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全面推动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开展“千村千企千红”社会实践活动。2025 年暑期实践立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全面推动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开展“千村千企千红”社会实践活动。2025 年暑期实践立足“千村千企千红”主题方向,结合学校学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开展。6个学校重点实践项目,13个学校支持项目,19个学院精品项目,3个学生社团专项,2个教师课题专项,24个研究生专项,4个校友专项,2个中外专项,共计352支团队、2032名师生将秉持着真学、真看、真听的态度,深入乡村田野、企业一线和红色教育基地。贸大青年将用精神伟力激发青春活力,用青春行动建设美好中国!
8月2日—6日,校级重点团队“洛韵红章”实践团在信息学院黄伟钊老师带领下,赴河南洛阳栾川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践聚焦当地“红绿资源融合”发展、文旅产业升级及特色企业发展情况,先后走进洛阳抗战纪念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重渡沟景区、栾川县文旅局、老君山、君山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与当地政企负责人开展深入交流,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挖掘栾川在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中的创新性做法,并探索红绿资源融合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新路。
一、赓续红色根脉 代代接力传承显初心
洛阳抗战纪念馆和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洛八办)是实践团探寻中原抗战精神的重要起点。在洛阳抗战纪念馆,实践团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影像资料,深刻感受到中原儿女在抗战中的英勇不屈;在洛八办,实践团重温了八路军在洛阳的抗战历程,体会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坚定信念,了解到河南各级地方党组织通过洛八办向各处革命根据地输送大批党员和先进青年。这些红色记忆,为栾川的红色基因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重渡沟景区马海明纪念馆也是本次实践团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站。马海明作为潭头镇原副镇长,主动投身重渡沟景区开发工作。在面临诸多困难,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初心,不抛弃、不放弃,为重渡沟开发和当地村民脱贫致富鞠躬尽瘁。他的事迹展现出一名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与洛栾红色文化一脉相承。此外,实践团在与当地人民的交流中,还发现抱犊寨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红25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见证了发生在豫西大地的众多革命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栾川的红色文化内涵。
实践团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深入访谈,了解到马海明身上的精神品质已经深深扎根于重渡沟。当地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以马海明为榜样,努力推动景区的发展。他们积极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致力于将重渡沟打造成更具影响力的旅游胜地。马海明事迹的广泛传播,让游客们在游览景区的同时,也受到红色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这是红色文化传承与发扬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二、守护绿水青山 久久为功践行见担当
栾川县不仅注重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更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全过程。老君山作为栾川的标志性景区,在生态保护与景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彰显了绿色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老君山拥有独特的地质风貌,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他们严格遵循相关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在打造各类景观和设施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在建设登山步道和观景平台时,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采用环保材料,避免对植被造成大面积破坏。同时,加大对景区的生态修复力度,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使得景区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在自媒体时代,老君山景区敏锐地捕捉到发展机遇,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实践团在与景区负责人交流中了解到,老君山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实现两者的协调并进。通过打造绿色旅游品牌,老君山景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更为其他景区的开发建设树立了标杆示范。
三、红绿交融共进 双向赋能发展聚合力
在重渡沟景区,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实现了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康养 + 红色研学”发展模式。景区将马海明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点与周边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推出一系列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游客在欣赏重渡沟美丽山水风光的同时,还能走进红色场馆,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这种融合发展模式,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山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与栾川县文旅局的交流中,实践团围绕“红绿资源融合”文旅品牌打造展开深入探讨。针对红色线路设计、红色资源利用等现实问题,实践团创新性地提出“红色积分制”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积分奖励的方式,鼓励游客参与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增强游客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利用积分兑换景区门票、特色纪念品等,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进一步推动红色资源与度假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结语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绿色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栾川县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有机融合,以马海明纪念馆、抱犊寨等为载体,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系,同时依托老君山、重渡沟等自然景区,探索“红绿交融”的发展路径。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为栾川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活力,也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更新提供了栾川经验。
展望未来,实践团将铭记栾川之行的所见所感,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将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同时,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让更多人了解栾川的红色历史和生态成就,共同助力这片中原热土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志愿十佳 | 于慧侨:爱有千万种模样,我有千万种身份
千村千企千红 | 走进山西太原,追寻抗日红色历史
千村千企千红 | 走进成都新津,解码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