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58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58岁,十年前查出高血压,一直吃药控制血压。她觉得自己血压控制得不错,就放心了。可没想到,前段时间突然出现心衰症状,住进了ICU。
医生看了她十年的体检报告,说了一句话让她震惊:“高血压不是只看血压值,它是全身性疾病,伤的不是一个系统。”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高血压不是“简单的血管问题”,也不是“吃药压压就行的小病”。控制血压只是表面功夫,真正要防的是它背后的系统性伤害。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就是血压数字高了,只要吃药压下去就没事了。这其实是一种严重误解。
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2024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高血压会导致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慢性损伤,尤其是心脏、肾脏、血管、脑部。
这背后的原因是:高血压本质上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症反应,它会破坏血管壁内皮功能,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数据显示,在患高血压的成年人中,约有60%以上存在心、脑、肾等靶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
所以,高血压不是“高血压”,而是“高负担”,负担的是全身。
很多患者血压控制得不错,却突然发生脑卒中、心梗、肾衰,这是为什么?
答案就在于:只关注数字,而忽视了根本。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血压年报》指出,仅服用降压药、未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群,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依然高达40%以上。
这是因为,高血压的真正危害是“沉默性杀手”式的系统伤害,不痛不痒,但持续破坏。
如果你只靠吃药控制血压,却不管理体重、不改变饮食、不运动,等于治标不治本。
1. 血糖问题
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约有30%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2型糖尿病前期。
胰岛素抵抗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使高血压进一步恶化。控制血压的同时,也要控制血糖。
2. 血脂异常
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常常并存,是心血管事件的“双刃剑”。
如果只管血压不管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依然迅速,卒中和心梗风险不减。
3. 肾功能
你可能不知道,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病的第二大病因。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肾小球,导致蛋白尿、肾小球硬化。
检查血压的同时,也要定期查肌酐、尿蛋白、eGFR等肾功能指标。
4. 睡眠质量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高度相关,尤其是夜间血压不下降型高血压患者,患病率高达70%。
睡不好,血压怎么可能好?打鼾严重、白天嗜睡的人,一定要做多导睡眠监测。
你可能觉得自己没什么症状,但其实身体早就悄悄发出求救信号了。
1. 晨起头痛、头晕
这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尤其是清晨,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大,容易出事。
2. 视力模糊
高血压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致失明。
3. 夜尿增多
这是肾脏代偿功能下降的信号,若夜尿超过2次,要警惕潜在的肾损伤。
4. 心悸、胸闷
血压高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脏供血吃紧,容易出现心律不齐、心衰前兆。
5. 双脚浮肿
说明肾脏排水功能下降,体内钠水潴留,常见于高血压肾病早期。
1. 控盐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而中国人平均每天吃盐10.5克,远远超标。
尤其是酱油、咸菜、火锅底料,都是“隐形盐”大户。
2. 控体重
每减重1公斤,收缩压平均下降1.1 mmHg。肥胖是高血压的温床,尤其是腹型肥胖。
3. 多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是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高龄、高危人群。
4. 保持情绪稳定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血压不降反升。
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静心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
5. 定期查体
别只看血压计上的数字,还要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综合指标。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才可能把高血压“管得住”。
写在最后高血压不是一个数字的问题,而是一个全身性、系统性健康管理问题。你控制的不是血压,是命运的分叉口。
别再说“我血压控制得挺好”,要问问自己——你的血脂、血糖、肾功能也管住了吗?
高血压可控,但它的“合并症”不可轻视。从今天起,把高血压当作一个“全局性敌人”来对待,才是对健康真正的尊重。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中国高血压年报》.
[2]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ypertension as a systemic disease: Beyond blood pressure". 2024.
[3] 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文说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