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得回到2006年11月20日,地点是南京。彭宇,当时25岁,一个刚工作没多久的小伙子,路过南京市水西门公交站时,看到一个老太太摔倒在地,满脸痛苦。老人叫徐寿兰,63岁,摔得挺惨,腿都骨折了。彭宇一看,心想这不能不管啊,就上前把老太太扶起来,还叫了朋友一起帮
事儿咋起的?
时间得回到2006年11月20日,地点是南京。彭宇,当时25岁,一个刚工作没多久的小伙子,路过南京市水西门公交站时,看到一个老太太摔倒在地,满脸痛苦。老人叫徐寿兰,63岁,摔得挺惨,腿都骨折了。彭宇一看,心想这不能不管啊,就上前把老太太扶起来,还叫了朋友一起帮忙,把她送到了医院。这本来是个热心肠的好事儿,谁能想到后面翻了天?
到了医院,老太太的家人来了,彭宇还掏了200块钱垫了点检查费,心想着这事儿算做到底了。可没过多久,徐寿兰和她家人态度一变,说彭宇是撞她的人,要求他赔钱。彭宇一听就懵了:“我好心扶你,咋还赖上我了?”双方扯皮没结果,最后老太太一家把彭宇告上了法庭,索赔13万多块。
法庭上咋回事?
这案子2007年在南京鼓楼区法院开庭,成了个大热闹。原告徐寿兰这边一口咬定,彭宇撞了她才扶她,证据呢?没啥硬的,就是说“要不是你撞的,你干嘛扶我?”还拿出一个证人,是个叫陈二春的大爷,说看到彭宇撞了人。可这证人站得老远,眼神也不好,证词漏洞百出。
彭宇这边呢,死活不认,说自己压根没撞人,就是路过做好事。他拿不出啥直接证据证明自己没撞,只能靠逻辑辩:要真是我撞的,我至于还送你去医院垫钱吗?可问题是他也没监控或者其他目击者能帮他洗清。
法院最后咋判的?2007年9月,法官出了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判决:彭宇赔徐寿兰4万多块。理由是啥?法官说,根据“生活常识”,彭宇如果不是撞人的一方,没义务去扶人,他既然扶了,说明他“可能”跟这事儿有关。这逻辑一出,全国人民都炸锅了:扶人等于认罪?这不逼着人见死不救吗?
后续咋发展的?
判决出来后,舆论跟开了锅似的。网上、报纸上全是骂声,说这判决简直是“道德滑坡的推手”。老百姓开始怕了,老人摔倒不敢扶的事儿越来越多,社会风气一下子变得冷冰冰的。彭宇不服,上诉了,但二审没啥大变化,维持原判。后来还有传言说他跟徐寿兰私下和解了,但这事儿他本人没公开承认过。
再往后,这案子成了个标志性事件。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一个两岁小女孩被车撞了,路人都不敢扶,最后死了——直接把彭宇案的阴影又拉出来鞭尸一遍。大家都说,这不就是彭宇案的后遗症吗?
到了2017年,最高法还专门出了个指导意见,说以后类似案子不能随便推定扶人者有责,得有证据才行。算是个亡羊补牢吧,可早干嘛去了?
细节有啥看点?
这案子细节里藏了不少猫腻。比如:
证人问题:那个陈二春大爷,站30米外,眼神还不好,他咋就那么肯定是彭宇撞的?有人怀疑他是老太太那边找来的“托儿”。监控没用上:公交站附近是有监控的,但法院说画面太模糊,没能证明啥。可彭宇这边一直喊冤,说监控要是调清楚点,肯定能还他清白。老太太态度:徐寿兰一开始还感谢彭宇,到了医院突然翻脸,有人猜是家里人撺掇的,想讹一笔医药费。彭宇的200块:他垫的钱后来成了争议点,老太太家说这是“心虚”,彭宇说这是“善意”,结果法院居然倾向于“心虚”。还有个小插曲,判决后有人爆料,说徐寿兰其实是被一辆公交车撞的,但公交公司没担责,家属才找彭宇当“替罪羊”。这说法没证实,但听起来挺像那么回事。
为啥这么荒唐?
这案子荒唐在哪儿?一是法院的逻辑太离谱,扶人居然成了“有罪推定”的证据,完全不讲证据说话。二是这判决直接把好心人推到坑里,从此路人不敢做好事,生怕惹一身骚。老百姓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但心里都凉了半截:这世道,做好人还有错?
我咋看?
彭宇案在我眼里,就是个社会信任崩盘的缩影。彭宇可能是真倒霉,撞上了个不讲理的对手和个糊涂的判决;徐寿兰呢,可能也是被逼无奈,医药费没着落才硬着头皮讹人。法院那套“常识推理”,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和稀泥,把个简单的事儿搞成了全国笑话。结果呢?道德没了,信任没了,大家都怕了!
余波未止
1. 社会信任崩了个大窟窿
彭宇案一判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老百姓对做好事的信任没了。以前路上见个老人摔倒,大家伙儿多少有点“助人为乐”的劲头,可这案子之后,谁还敢随便伸手?“扶了要赔钱”的阴影直接扎根在心里。网上那时候流传一句话:“不是我冷漠,是彭宇案教我做人。”这话听着扎心,可真挺现实的。
影响有多大?从那以后,老人摔倒没人扶的事儿多了起来。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小女孩被车撞了,18个路人愣是没一个敢扶,最后死了。这事儿一爆出来,大家都把矛头指向彭宇案,说这判决把人性都判没了。社会学家还研究过,说这案子直接让中国人的“互助精神”倒退了好多年。
2. “不敢扶”成了全民话题
这案子火了以后,“扶不扶”直接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报纸、电视、论坛上全是讨论,有人骂法院判得离谱,有人感慨世风日下,还有人干脆调侃:“以后出门得带个行车记录仪,证明自己没撞人。”这话题热度有多高?连央视都做了好几期节目,找专家、律师、老百姓一块儿聊,试图“挽回人心”。
影响有多大?可以说,彭宇案把“做好事有风险”这观念刻进了好几代人的脑子里。尤其是老年人,摔倒后没人扶的新闻隔三差五就上热搜,像2013年上海一个老太太摔在路边,围了一圈人愣是没人动手的视频,点播量几百万,大家一边看一边叹气。
3. 法律和政策被迫补窟窿
彭宇案的判决太离谱,舆论压力太大,法律这边也坐不住了。2017年,最高法出了个《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说以后类似案子不能随便推定扶人者有责,得有证据才行。这算是个迟来的补救吧,但老百姓还是半信半疑,觉得“说归说,真碰上了还不是看运气”。
还有地方直接立法鼓励做好事,比如2017年《民法总则》加了“好人条款”,说见义勇为受伤的,能要求受益人或者政府补偿。这听着挺好,可实际执行咋样,大家心里都打鼓。影响有多大?法律是改了点,但彭宇案留下的心理阴影,靠几条法条可抹不平。
4. 道德风气冷了好一阵
这案子之后,社会风气真有点“各扫门前雪”的味道。做好事的人少了,冷眼旁观的人多了。有人统计过(不一定准,但挺有意思),2007到2012这几年,见义勇为的报道比之前少了一大截。不是没人想帮忙,是大家都怕了——万一被讹怎么办?万一法院又“按常识判”怎么办?
影响有多大?可以说,彭宇案让“热心肠”这词儿在好些人心里打了折扣。像以前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劲头,被现实泼了盆冷水。好在后来有些正能量的事儿慢慢把风气往回拉,比如2018年昆明的“外卖小哥救人”上了热搜,大家才开始有点回暖的感觉。
5. 文化梗和段子满天飞
彭宇案还影响了流行文化,成了个“梗”。网上流传一堆段子,比如:“扶老人之前,先签个免责协议”“做好事得先录像,不然白干。”这些笑话听着乐呵,可背后全是苦味儿。连电视剧里都开始cue这事儿,像《人民的名义》里就有角色调侃“现在做好事得留证据”,算是把这案子的影响刻进了大众娱乐。
影响有多大?这个梗火了十几年,到现在一提“彭宇案”,大家都能接上两句吐槽,可见它多深入人心。
总的说多大?
彭宇案的影响,往小了说是毁了一个好心小伙子的生活,往大了说是动摇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它让“做好事”从理所当然变成了“高风险行为”,让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裂缝暴露得一清二楚。数据上不好量化,但从街头巷尾的议论到政策调整,再到人心冷暖的变化,这案子就像扔进水里的一块大石头,涟漪荡了好多年。
要我说,这影响到现在都没完全散。虽然后来有了法律补丁、正能量宣传,但那股“不敢扶”的寒意还在不少人心里。你咋看?觉得这案子是不是把中国人的善良给伤得太深了?
来源:热心生活家GZ6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