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崇义:“三下乡”足迹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7:54 2

摘要:盛夏时节的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千亩高山茶郁郁葱葱,万亩梯田在眼前铺展开来,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泛起波澜。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穿行其间,他们是来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团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通讯员 范起翔)盛夏时节的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千亩高山茶郁郁葱葱,万亩梯田在眼前铺展开来,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泛起波澜。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穿行其间,他们是来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团队。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犹如一座连接城乡的桥梁,将现代科技与知识传递到田间地头,又让青年学子在广袤乡村收获了宝贵的人生阅历。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实践队员考察酸枣树

“上堡梯田是我此行最大的期待。这里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唱响客家人与自然共生的千年赞歌。”江西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队员李佳和说道。

眼下恰逢中稻插秧季,队员们身着轻装、头顶草帽、手持秧苗,学着农民的样子将一棵棵秧苗插进田里。

“这些苗子可都是上过天的宝贝!”技术员轻抚着南酸枣树嫩绿的枝条说道。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实践团队走进齐云山太空育种示范基地,深入考察了经神舟十六号飞船空间诱变培育的南酸枣新品种。这些上过天的种子,不仅展现出优异的果实性状改良,更是现代科技为农产品升级提供创新驱动力的生动实践。

来到齐云山食品公司,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南酸枣从原料清洗、去核处理、浆料制备到成品包装的标准化流程,南酸枣糕通过传统工艺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构建了绿色食品生产的新质生产力。从“靠天吃饭”到“向天借智”,这颗“金果子”带来的不仅是甜蜜的滋味,更是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江西科技学院实践队员直播助农

清晨六点,万长山还笼罩在薄雾中,茶农们已背着竹篓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来自赣南师范大学的实践队员们跟随技术员走进茶园,茶农们双手在茶树枝头翻飞,演示着“两叶一芯”的采摘标准。

采茶可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技术员指着茶树解释道,“采茶人要遵循‘春采尖、夏采叶、秋采枝’的古训,而且每株茶树都有最适合采摘的黄金角度。”行走在万长山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农事,队员们感受着从采茶技艺的传承到茶园管理的坚守,一芽一叶都诉说着乡村发展的新故事。

“青春助农,播种希望,欢迎来到上堡管家直播间!”江西科技学院实践队员李露茜和谢雨欣架起设备,自信大方地在镜头前介绍黄元米果、高山茶、金银花等农产品。

她们化身“体验官”,通过乡村美食的制作,让观众直观感受客家生活的质朴风情。连续四场直播,成绩单亮眼,成功吸粉近千人,线上销售额两万余元,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践团队来到过埠镇长庆村白莲基地,指尖轻抚莲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生长数据。荷塘里白莲盛放,美不胜收,一名队员正操作着无人机,在百亩莲田上空展开了一场科技与农业的对话,他们准备拍几期短视频好好宣传一下这里的白莲。

深圳大学实践团队开展支教活动

“大手牵小手,梦想一起走!”横水镇鱼梁村“童心港湾”里传出清脆的歌声和欢笑声。赣南师范大学的实践队员们正带领20余名留守儿童,用稚嫩的手势舞演绎《把未来点亮》——孩子们踮起脚尖比画星星时,墙面上跃动的光影仿佛真的点亮了整个村庄。

活动中,队员们还精心设计了涵盖创意美术、趣味舞蹈、安全自护教育等内容的“七彩假期”课程包。孩子们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用画笔描绘家乡的彩虹桥,用彩泥捏出可爱的动物。

7月14日,深圳大学实践团队来到崇义县思顺乡“时光之思”图书馆,开启2025年度暑期阅读营活动。这是该校2020年出资建立的图书馆,建成后已是连续第五年来到这里开展暑期支教。

在课堂上,志愿者采用“1+1+N”的特色课程体系开展教学,课程涵盖阅读、音乐、手工、科学实验等多个领域,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参与。课间活动同样丰富,包含跳绳、篮球、趣味接力等项目,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希望通过暑期的陪伴,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浇灌出未来无限可能。”实践团队队长李彦瑶说道。

近年来,崇义县持续打造“知行家”“童心港湾”“阳光驿站”等服务少年儿童的阵地,“三下乡”大学生们每年暑期准时“赴约”。五年来,累计服务少年儿童近3600人次。

“青年学子带来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发展视角的革新。”共青团崇义县委书记章睿介绍,该县已建成8个标准化实践基地,既服务地方发展,也助力青年成才,形成了“高校出智、地方搭台、产业受益”的校地合作模式,实现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