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研究生退学卖土豆泥日赚700元:高学历与市井烟火的和解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3 20:35 3

摘要:2025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北门外,26岁的费宇正忙着往土豆泥上浇肉末臊子。排队的学生们探着头张望,他们或许不知道,一年前这位摊主还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生。

2025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北门外,26岁的费宇正忙着往土豆泥上浇肉末臊子。排队的学生们探着头张望,他们或许不知道,一年前这位摊主还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生。

“第一天摆摊,50斤土豆泥一小时卖光,赚了700多块。”费宇一边擦汗一边说。他的故事冲上热搜,有人赞他“活出自我”,也有人质疑“浪费学历”。

学业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费宇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综合成绩第一保送复旦大学研究生。然而,研一学期结束后,他因“存在性焦虑”选择退学。在复旦期间,他出现恶心、干呕等躯体化症状,最终于2024年2月提交退学申请。摆摊前的探索与准备
退学后,他辗转云南、西藏进行田野调查,接触自由职业者,并系统学习餐饮管理和食品科学。2024年底,他投资2.3万元购置餐车,在华西校区门口支起“泥好·土豆”摊位。初期备料手忙脚乱:50斤土豆分三次蒸熟,切葱花辣得流泪,朋友赶来帮忙才完成首日营业。家庭态度的转变
父母最初强烈反对:“家族第一个研究生退学,太丢脸!”但看到他月入近2万元后,态度逐渐软化:“孩子开心就好。”母亲甚至悄悄转发成都灵活就业政策到家庭群。舆论两极分化

支持者:川大学生连续三天排队支持校友,有网友评论:“他月入2万吊打社畜,这才是真自由!”

反对者:家长痛心疾首:“国家培养的人才去摆摊?书白读了!”教育学者批评这是“学历贬值的悲哀”

数据背后的时代症结
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174万,青年失业率19.5%,40%应届生选择“慢就业”。复旦大学调查显示,68%研究生存在“学历焦虑”——当985标签从“金钥匙”变成“铁枷锁”,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从学术到市井的实践逻辑
费宇的摊位不仅是小吃车,更是生活美学的展台。他结合公共卫生知识开发低脂配方,推出“节气限定款”(如惊蛰春笋泥、冬至暖胃泥),将市井烟火升华为文化表达。一位博士顾客端着土豆泥感慨:“你比我活得明白。”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成都市政府推出“新经济支持计划”:灵活就业者可享社保补贴(政府承担40%)、5万元风险保障金,政策实施后当地青年创业率上升23%。复旦大学教务处公开表态:“退学不是失败,而是另一种成长的开始。”媒体的流量密码
费宇运营的“华西食研室”在抖音和小红书累计粉丝超1300人,直播摆摊日常的单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他计划将土豆泥品牌化,未来不排除开店可能。教育体系的反思
复旦大学教育研究院指出,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养成”转向“职业培训”,学历的符号价值与实质价值产生断裂。费宇的选择揭示了这一困境:研究“健康公平性”的学者,最终在街头实践中找到个体价值。职业尊严的平等化
智联招聘2025年调研显示,41%青年择业首要考量“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费宇的案例印证了这一趋势——他将摊位设计成“可食用的人文展览”,用土豆泥传递生活美学。社会包容度的提升
《中国青年报》评论称:“这不是叛逆,而是对内卷社会的温柔抵抗。”主流媒体从猎奇转向价值探讨,标志着社会对多元选择的接纳。

“读书是为了活得明白,不是活成模板。”费宇的餐车上写着这句话。当一位70岁老人接过土豆泥说“这是我孙子的梦想”时,他红了眼眶——这或许正是时代的隐喻:有人渴望稳定,有人追求自由,而社会终将学会尊重每一种选择。

(本文信息综合自《封面新闻》、腾讯新闻等报道,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复旦大学调查报告。)

来源:唠嗑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