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案小事”破题 九龙坡区将文明城区创建专项行动融入城市治理细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8:21 2

摘要:在九龙坡区文明城区创建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过程中,一件件群众身边的“小案小事”,正成为检验城区文明成色的“试金石”。前不久,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公布全市“小案小事”治理典型案例。区公安分局《“瞭望者”智护“头顶上的安全”》、区委网信办《“四个e”筑牢文明上网防护

在九龙坡区文明城区创建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过程中,一件件群众身边的“小案小事”,正成为检验城区文明成色的“试金石”。前不久,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公布全市“小案小事”治理典型案例。区公安分局《“瞭望者”智护“头顶上的安全”》、区委网信办《“四个e”筑牢文明上网防护墙》,从全市146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榜上有名。

此次公布的全市“小案小事”治理典型案例以治理行为为根本、治理效果为支撑、制度机制为保障,在不规范停车、不礼让斑马线等十件人民群众关切、反映强烈的身边“小案小事”某一域治理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经验。我区上榜的两个案例,分别反映了高空抛物坠物、不文明上网治理的进展成效,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志愿者开展网络安全宣传。

“四个e”织密网络文明防护网

从指尖到心间的守护

“杨阿姨,您别急,我们这就帮您找!”去年夏天,二郎街道五台山社区网格员余秀接到居民杨阿姨带着哭腔的求助——因发育迟缓暂无自理能力的儿子,在五台山公交站突然走失。放下电话,余秀一边帮杨阿姨报警,一边将寻人信息发到社区工作群。短短半小时,辖区上千个网格微信群同步转发,线上网格员紧盯消息动态,线下网格员沿街排查,最终在热心居民的合力帮助下,杨阿姨接回了安然无恙的儿子。

这场“指尖上的救援”,正是九龙坡区“四个e”文明上网防护体系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区委网信办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以“12N2”工作架构(一支“e朵云”队伍、两个“e守护”基地、N个“e起来”品牌活动、双网格“e治理”体系)为抓手,推动“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落地生根,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空间里,筑起一道守护群众的“隐形长城”。

“1+13+N”模式下,“e朵云”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队伍正成为传播网络文明的生力军。由区委网信办牵头的总队统筹协调,13个镇街的基层分队扎根社区,教育、工会、妇联等部门带动的行业分队深入学校、企业,再加上向社会各界长期招募的志愿者,4357名在册人员如同散落在全区的“文明种子”,通过线上宣传、线下活动,将网络文明理念播撒到每个角落。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现场。

“e起来”品牌活动

让网络文明融入日常生活

走进九龙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基地,网络文明主题书屋、互动体验区、宣传示范点依次排开,市民或翻阅书籍,或参与互动游戏,在轻松氛围中学习网络文明知识。这里与重庆启迪科技园区的另一个基地,共同构成了“e守护”的实体阵地。“网聚正能量・网信云讲堂”是基地的“王牌节目”。30余期系列讲堂涵盖网络文明微知识、理论宣讲、网络安全等内容,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覆盖10万+人次。2023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基地被授牌为“重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实践基地”,成为展示九龙坡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非遗遇上网络文明”活动现场,剪纸艺人用剪刀剪出“文明上网”主题作品;“童心绘网”比赛中,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清朗网络;“网络文明小剧场”通过情景剧演绎网络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等故事;“e路同行・亲子共创”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设计网络文明宣传作品……这些“e起来”品牌活动,打破了网络文明宣传的“刻板印象”,多样化的活动让网络文明融入日常生活。

“有人冒充社区书记索要家庭参保信息!”九龙街道盘龙社区居民孙女士在网格群发出的一条消息,瞬间触发“双网格”治理机制。社区书记李明莉看到消息后,立刻判断为诈骗,1小时内就在全区网格群发布预警,避免了更多人受骗。线上线下“双网格”体系,是九龙坡区网络综合治理的特色。“红色管家”“九龙红哨”等品牌网格员进入“双网格”治理环节,已有效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1920余件。

“瞭望者”智护头顶安全

科技为民生痛点装上“千里眼”

“砰!”一声闷响划破杨家坪街道某小区的宁静。几乎同时,“瞭望者”高空抛物智能预警监测系统后台警报响起,屏幕上自动生成物体下落的全景轨迹图和6秒视频,精准定位到抛物来源——某住户窗口。社区民警、物业人员迅速上门,面对系统提供的“铁证”,住户刘先生当场承认错误并保证不再犯。

信息技术人员正对“瞭望者”进行调试。

这是“瞭望者”系统运行中的一个寻常场景。作为区公安分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高空抛物智能预警监测系统,它像一双“千里眼”,24小时守护着群众“头顶上的安全”。目前,23套系统已在杨家坪商圈、民安华福公租房、学校、幼儿园周边及重要警卫执勤路线“上岗”,并被纳入“重庆公安科技成果试用推荐目录”,向全市多个区县推广。

高空抛物、坠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此类事件防范难、取证难、追责难,群众反映强烈。区公安分局在分析近年来110警情时发现,高空抛物类警情虽单次影响范围可能不大,但反复发生会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

“不能让‘小陋习’酿成‘大事故’。”基于这样的认识,区公安分局在“雪亮工程”建设基础上,提出研发智能监测系统的“金点子”。“先试点再铺开”的思路清晰可行:在部分高层小区安装试用,积累经验后推广,既为纠纷处理、案件侦查提供证据,也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科技力量。

“瞭望者”的“智慧”,来自四大“云能力”的协同。“云建模”通过“前端镜头+AI人工智能算法”“互联网+视频网双链路传输”等技术,攻克了抛物轨迹溯源的技术难题;“云计算”以50毫秒/次的频率自动检测,抓拍下落物体并生成轨迹图和视频,精准定位抛出位置;“云推送”将预警信息实时发送给社区、物业,形成“公安—社区—物业”三方联动;“云分析”则自动统计抛物区域、时段、类型等数据,生成风险模型,指导预防工作。

“云组合拳”带来踏实感

居民逐渐养成“高空不抛物”习惯

这套“云组合拳”,让高空抛物从“看不见管不着”变成“看得见管得好”,相关警情发案率显著下降,民警查清事实的效率大幅提升。

“装了系统会不会侵犯隐私?”系统推广初期,部分居民有这样的顾虑。对此,区公安分局联合居委会、物业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优化设备安装位置和监测范围,确保只拍摄公共区域,不涉及居民室内隐私。

“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不用担心楼上掉东西。”民安华福公租房居民王女士的话,道出了多数群众的感受。系统在守护安全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养。曾经有居民觉得“扔个小东西没关系”,如今在“瞭望者”的“监督”下,逐渐养成了“高空不抛物”的习惯。

如今,“瞭望者”已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全市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更成为全国高空抛物治理的“范本”。多家单位纷纷前来洽谈合作,希望引入这套系统。一个为解决民生痛点而生的“小点子”,正在书写惠民、利民、安民的“大文章”。

数说

推出网络文明微知识、理论宣讲微讲堂、网络安全微课堂、e点知识微学堂等系列讲堂30余期,每年教育覆盖10万+人次,“双网格”治理品牌有效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1920余件。

目前,已在杨家坪步行街、民安华福公租房、小学、幼儿园周边及重要警卫执勤路线安装23套“瞭望者”系统,对覆盖的公共区域开展24小时巡查、预警、保护,运行以来共抓拍到高空抛物行为700余次,发出有效预警150余次,抓拍到具有安全隐患的重型物体20余次,社区民警和物业管理员联合上门规劝并教导习惯性抛物者30人次。

九龙融媒记者:冉冉 曹鸣鸥

来源:见十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