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部队子弟学校六十年变迁,当年读书的孩子们已经进入古稀之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9:16 2

摘要: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后勤大院(含福州地区后勤部下属单位)里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在仓山小学或西洪小学读过书。其中有不少孩子从仓山小学毕业。实际上,当年西洪小学是仓山小学的一个分校。

1964年西洪小学解散前全体教职员工和后勤部机关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后勤大院(含福州地区后勤部下属单位)里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在仓山小学或西洪小学读过书。其中有不少孩子从仓山小学毕业。实际上,当年西洪小学是仓山小学的一个分校。

仓山小学1952年由福建军区接管办学和管理,当年叫“福建军区干部子弟学校”;1956年交由福州军区管理,更名“福州军区干部子弟学校”,1965年部队撤出交给地方后才叫“仓山小学”。西洪小学虽然是仓山小学的分校,但一直由福州军区后勤部办学和管理,学生主要来自后勤机关大院、军区总院和汽车三十四团等单位。

我曾经在2017年写过一篇关于西洪小学的文章,文章就叫《西洪小学》,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我在西洪小学两年读书的经历。

六十年代福州西门外西洪路上的西洪小学

福州空军礼堂,曾经是福空文工团的训练场所,也是西洪小学我们看电影的地方,对面山坡上就是西洪小学校舍

西洪小学校园位于福州西门外的西洪路茶园山上,1960年开始招生,1964年停止办学。第一批入学的孩子们只读到四年级,就转入各地方学校或到仓山小学上学。

西洪小学校址原来应该是一个部队仓库,学校除了新建了几座教学平房外,学生的宿舍、食堂、洗漱房和澡堂等等,都是曾经部队仓库的大库房。库房非常高大,里面用木板隔起来就是一间间寝室。一个班40多人,两间寝室,女同学在里间,男同学在外间。

学校白天上课由教学老师负责,中午晚上休息由生活老师管理。吃饭一个大食堂,十几张条桌旁放着小椅子,一人一个小碗一个小盘子,食堂师傅帮助分好饭菜,学生排队进饭堂,坐好后生活老师大喊一声“同学们请”!然后孩子们开始吃饭。

西洪小学占用部队仓库建在茶园山上,这座山原来不是公墓就是乱葬岗。坟茔处处,墓穴遍地。孩子们由于住校,一到天黑,就回到教室晚自习,晚自习后马上回宿舍。黑灯瞎火的,没有人敢在天黑时到处乱跑。当年不知什么部队建仓库居然选中了这一块坟地,够瘆人的。有时候下雨会把墓地的白骨冲出来,调皮的男孩子会乱踢,吓得女孩子发出阵阵尖叫声 。

每到周六下午,各单位都会派车来拉孩子们回家。后勤部是一个蓝色的大轿子车,汽车三十四团是美国“大道奇”卡车,总院是美式中吉普改成的救护车。此刻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西洪小学六一届学生合影,曾经是我的同班同学

西洪小学六二届学生合影

西洪小学郝闽平同学珍藏的奖状

1964年,西洪小学撤销后,校址留给了福州军区卫生学校。军区卫校前身是1955年组建的“福州军区医护学校”,主要招收和培养部队医疗单位的护士和辅助技术人员,学制两年,中专。学生中百分之七八十是女学员。

正是这个后勤部下属的唯一的卫生学校,1966年6月后,把后勤大院机关搅得是昏天黑地,乱成一团。因为,那一年十年文革开始了,造反运动揭幕了。学生,成为当年造反运动勇立潮头的排头兵,卫校又是学生集中的地方,冲在造反第一线当仁不让。

1968年的福州军区卫校宣传队

那时候,我们还住在中山路后勤大院里。后勤大院距离西洪路卫校,走路不到半小时,开车只要十分钟。卫校的造反派是白天来晚上也来,三五成群的来或几十上百的倾巢出动来,走着路来或开着广播车来,提着浆糊桶夹着大字报来或提着棍棒钢钎来……总之,那一段日子,他们每天不到中山路后勤大院里面来几次,就好像革命不积极不彻底不尽兴一样。

孩子们最喜欢看热闹,因为看热闹不嫌事大。每当卫校的造反派来了,高音喇叭响了,我们一群孩子一定会跑的管理科门前看电影的大广场上看热闹,哪里最热闹就往哪里钻。

当年卫校学生的造反派分为两大阵营,也就“两派”。一个组织叫红色战士战斗队,简称“红字派”;另一个组织叫“革命战士战斗队,简称“革字派”。两个派别观点对立,红字派组织是比较“保皇”的,主张对后勤部机关领导要保护,不能乱批乱斗;革字派组织是造反的,要打倒一切,主张对后勤部机关领导进行批判。两派组织经常到后勤大院来,贴标语,糊大字报,发传单,喊喇叭,大辩论……

当年卫校的学生兵,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而且女孩子居多。这些革命小将年纪虽小,但革命精神气势干云。在卫校里批斗学校主要领导,给领导戴高帽、挂牌子、坐“喷气式”那是家常便饭,下黑手也时有发生。卫校主要领导,当年能够在造反派手下死里逃生,纯属命大。

当然,革字派不满足在学校里揪斗领导,他们还跑到后勤大院来冲击机关。红字派也来到后勤大院,保护机关领导。同时,后勤大院的警通连战士和后勤大院的一些家属们,也自发地来到广场,与革字派进行辩论,撕毁革字派的大字报,围攻革字派的小干将。我们小孩子当然支持红字派,反对革字派,看到革字派被围攻,也是起哄架秧子,跟着一起喊口号。

记得有一次在后勤军人俱乐部里,后勤大院的一些干部战士和家属把几个革字派女学员围在中间,批判她们的观点。批得兴起,几个警通连战士走上前,一般揪下女兵们的军帽,扯下帽子上的帽徽,然后又“唰唰”两下,撕掉她们军装上的领章。几个女孩子顿时狼狈不堪,号啕大哭。没了领章帽徽的女兵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低头不语,只顾抽泣。我们从人缝中看到这一幕,大呼过瘾。

如果两派只是打嘴炮、撕领章,那只是小儿科。一次也是在俱乐部,我还看到他们真动刀子的。那天,两拨造反派在会议室吵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的。突然,不知道是红字派还是革字派的人拿出一把匕首,把不知道是革字派的还是红字派的人脑袋扎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好在大院卫生所就在俱乐部对面,几个人把伤者送到卫生所,护士又是剃头发,又是打麻药,又是缝针,又是包扎……

别看卫校造反派组织都是一群小姑娘小伙子,造反能量非常大。有一天他们组织一场声势非常浩大的揪斗“牛鬼蛇神”的游街示众。造反派从汽车团借来(估计是抢来)的十几辆解放牌大卡车,每个卡车车厢前上站着一个戴高帽挂纸牌的卫校主要领导和后勤部的几个领导。十几辆解放牌卡车在后勤大院集中,然后出中山路,再到鼓屏路,最后到铜盘马鞍走了一圈回到后勤大院,完成了一次革命的“壮举”。

1967年,卫校造反派打斗升级,已经不在后勤大院闹事儿了,直接参与地方造反派组织的武斗。8月20日,卫校红字派在梅亭,与革字派和地方的“革造会”真刀真枪干仗,架起机枪,伤亡多人,造成了“梅亭事件”。

1969年2月,军委下达《军队院校调整方案》。当年9月,福州军区后勤部将卫校正迅速撤销,学生和教职员工分配到军区各医疗单位。西洪路卫校校区腾空后,交给了福州空军。

转眼到了1973年,军委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军区要恢复部队卫生教学机构。福州军区决定重新成立卫校,这一次升格了,叫作“福州军区医校”,仍然归军区后勤部管理。后勤部一开始准备把医校建在福州,就在梅峰一带选了地址。后来有人进言:医校放在福州,距离后勤机关太近,还是把它放远些。后勤部领导一听,言之有理,顿开茅塞。当年卫校学生闹事儿最凶,不能留在跟前,于是把医校的校址定在了江西鹰潭。

鹰潭曾经有一个福州军区后勤部的十七分部,当时已经撤销,大片营房空着。1975年,福州军区医校在江西鹰潭开始教学。到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大家觉得医校放在江西鹰潭一个小地方,教学、招生和实习等等都不方便,决定将医校迁回福州。

迁回的医校校址选在了后勤大院西门外的梅峰到梅亭的保福湖旁,在一个原本属于后勤部军马部废弃的军马研究所旧址上(周边还征用了梅峰大队的部分荒山)。1980年9月,福州军区新医校在这个梅峰路六号的新校址上落成开学,直到2002年学校撤销。

2025年福州军区卫校六五届学员聚会

福空接管了卫校的地盘后,在这里建了空军第二招待所,一直到今天。2012年底,我们福建省军区通信站1973年兵曾经在这里聚会,纪念我们参军四十周年。我有幸从北京回榕参加战友聚会,并对一起入伍的老战友说:六十年前,我曾经在这里一所已经消失的小学读过书。

当年的西洪小学和军区卫校,后来成了空军招待所

2012年福建省军区通信站电报站老战友在这里聚会,距离我离开这所小学已经六十年了

来源:一风2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