的生动体现。
即日起,“晋法至和·法韵匠心”专栏正式启幕,带您见证新时代晋法人如何贯彻落实品质榕法提升工程,以工匠精神体现实干担当,为人民司法事业履好职尽好责。让我们认真聆听法治匠人的心语,感受他们在守护公平正义道路上,如何以专注磨细节、以情怀润初心。
盛夏的阳光射过榕叶,在国徽上、法院门楣上、法官佩戴的肩章上印出琐碎的光影。走进晋安法院,一位留着利落短发、面容坚毅的法官映入眼帘,他就是执行局资深法官郑雄俊。“法官二字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份责任。”在郑雄俊二十四年的法院生涯中,他的身影始终铆在办案一线,奋力破坚冰、解难题。他在执行工作中淬炼出的独到工作方法,正是晋安法院走好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的鲜活实践。
遇水架桥,坦诚对话解执行“结”
“执行案子就像拔草,用心还得有耐心,要协调还要会沟通。”执行中的许多“结”源于当事人之间缺乏坦诚、有效的沟通,帮助当事人“敞开天窗说亮话”,正是高效解纷的基石。
2023年,一处共有房产征收补偿款的分配争议扯出了整整三代人的恩怨情仇。
“这些征收款理应由我取得,这是公证过了的!”
“可我们约定过,房子归他,钱归我!”
“这钱是我爸送给我的,凭什么要给其他人?”
案件争议源于郑某与林某(郑某叔父)共有的一处被征收房产,2023年6月,林某在领取到210万元征收补偿款后,以“双方已有约定房屋归郑某而征收款归自己”为由,拒绝向郑某分配。无奈之下郑某提起诉讼,晋安法院判决林某向郑某支付其应得份额105万元。进入执行程序后,郑雄俊发现,林某早已通过赠与的方式将补偿款转让给其儿子一家,为偿还债务,林某不得已另案起诉要求其子返还赠与,且案外人张某(林某前妻)认为案涉房屋为其与林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要求进行分割。在多方当事人、多项权益主张交织冲突的困境下,案件一度陷入“执行难”的僵局。
困顿之际,郑雄俊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贸然强制执行,并不能彻底解决纷争,只有与当事人开诚布公,梳理好各方实际诉求,才能达成兼顾各方利益的执行方案。
说干就干,郑雄俊通过执行法官的中立身份,建立起1个由法官和3名代理人组成的微信专项沟通联络群,由代理人辐射串联起各方当事人,在线上搭建起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在线下召集各方代理人,举行了5轮协调会,开展了N次背对背调解,就各方当事人如何达成共识、如何寻求“最优解”等难点堵点不断开展商讨。通过“1+5+N”的协调机制,三方当事人得以充分沟通、坦诚以对,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达成解纷共识。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要真正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自此,“1+5+N”的协调机制成为郑雄俊沟通协调的一大法宝,他在数百个微信群中的真诚关切、在30多场协调会上的释案说理、在无数次背对背调解中的敞开心扉都是他身体力行化解矛盾的实证。功不唐捐,郑雄俊开创的协调机制已顺利化解了237起案件,在近5年时间里收获的28面锦旗,层层叠叠铺满了办公室的墙面,这是群众对郑雄俊执行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他对“案结事了人和”理念的生动实践。
勠力同心,联动解纷拓执行“圈”
“破解执行难问题不能靠单打独斗。”在郑雄俊多年执行经历中,他深刻认识到开展工作不能单兵作战,要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的大格局中,充分利用基层自治组织、大众媒体等各方力量,凝聚更大合力。在“协同联动”的工作思路下,郑雄俊不遗余力地在日常执行工作中整合多领域、多部门的资源,畅通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渠道,从源头化解执行矛盾,避免“执行异议”等后续纠纷。
2024年,在一起安置房查封案件中,郑雄俊陷入了执行财产查询难的窘境,只靠法院一家之力难以解决问题。不过,由于他与其他基层组织和大众媒体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各方合力下,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在郑雄俊的沟通协调下,当地自然资源局积极帮助查人找物,高效查控被执行人名下财产;社区基层组织等主动协助确认房屋实际居住情况,为解封奠定基础;福建电视台帮帮团栏目同意对执行过程进行全程记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呼吁人民群众积极提供财产线索......郑雄俊在5个部门的协作下“如虎添翼”,最终抽丝剥茧,找到了可供执行的不动产,受到申请人的由衷感谢。
从单兵作战到通力配合,郑雄俊创新的工作模式早已成为他破解“人难找、财难寻”困境的关键路径。如今,郑雄俊顺利探索出有效的“法院+政府”“法院+社区”“法院+媒体”等多部门、多领域执行联动模式,已与20余类部门行业开展过深度合作,共召开6场执行听证会,还联合福建电视台播出十几期节目,以实实在在的成果促成“综合治理、源头化解”的执行新格局,让执行工作不再“形单影只”。
锐意进取,创新机制畅执行“路”
“当惯常的做法行不通,那就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路。”漫漫执行路上,创新思维是郑雄俊破除执行梗阻的“利剑”,助他在执行道路上披荆斩棘。
“郑法官,请你一定重视关注我的合法诉求,这份购房款是我几年的心血......”
2025年,一起牵扯债务纠纷、夫妻财产、房屋租赁三重关系的房产执行案件摆在了郑雄俊面前。申请执行人林女士因外甥王某拖欠其巨额债务,向晋安法院申请执行王某名下房产,但此时案外人林先生已向王某购买了该房产,如果采用传统的司法拍卖方式,不仅处置周期长、成交价格不理想,严重损害案外人林先生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引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引发连锁诉讼。
对此,郑雄俊探索出“法院监管+平台自售+带封过户”的带封处置新模式,指定第三人林先生通过拍卖渠道购买房产,实现查封状态下的房产过户,不仅大幅缩短了房产处置时间,保障林先生取得房产权益,还能调动林先生支付剩余房款的积极性,让申请执行人实现应有债权,而且,被执行人也得以在短时间内从强制执行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充分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
“如果没有郑法官的协助,我怕是很难拿到这本房产证,之前投入的购房款可能就要打水漂了。”在亮堂堂的福州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林先生捧着刚领到的产权证,快步走向郑雄俊,一把紧紧握住他的手,怀里“不动产权证书”几个大字在光线下熠熠生辉。
从2020年起,郑雄俊就开始探索“自行处置”新机制,2025年2月,在南平成功办结全省首个带封过户案件,同年6月,推动晋安法院出台《关于开展带封不动产自行处置工作的实施意见》,2024年以来,共通过自行处置的方式执结案件12件,涉及房产标的金额达1715万元,其中通过“带封过户”机制办成3起。
2025年7月8日,郑雄俊还推动晋安法院与福州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正式签订涉案不动产“带封处置”合作协议,通过系统升级实现“带封处置”全流程线上办理。未来,更多的“林先生”不必再因所购房产被查封而东奔西走,涉案不动产执行正式走进“带封处置”新时代。从机制探索到系统升级,从个案突破到常态运行,“带封处置”的好做法真真正正惠及到了万千民众。
“要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就不能‘为执行而执行’,而应当做到‘为解决问题而执行’。”又是一年盛夏,窗外时时传来绵绵的蝉鸣声,郑雄俊正端坐在案台前,向一众年轻干警传授工作经验,脸上笑盈盈地。轻风拂过,在他的手边,一沓案卷的边角微微地拨动起来。“执行永远在路上”,这就是对郑雄俊24年法官事业最好的注脚。
法
官
心
语
“曾有人问我,工作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还能把生活活得精彩?我的回答是:工作永远在案上,生活永远在路上,步履不停便是最生动的平衡。 ”
专家点评
现任福建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研究领域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民事诉讼、知识产权诉讼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郑雄俊法官将“案结事了人和”的价值追求融入执行工作实践,正是新时代执行干警贯彻落实“如我在执”理念的生动诠释。他的工作方法具有三重显著价值:一是践行了“执源治理”,“1+5+N”机制将沟通前置、多元化解融入执行过程,有效消弭对抗,从源头减少衍生纠纷,提升纠纷解决的彻底性;二是创新了协同机制,主动打破法院单兵作战壁垒,构建起“法院+”联动网络,整合社会资源,显著增强了查人找物、化解矛盾的合力,是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典范;三是优化了财产处置路径,“带封处置”等模式在保障债权人权益与维护善意第三人利益、提升执行效率之间找到了精巧平衡,体现了司法智慧与人文关怀。以细节打磨公正,以实效回应民生,郑雄俊法官树立了执行“工匠精神”的标杆,为破解执行难、提升司法公信力贡献了宝贵的“晋安经验”。
编辑:综合办公室
校对:郑丹敏
审核:范文舟
来源: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