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2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连发两条匿名帖,举报杭州银行城东支行要求员工周末无偿加班。当天,经视直播记者联系发帖者,截至发稿未获回应。随后记者致电杭州银行城东支行,工作人员称不了解情况,还表示银行周六正常营业。记者又致电杭州银行全国客服热线,对方反馈会核实情况
—— 第174期 ——
8月22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连发两条匿名帖,举报杭州银行城东支行要求员工周末无偿加班。当天,经视直播记者联系发帖者,截至发稿未获回应。随后记者致电杭州银行城东支行,工作人员称不了解情况,还表示银行周六正常营业。记者又致电杭州银行全国客服热线,对方反馈会核实情况。同日,记者还向杭州市上城区笕桥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反映,工作人员称若情况属实,涉事银行涉嫌违反劳动法,将立即汇报并上门核实。
图:证券时报网报道截图
不过,涉事银行在两天后才做出官方回应。8月24日,杭州电视台发文称,记者致电城东支行负责人了解到,该行关注并重视相关内容,经初步核查,目前未发现该行存在周末强制全体员工加班的行为。但其表示,存在有员工或团队因工作需要,周末到支行处理事情的可能。该负责人还表示,后续将更多关注员工诉求,不断加强员工关怀。截至目前,中国经济网、证券时报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参与事件传播,网民积极参与话题讨论。
此次个体对于“周末加班”的申诉,引发众多打工人的共鸣。中国经济网、第一财经网等媒体发文称,杭州银行“加班帖”引起了多位银行人的共情,有博主曝光了部分银行各岗位加班量化指标,某总行战略规划岗季度末近半时间需通宵,产品研发岗核心产品上线前两周无休。财务会计岗年末连续10天日均睡3小时;技术岗系统升级月均2-3次,每次前3天通宵值守等。有分析人士呼吁,银行应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加班,而非简单依赖员工延长工作时间完成任务。
针对杭州银行城东支行被举报周末无偿加班事件,多家媒体从法律角度展开分析。其中,周六上班是否属于加班、是否构成违法,以及员工如何维权,成为舆论关注核心。一财网发文称,银行单方将双休改为单休需经员工同意,否则涉嫌违法。金羊网发文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的需要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报酬;休息日安排工作又不能补休的需要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工作的,需要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报酬。杭州银行城东支行若要求员工无偿加班,已涉嫌违反上述规定,银行应依法支付员工加班费。
银行辟谣“强制全体加班”,
奈何内容空泛难以服众
从回应来看,杭州银行虽澄清了该行“不存在强制全体员工加班”的情况,但回复的时效性较弱;且在银行业加班严重的大背景下,回应内容略显空泛无力,难获舆论认可。但在舆论普遍认为加班、内卷已成行业共性痛点的背景下,有网友认为,若“因工作需要”成了常态化无偿加班的遮羞布,劳动法里的工时规定便形同虚设。银行应明确“无效内卷”与“工作确实完不成需周末加班”的差异,因此仅以“有工作需要的员工周末可能会加班”来回应,显然无法消解公众的质疑。
近期,职场加班相关舆情持续受到社会关注,相关争议之所以成为舆论聚焦的热点,核心在于这类话题与每个打工人的日常息息相关。这也提醒银行需重视员工的情绪与压力,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对银行而言,首先应重点关注员工反复提出的诉求。若员工在内部多次反映问题却未获实质回应,往往会转向舆论渠道维权。因此,当日常管理中发现员工对加班、休息等问题有集中反馈时,不妨在员工情绪尚平稳时主动介入沟通,及时回应合理诉求,避免矛盾积累激化。更重要的是,银行需从内部管理着手,通过结合岗位实际合理分配任务、减少无效流程等方式,从源头降低加班需求,从而减少相关舆情的发生可能。
此次杭州银行城东支行的案例便颇具警示意义,当事人对“周末加班”的控诉并非首次,其在小红书的举报原文中提及,此前已向劳动局举报,劳动局也已对银行作出提醒,但周末加班情况仍未改善,最终才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发声。若银行在收到劳动局提醒后便及时开展内部沟通与整改,或许能降低负面舆论发酵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东支行被举报引发热议,已有其他网友反映杭州银行西湖支行也存在类似加班情况。当一名员工的加班控诉引发广泛关注后,很容易激起其他员工借舆论热度,就内部管理问题发起集体控诉。这意味着银行需警惕此类舆情的扩散风险,避免因个体事件演变为影响整体声誉的危机。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