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5 号,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直接甩出《美式 “航行自由” 法律评估报告》,不光有中文版,还同步发了英文版,一出手就是面向全球;紧跟着,9・3 阅兵前,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突然飞赴北美,先去渥太华见加拿大,再转华盛顿碰美国,行程没提前铺陈,透着股不寻
25 号,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直接甩出《美式 “航行自由” 法律评估报告》,不光有中文版,还同步发了英文版,一出手就是面向全球;紧跟着,9・3 阅兵前,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突然飞赴北美,先去渥太华见加拿大,再转华盛顿碰美国,行程没提前铺陈,透着股不寻常;到了 28 号,国防部例行记者会更直接,点名说菲律宾是南海和平稳定的 “破坏者、麻烦制造者”,一点没含糊。
中方在法律上亮明态度,经贸上主动出击,军事上划清底线,三招齐出,节奏掐得特别准,要做的事也没藏着掖着 —— 就是要把国际上的说法扭过来,把讨论的主动权抓在手里,把眼下的局面稳住。
这些年美国总把“航行自由”挂在嘴边,可实际做的事却挺让人不齿——他们的军舰、飞机在别人家海域门口进进出出,跟开公交车似的随便。但大家可别忘一个关键事儿:美国自己根本没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总爱拿公约里的条文当“挡箭牌”;可一旦碰到不想履行的义务,立马就改口,说“那只是习惯上的国际法,不算数”。
这次咱们发布的报告,直接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美国在好些海洋规则上一直“玩猫腻”,比如“无害通过”到底啥意思、在别人的专属经济区能不能搞军事活动,还有他们嘴里说的“国际水域”“公海走廊”,都在故意把范围往大了扩。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想靠派军舰飞机秀肌肉,来逼着别人认他们那套“歪理”。说白了就是:先把武力摆到现场,再反过来编规则说自己这么做合理。
短期看可能有点用,但长期下来麻烦就大了——公海自由、海峡通行这些本来是全世界都能受益的“公共福利”,会被他们搅和成“你占了我就没了”的死局,以后每一次军舰靠近,都变成互相试探底线的风险动作。
报告里还有个不显眼但很重要的点,得跟大家说透。美国搞的“航行自由行动”其实是有固定套路的:每年列个清单,看哪个国家“海洋主张过界了”,就盯着哪个地区搞事。以前他们主要盯着波斯湾和拉美那边的海域,现在明显把重点移到了西太平洋,尤其死死盯着南海那几个关键地方。
这次咱们特意用中文、英文两个版本发报告,意思也很明白:不是光说给中国人自己听,而是要把道理放到全世界的舆论场里去讲,争个谁对谁错的话语权。虽说法律归法律,海上的事不能光靠喊,但要是不主动争话语权,就等着别人给你乱扣帽子——“阻碍航行”“改变现状”“搞胁迫外交”,这些脏水一个都少不了。
再说说李成钢去北美的这趟行程,这里面的节奏特别有意思,跟美方之前放的风完全对不上。
之前美国财长那边说了,大概10到11月才会再跟咱们接触,还提了什么90天缓冲期、关税评估的时间窗口,意思就是“别急,按我们的节奏来”。结果咱们偏不——9·3阅兵前,直接让专机先飞渥太华(加拿大首都),再转去华盛顿(美国首都),既没提前铺垫、搞什么“暖场”,也没说清楚这次去到底要谈啥。表面上看,好像就是“有必要了就沟通一下”,但实际上这步棋特别主动,就像跟人对弈时先往前探一步,看看对方的反应。
不提前定好要谈啥,其实是把“变数”留到最后——美方想在自己地盘上掌握主动权?那得先想清楚:到底派谁出面?派多大级别的人?见面了要说啥?是让财长来谈?还是让负责国际贸易的USTR(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来?再或者是让国家安全团队的人来?这可不是简单的“谁来都一样”的礼节问题,而是关乎“怎么谈”的大方向问题:派不同的人,就代表美方是打算“经贸归经贸,单独谈”,还是继续把安全问题捆在所有事儿上,跟咱们讨价还价。
更关键的是这次行程“先去加拿大,再去美国”的顺序——渥太华那站绝对不是路过,而是咱们特意把“北美供应链”这个话题摆到台面上说。过去两年,美国一直想靠加关税、定原产地规则、查投资这些办法,把中国在北美市场的空间挤小。但加拿大和墨西哥可不是说断就能断的“开关”——这里面牵涉到矿产供应、农产品出口、清洁能源技术合作,还有各种服务通道的细致合作,短时间内谁都没法完全替代对方。
这手安排,其实是把“外围的合作网”织得更密,用北美地区实实在在的经济合作需求,去对冲美国因为国内政治周期(比如选举)搞出来的那些躁动。毕竟,美方再怎么喊“脱钩”“对抗”的口号,市场是诚实的——订单该给谁、生意该怎么做,终究要看实际需求。特朗普团队也明白这个理儿,所以对这次接触的“规格”特别谨慎:既不想轻易松口说“这是第四轮正式谈判”,怕落了下风;又不敢把门关死,就怕加拿大这边先跟咱们敲定了一些实际合作的框架,到时候反过来逼着华盛顿也得跟着对接,不然美国企业该有意见了。
说到这儿,南海那边又有新动静了: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在菲律宾搞联合军演,美国、加拿大、日本这些国家要么派人参加,要么派人去观摩;之后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防长开会,还专门说“对中国的行动严重关切”,故意挑事。
针对这事儿,咱们国防部的表态一点没留余地,直接点了菲律宾的名,说它是南海和平稳定的“破坏者、麻烦制造者”,还把那些“域外势力”也拉出来,点破他们在背后搞的动作。
有人可能会问:咱们话说得这么硬,会不会让局势更紧张?这个问题我不回避。其实,他们搞军演是在释放“我们有武力准备”的信号,咱们维护自己权益的行动,也是在释放“我们不会让步”的信号——关键不在于谁的声音大、话说得狠,而在于能不能守住“不越界”的底线。黄岩岛、仁爱礁这些地方太敏感了,哪怕是近距离的正常执法,都可能有风险。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有人故意把海上的情况直播出去,或者搞成“表演秀”,本来能冷处理、慢慢谈的事儿,被这么一闹,就可能被逼到没法回头的地步。
这两年马尼拉把“公开化”当成了护身符,动不动就直播海上对峙的场面,给国内外的人看“热闹”。短期看确实能博眼球、赚流量,但长期下来,这种做法会不会把自己的政策逼到死胡同里?这正是咱们外交部想提醒他们的:南海得靠规则来管,不是靠直播炒热度就能解决问题的。
那些域外国家愿意出来帮菲律宾说几句场面话,但真要到了有风险的时候,未必愿意跟着一起扛。军事演习说升级就升级,可供应链一旦断了,想修复可没那么快。真出了事,最先倒霉的往往不是喊得最响的那个。说白了就是劝他们:别把小范围的动作,当成能赌上全局的大筹码。
还有“专属经济区”,这地方的规矩也得拎清:里面的资源开发权是归沿海国的,比如捕鱼、采石油天然气,都得沿海国同意才行;其他国家虽然能在这儿航行、飞机也能飞越,但要是想搞军事测绘、情报侦察这类活动,在法律上争议特别大——不是美国一句“这是习惯国际法允许的”,就能把这事儿定下来的,得按公约条文来,不能他说啥就是啥。
眼看阅兵就要到了,按国际媒体的老习惯,肯定又要铺天盖地炒“中国威胁论”这个话题。所以咱们提前把法律报告、经贸访问、军事表态这几件事摆出来,其实就是先给全世界递了个“明白卡”:咱们怎么定义那些海洋术语、怎么安排国际沟通、哪些底线绝对不能碰,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可不是光靠强硬说话,而是把一堆复杂的事儿拆成了一件一件能落地的小事,好管也好办。有人总盼着一下子能有“大突破”,但我倒觉得,不如一步一步稳着来——比如明确关税调整的时间、给某些行业续上豁免政策、让海上相遇的规则真正用起来、把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推进几个章节。这些事可能上不了新闻头条,但能让大家心里有底,比啥都强。
来源:晓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