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概念:被讨厌的勇气”。其内涵是:不在意他人评价、不害怕被讨厌、不追求被认可。这指向的是一种个体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是挣脱人际关系束缚、活出真实自我的力量。核心矛盾:材料并非要求我们全盘接受或否定阿德勒的观点,而是通过有人”的疑问,构建了一组深刻的二元对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德勒认为,真正的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即不在意别人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人认可。
也有人对此产生疑问:人是否能强大到即使被人讨厌也无所谓?过于强调自我会不会使人走向自私而变成“真讨厌”?
对“被讨厌的勇气”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下你的经历或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围绕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材料本身呈现出一种思辨性结构,先提出一个观点,随即抛出其可能引向的困境,这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辨空间。
一、 审题:抓住核心矛盾
核心概念:被讨厌的勇气”。其内涵是:不在意他人评价、不害怕被讨厌、不追求被认可。这指向的是一种个体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是挣脱人际关系束缚、活出真实自我的力量。核心矛盾:材料并非要求我们全盘接受或否定阿德勒的观点,而是通过有人”的疑问,构建了一组深刻的二元对立:自我实现 vs. 社会责任:强调自我,是否会滑向自私、不顾他人感受的极端,从而变成一个真讨厌”的人?个体自由 vs. 人际和谐:追求不被讨厌的自由,是否会破坏社会赖以维系的共情、合作与道德规范?因此,本题的审题关键在于辨析“被讨厌的勇气”的边界与尺度。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度”的问题。
二、 立意:构建思辨层次
优秀的立意应避免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而是要展现辩证思维,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界定”式立意(最佳角度):核心观点:被讨厌的勇气”是追求内在自由的必要前提,但它的终点不是孤芳自赏或肆意妄为,而是为了建立更真诚、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价值。勇气是“盾”,用来抵御外界不合理的期待与攻击;共情与责任是“尺”,用来衡量自己行为的边界。
论证思路:为何需要勇气?分析现代社会中“寻求认可”的弊端,如焦虑、迷失自我、人设崩塌等,论证“被讨厌的勇气”是破局的关键。勇气不等于自私?明确区分“坚持自我”与“自私自利”的本质区别。前者是基于内在价值的坚守,后者是罔顾他人感受的利己。可以引入“课题分离”等概念,说明我的事”与“他人的事”的边界。如何平衡?提出解决方案。真正的勇者,在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的同时,也拥有“被喜欢的智慧”。这份智慧源于同理心、责任感和对更高价值(如真理、正义、爱)的追求。最终,这种勇气让人从“取悦他人”的低级阶段,跃升至“贡献价值”的高级阶段。“条件”式立意:
核心观点:被讨厌的勇气”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境,它需要前提条件。在涉及人格尊严、核心价值、人生道路等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拥有这种勇气;但在日常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中,则需兼顾他人感受,保持谦逊与包容。
论证思路:通过对比不同场景(如:选择专业 vs. 与室友相处;坚持艺术理想 vs. 服从公司规章制度),来论证“勇气”的适用范围,强调其“选择性”与“情境性”。“发展”式立意:
核心观点:“被讨厌的勇气”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但不是最终形态。它始于对他人评价的反抗,最终应升华为一种内在的笃定与对外界的悲悯。即从“不怕被讨厌”的防御姿态,走向“无需被讨厌”的自信与圆融。
论证思路:将这一概念放入个人成长的坐标系中,分析其从“破”到“立”的演变过程,最终指向一种更高级的人格状态——内心强大,同时与世界温柔相处。
总结: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最佳立意是承认“被讨厌的勇气”的积极意义,同时深刻洞察其潜在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高阶的、将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相融合的成熟人生观。写作中,应避免空谈理论,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历史人物或个人经历,使论证言之有物,充满说服力。
【参考范文】一:
勇承 “被讨厌”,方得真自由
当阿德勒提出 “真正的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时,很多人会心生疑惑:在意他人眼光本是人之常情,怎能做到不怕被讨厌?更有人担忧,若全然不顾他人评价,会不会陷入自我中心,变成惹人厌的自私者?作为常被 “别人怎么看” 束缚的新时代青少年,我却在成长经历中逐渐明白,“被讨厌的勇气” 从不是肆意妄为的借口,而是摆脱他人期待、坚守自我本真的底气,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必经之路。
“被讨厌的勇气”,本质是拒绝活在他人的 “评价枷锁” 中。记得高二分班时,我执意选择文科,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质疑。班主任劝我 “文科就业面窄,理科更有前途”,同桌笑着说 “你数学那么好,选文科太可惜了”,甚至亲戚也轮番劝说 “女孩子学理科将来更稳定”。那些日子,我总在深夜反复纠结:是不是该听大家的话?万一选了文科后悔了,会不会被人嘲笑?直到看到阿德勒的观点,我才猛然醒悟:我害怕的不是文科难学,而是他人的否定与议论。后来,我坚定地在志愿表上填下 “文科”,尽管仍有质疑的声音,但当我沉浸在历史的波澜、文学的意境中时,终于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 原来不被所有人认可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我选择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道路。这种摆脱 “必须被喜欢” 的执念,正是 “被讨厌的勇气” 赋予的自由。
然而,有人担心 “不在意别人评价” 会让人走向自私,这其实是对 “被讨厌的勇气” 的误解。真正的 “被讨厌”,是坚守自我底线而非侵犯他人利益;是拒绝盲目迎合而非刻意疏离。班里有个同学曾因 “不合群” 被议论:大家课间都在聊明星八卦,她却在做题;同学约她周末逛街,她总说要去图书馆。有人说她 “太高傲”“不合群”,但她从没有因为他人的议论改变自己的节奏 —— 她会耐心给请教问题的同学讲题,会主动帮老师整理作业,只是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社交上。她的 “不迎合”,不是自私的 “自我封闭”,而是对自己时间与目标的清醒规划。反观那些为了 “被喜欢” 而刻意讨好他人的人:明明不喜欢熬夜却陪同学打游戏,明明不认同某件事却跟着大家一起吐槽,最终不仅迷失了自我,还可能在迎合中做出违背本心的事。可见,“被讨厌的勇气” 与自私的区别,在于是否守住 “尊重他人” 的边界 —— 我们可以不追求他人的认可,但不能忽视他人的感受;可以坚持自我,但不能伤害他人。
对于新时代青少年而言,“被讨厌的勇气” 更是对抗 “从众压力” 的重要力量。当下,我们常被各种 “标准” 裹挟:成绩要进前几名才 “优秀”,周末要报兴趣班才 “充实”,甚至穿衣风格、说话方式都要符合 “大众审美” 才 “受欢迎”。很多人在这种裹挟中逐渐失去自我,变成 “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却唯独不是自己。而拥有 “被讨厌的勇气”,能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不必因为别人都在追求 “热门专业” 就放弃自己热爱的小众领域;不必因为别人都在 “内卷” 就打乱自己的学习节奏;不必因为别人的一句 “你这样好奇怪” 就隐藏自己的独特。就像那些敢于在校园里搞科技创新的同学,即使有人说 “太浪费时间”“肯定做不成”,他们依然坚持实验;那些敢于在公益活动中发声的同学,即使有人说 “多管闲事”“装样子”,他们依然默默付出。他们的勇气,不是不怕被讨厌,而是知道比起 “被喜欢”,坚持有意义的事更重要。
当然,拥有 “被讨厌的勇气” 不代表要刻意追求 “被讨厌”,而是学会接纳 “可能被讨厌” 的结果。我们依然可以真诚待人、友善相处,但不必把 “让所有人喜欢” 作为人生目标。就像花儿不会因为有人不喜欢它的颜色就停止绽放,人也不必因为有人不认可就放弃自己的热爱。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 “被所有人喜欢”,而是即使有不喜欢的声音,依然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正处在塑造自我、追求自由的关键阶段。愿我们都能拥有 “被讨厌的勇气”,不被他人的评价绑架,不被世俗的标准束缚,在坚守自我与尊重他人的平衡中,活出真正的自由与精彩 —— 因为只有敢于被讨厌,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参考范文】二:
在“被讨厌”与“不自私”之间寻找平衡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这一论断如一道闪电,划破了人际交往中过度追求认同的迷雾。它鼓舞人心,赋予我们挣脱他人目光束缚的力量。然而,当“不害怕被人讨厌”成为信条,一个现实的追问便随之而来: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无视一切评价,甚至走向冷漠与自私,最终真的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作为在集体与个性、认同与独立间摸索前行的青少年,我认为,“被讨厌的勇气”并非孤绝的铠甲,而应是一种在清醒认知自我与尊重他人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
“被讨厌的勇气”其核心价值在于对抗“讨好型人格”的枷锁。成长过程中,我们太容易陷入对评价的焦虑:因害怕被孤立而附和多数意见,因担忧被否定而隐藏真实想法,因追求“好人缘”而不断牺牲个人边界。记得初中时,为了融入某个小团体,我曾违心地附和他们对一位同学的议论,事后内心充满羞愧。那时,我缺乏的正是“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所倡导的,正是这种敢于坚持自我选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自由。它让我们明白,过度依赖外部认可,实则是将自我价值的定义权拱手让人,最终可能迷失在他人期待的迷宫中。
然而,勇气若失去边界的约束,便可能异化为伤害的利刃。真正的“被讨厌”,应源于坚持原则、守护底线、追求独特价值时无法避免的摩擦,而非刻意挑衅、漠视规则、损人利己的任性妄为。如果“不害怕被人讨厌”被曲解为“我可以不顾一切伤害他人”,那么“自我”便膨胀为“自私”。例如,课堂上无视纪律随意喧哗,以“做自己”为名;或在网络空间口无遮拦攻击他人,标榜“有勇气”。这绝非阿德勒本意。这种“真讨厌”,源于对“自由”与“责任”的割裂——真正的自由,必然包含对他人权利与社会公序良俗的尊重。勇气的背面,应是清醒的自省与对关系的珍视。
因此,新时代的青少年,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而是在“被讨厌”与“不自私”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这要求我们:首先,明确“被讨厌”的根源。 是因坚守正直、追求梦想而触动了他人的舒适区?还是因缺乏同理心、言行失当而招致反感?前者值得坚持,后者则需反思。其次,区分“评价”与“伤害”。 不必恐惧客观的、建设性的批评,但必须警惕那些出于恶意的贬损;同时,更要避免自己的言行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最后,理解“勇气”与“联结”并非对立。 坚持自我并非意味着孤立。我们可以在保持独立思想的同时,以开放、尊重的态度进行沟通,在差异中寻求理解,在碰撞中建立更真实的联结。真正的强大,是既能坚定地“做自己”,也能温柔地“看见他人”。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把珍贵的钥匙,它能打开通往内心自由的大门。但持此钥匙者,心中当有一杆秤,衡量着自我与他者、自由与责任的分量。让我们在青春的航程中,既不因畏惧风浪而放弃扬帆,也不因鲁莽任性而撞伤同舟之人。在清醒的自我认知与温暖的共情能力之间,我们终将抵达一种更成熟、更坚韧、也更富有人情味的自由境界——那才是“勇气”最圆满的形态。
以孤舟之姿破群峦之浪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飞天衣袂翻卷千年,始终保持着凌空起舞的姿态。这让人想起阿德勒提出的"被讨厌的勇气":真正的自由不是随波逐流的妥协,而是如飞天般在众声喧哗中保持向上的定力。当社会评价的潮水漫过精神堤岸,唯有锻造出独立的灵魂锚点,方能在人际关系的惊涛骇浪中稳舵前行。
魏晋名士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下"志气所托,不可夺也"的宣言时,正面临着司马氏集团的威逼利诱。这位竹林七贤之首的文人,宁可赴死也不愿与浊世同流,在刑场上奏响《广陵散》的绝响。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恰似敦煌壁画中那尊反弹琵琶的伎乐天,以逆势而动的姿态完成了对时代精神的超越。历史证明,真正的文明火种往往由这些"不合群"的孤独者点燃。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达芬奇在解剖室与画室之间来回奔波的身影,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独特的剪影。当教会将人体解剖视为渎神之举,这位全才艺术家却在羊皮纸上绘制出精确的心脏结构图。他的笔记本里既有《蒙娜丽莎》的微笑草稿,也有飞行器的机械设计,这种超越时代认知的探索,让他在同时代人眼中成了"怪人"。但正是这种"被讨厌的勇气",为人类叩开了现代科学的大门。
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先生,用五十年光阴守护莫高窟的故事,诠释了另一种形式的勇气。当旅游开发的经济利益与文物保护产生激烈冲突时,这位"敦煌女儿"顶着"阻碍发展"的骂名,坚持推行预约制参观。她主导建立的数字敦煌系统,让千年壁画在虚拟世界中永生。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坚持,实则是对文明传承最深情的告白。正如季羡林所说:"真正的文化守护者,都是孤独的行者。"
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中国体操选手肖若腾完美完成动作却因裁判偏见错失金牌时,他选择向获得冠军的对手真诚祝贺。这个没有申诉、没有抱怨的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点赞。当网友们用"大气""风度"等词汇刷屏时,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对"被讨厌的勇气"的全新诠释——不是刻意对抗,而是超越胜负的精神升华。
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时提出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为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提供了东方智慧。就像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既保持佛教教义的纯粹性,又融入中原地区的审美意趣。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在当代社会依然闪耀着光芒。华为公司在5G技术标准制定中,既坚持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又积极与全球企业开展合作,这种"技术孤岛"与"开放生态"的辩证统一,正是对"被讨厌的勇气"的现代演绎。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航天团队的故事颇具启示意义。当"天问"探火、"嫦娥"取壤时,科研人员既要承受国际技术封锁的压力,又要面对国内"急于求成"的质疑。但他们始终保持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用一次次成功发射回应所有非议。这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从容,正是新时代对"被讨厌的勇气"最生动的注脚。
敦煌的月牙泉在沙漠中千年不涸,正是因为它既不抗拒黄沙的侵袭,也不随波逐流成为沙海的一部分。真正的自由如同这汪清泉,在保持自我澄澈的同时,与周围环境达成微妙的平衡。当我们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时,不是要成为离群索居的孤岛,而是要像航海家郑和那样,既能在惊涛骇浪中校准罗盘,又能以开放姿态拥抱不同文明的星辰大海。
在当今社会,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多样化,许多人开始追求“被讨厌的勇气”,试图摆脱他人的评价与束缚。阿德勒的这一观点,虽然听起来充满力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非易事。真正的自由是否意味着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在追求自我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我对“被讨厌的勇气”有一些个人的思考与体验。
首先,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确实是一种自我解放的表现。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期望与压力。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追求同龄人的认可几乎是每个人的自然反应。然而,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导致我们失去自我,变得无法做出真实的选择。在我自己经历的校园生活中,曾因为害怕被同学们排斥,而在某些问题上违心妥协,选择了大家都认可但并不符合我内心想法的道路。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窒息,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与创造力。
在这之后,我尝试着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一开始会感到紧张和不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被人讨厌并不意味着失去朋友或失去价值。反而,在表明自我立场的过程中,我吸引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分享彼此的观点与理想。这让我明白,一个人是否被讨厌,往往并不在于他本身,而在于他所表达的观点是否触及了他人内心深处的敏感点。真正的勇气在于敢于做自己,哪怕因此而被部分人不理解或反对。
然而,追求被讨厌的勇气也必须有节制。过于强调“我”的自由,有可能导致自私和对他人感受的忽视。在与朋友的相处中,我也曾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和误解。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感受之间,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尊重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情感,是维持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同时,我也开始学会倾听和包容。与其一味追求被所有人认可,不如关注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与其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自己的声音,不如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努力去理解他人的立场。这样的平衡让我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仍然能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在相互尊重中获得成长。
总结来说,“被讨厌的勇气”是一种勇敢做自己的态度,它鼓励我们摆脱外界的评价,坚定内心的信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视他人的感受,而是要在自我实现与人际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建立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坚持,更需要与他人的理解与支持相结合。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关心他人,努力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既不迷失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参考范文】五:
被讨厌的勇气:在“做自己”与“不自私”之间修一条回家的路
“如果所有人都讨厌你,你还敢坚持自己吗?”高二那年,班主任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作为班会课的开场白。我盯着粉笔灰在日光里飘落,心里咯噔一下——那正是我整整一个月的噩梦:我拒绝了同学“集体抄作业”的邀请,成了“假清高”;我坚持在艺术节上报独舞而非群舞,被说成“抢风头”。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做自己”与“被接纳”之间拉锯,直到我在《被讨厌的勇气》里读到阿德勒的断言:“真正的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可当我兴奋地把它念给同桌听时,他却翻了个白眼:“说得好听,你就不怕真的变成‘万人嫌’?”那一刻,我意识到:勇气与自私,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一、被讨厌的第一重考验:把“评价”还给别人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里最沉重的枷锁,是“他人即地狱”式的凝视。我曾深深被困其中:发朋友圈前要揣摩点赞数;课堂发言先扫视老师的脸色;甚至买双新鞋,也要先搜“今年流行”。后来我才明白,这些小心翼翼,本质上是把“定义自己的权力”拱手让人。于是,我试着练习“课题分离”:作业写得好不好,是我的课题;别人是否因此讨厌我,是他们的课题。第一次这么做,是在班级辩论赛。我坚持“内卷是个伪命题”,把准备到凌晨三点的稿子念完,台下一片嘘声。我的手心全是汗,却第一次感到“呼吸顺畅”——原来,被讨厌并不等于天塌地陷,它只是别人内心的一场风暴,而我无需替他们撑伞。
二、被讨厌的第二重考验:把“共情”留给自己
然而,当我把“被讨厌”当成盔甲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一次宿舍大扫除,我因为赶社团活动没参加,第二天室友集体沉默。我甩出“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安慰:“那是她们的课题!”可夜里刷到室友的朋友圈——“总有人在破坏规则还理直气壮”,我突然被羞耻感击中:我真的在“做自己”,还是在把自私合理化?
阿德勒提醒我们:自由不是任性,而是“贡献感”。我开始反思:勇气指向的并非“无差别攻击”,而是“有选择坚持”。第二天,我主动买了奶茶回宿舍,边拖地边道歉:“昨天是我把时间算错了,下次我来补。”沉默破冰的那一刻,我懂了:被讨厌的勇气,不是把门摔得震天响,而是敢于打开门的瞬间——先对自己诚实,再对他人柔软。
三、被讨厌的第三重考验:把“边界”筑在心上
高三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妈妈每天六点准时在客厅播放英语听力,声音大得穿透墙壁。我几次抗议无效,情绪爆炸:“你就不能戴耳机吗?我真的很讨厌你这样!”话一出口我就后悔——我捍卫了自己的边界,却扎伤了她。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尝试“温柔而坚定”的表达:我把耳机放到妈妈手心,轻轻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六点的大脑需要空白。能不能把外放改成耳机?周末我陪你一起听。”妈妈愣了愣,点点头。第二天清晨,客厅安静得能听见钟摆声。我躺在床上,忽然明白:被讨厌的勇气,从来不是“我不在乎你”,而是“我在乎你,但我也在乎我”。真正的边界,像篱笆而非高墙——隔开的是行为,不是人心。
四、把“勇气”炼成“温度”:在“我”与“我们”之间回家
如今再读阿德勒,我有了新注解:被讨厌的勇气,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让我们从他人的目光中松绑,却又把视线拉回更大的“我们”。我开始在班级公号开设“树洞”专栏,写下那些“被讨厌”的瞬间:有人因为拒绝作弊被孤立,有人因为性别气质被嘲笑……留言区里,“我也一样”的声音越来越多。原来,当一个个“我”敢把伤疤亮出来,就拼成了“我们”的地图——那里没有完美无缺的英雄,只有跌跌撞撞却始终向光的普通人。
结语:勇气不是铠甲,而是体温
诗人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被讨厌的勇气,正是让我们敢于袒露裂痕的那束光。它不是冰冷的“我不在乎”,而是带着体温的“我在乎,但我仍选择真诚”。当我们不再用他人的尺子丈量自己,也不再用自己的尺子绑架他人,自由便不再是孤独的旷野,而是一条可以携伴同行的回家路。
下一次,当耳边响起“你不怕被讨厌吗”的质疑时,我想轻声回答:“怕,但更怕弄丢自己。所以,请允许我一边发抖,一边把真心放在阳光下——因为那不是自私,而是我所能给予世界最勇敢的温柔。”
【参考范文】六:
阿德勒所言“被讨厌的勇气”,如一道锐利的光芒,刺穿了日常中我们依赖他人认可而生存的迷雾。这勇气并非对人际联结的轻蔑弃绝,而是对生命本真姿态的深沉呼唤——一种在不拒斥他者中成就自我、在不畏边缘中守护核心的生存智慧。它提示我们,真正的自由始于心灵对他者期待的超越,但绝非终于对公共性回应的漠然;其终极指向,非原子化的孤立自我,而是与世界共建中不失内核的成熟主体。
这份勇气的本质,是主体性的觉醒与确立。它要求个体从“他人导向”的茧房中破茧而出,不再将他者的评价视为自我价值的唯一坐标。梁启超言:“少年强则国强”,其“强”不仅指体魄学识,更是精神之独立与判断之自主。一个真正强大的个体,必先能在精神上自立,不因外在毁誉而动摇内在根基。如屈原行吟江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其“独”并非孤傲,而是对内心所信价值的无比忠诚与持守,这是一种穿越千年仍震撼人心的道德勇气。
然而,历史与生活不断警示我们,“被讨厌的勇气”若失却反思与界限,易滑向两种困境:一是将“勇气”异化为对一切社会反馈的绝缘,陷入唯我独尊的虚妄;二是在强调“自我”时,忽视与他者共存的伦理责任,从“不畏讨厌”滑向“令人讨厌”而不自知。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真正的勇气必与“仁”相联,蕴含着对他者的基本善意与尊重。若“勇气”蜕变为对他人感受的完全无视,便与阿德勒促进个体积极融入社会的初衷相悖,沦为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或防御性自恋。
于是,这“勇气”的实践,关键在于把握“不畏讨厌”与“寻求连接”之间的辩证张力。它要求我们既如庄子笔下“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定力,保有内心自主;同时怀揣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之心,在纷繁关系中寻求共生智慧。心理学家所说的“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绝非鼓励人去刻意招致厌恶,而是培养一种即便被讨厌也能安然自处、并依然保持向世界开放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既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而不愧疚,也能在坚持自我时依然倾听理性的声音。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激流,“被讨厌的勇气”为个体成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精神压舱石。它启示我们,在信息爆炸与观点纷争中,应锤炼独立判断之力,不媚俗、不盲从;但同时需警惕,避免由此滋生冷漠或傲慢。真正的成长,是在保持心灵自由与坚守价值内核的基础上,不断与他者、与世界进行建设性对话,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最终,那份“被讨厌的勇气”,其光芒所照并非孤独荒原,而是一条通往更真实、更负责任之自由的路径——在这路上,我们成为不畏评判的勇者,更是懂得爱与被爱的仁者,在保持自我的庄严时,亦拥抱世界的丰饶,从而在个体与社会的平衡中,书写下既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生命篇章。
窗外的梧桐树在暮春时节沙沙作响,枝桠间漏下的光斑正随着风的节奏跳动。我摩挲着日记本上斑驳的墨迹,忽然想起去年此时那个蜷缩在座位上的自己——那时的我总要把校服领子竖得高高的,仿佛这样就能把他人审视的目光挡在外面。如今想来,所谓“被讨厌的勇气”,恰似锚链般让我们在舆论的惊涛骇浪中稳稳泊住生命的航船。
真正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并非莽撞地与世界为敌,而是清醒地划清自我与他人的精神边界。日本动画大师今敏曾坦言,创作初期总要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浪,有人说他的分镜脚本像儿童涂鸦,批评他的人物设计不合常理。但他将这些刺耳的声音过滤成单纯的背景音,专注于构建自己脑海中的奇幻王国。当我们把外界的评价视为投射在洞窟壁上的影子,便能穿透幻象触摸到真实的自我岩壁。就像敦煌壁画师们在幽暗洞窟里勾勒飞天,他们听见的不是香客的祈愿,而是内心涌动的艺术律动。
这份勇气的本质是对生命主权的郑重宣告。陶渊明辞去彭泽令时,官场上的同僚定然觉得他不识时务;梭罗扛着斧头走向瓦尔登湖时,镇民们大概认为这个哈佛毕业生疯了。但他们的选择恰恰印证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人不是被定义出来的客体,而是要通过自由选择成为真正的主体。我在学生会竞选失利的那个夜晚终于明白:当我因担心落选而修改演讲稿第三十七遍时,早已背离了自己最初想说的话。那些未说出口的独特见解,才是青春最珍贵的印记。
但敢于直面“被讨厌”的可能,并不意味着对善意的建议充耳不闻。如同翡翠必经雕琢方能成器,适度的打磨能让棱角焕发光彩。我曾目睹同桌为了标新立异将头发染成夸张的颜色,却在老师善意提醒后剪去了刺眼的色彩。真正的勇气包含着智慧的判断:既要守护内心的圣殿不受侵扰,又要打开窗棂让清风明月滋养灵魂。就像青瓷要在窑变的火焰中保持胎体的完整,我们也要在坚持与变通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站在十八岁的人生站台回望,那些曾让我畏缩的阴影,此刻都成了丈量成长高度的标尺。被讨厌的勇气不是锋利的匕首,而是精巧的手术刀,帮助我们剖开世俗包裹的茧壳;不是偏执的铠甲,而是通透的琉璃盏,盛放着独属青春的生命醇浆。当未来的风雨袭来时,愿我们都能像海边的老船长那样,握着这只名为“勇气”的船锚,在翻涌着他人目光的汪洋深处,稳稳停靠在自己心灵的港湾。
"被讨厌的勇气"这一命题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人面对人际关系的复杂心态。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真正的自由源于不在意他人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人认可
。然而,这一理念也引发深思:当我们将"被讨厌"视为勇气的象征,是否会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走向极端?真正的"被讨厌的勇气"并非对他人的冷漠,而是在自由与责任、个体与群体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它既不是盲目迎合的软弱,也不是全然不顾的自私,而是一种成熟的生活智慧——既能坚守内心,又能与世界和谐共处。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首先意味着摆脱"认可瘾"的精神枷锁。阿德勒指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我们常常如困兽般在他人评价的迷宫中挣扎,为了获得认可而扭曲自我。日剧《被讨厌的勇气》中,女主角兰子在蛋糕店坚持买走最后一块草莓蛋糕的场景令人深思——当所有人都默契地放弃选择以维持表面和谐时,唯有她敢于表达真实需求。这种勇气并非自私,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职场新人小林曾因过度在意同事评价而失眠焦虑,当她学会"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后,才真正获得了精神自由。历史长河中,从简·爱拒绝成为罗切斯特的附属品,到斯特里克兰德放弃金融事业追求艺术梦想,这些人物都展现了不被他人的期待所定义的生命力量。当我们过度依赖外部认可时,便如同将幸福之舵交予他人之手;唯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找回生命的主动权。
然而,"被讨厌的勇气"并非鼓励我们成为人际关系的破坏者。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在强调个体自由的同时,也提出了"他者贡献"的概念——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来获得归属感
。心理咨询师王敏最初开设公众号时,过度关注阅读量和点赞数,陷入数据焦虑;当她将焦点转向"能否真正帮助读者解决问题"时,不仅内容质量提升,内心的纠结也自然消解。这一转变揭示了"被讨厌的勇气"的深层含义:它不是教我们漠视他人,而是引导我们将价值判断的标准从外部转向内部。吴宣仪在舆论风暴中从"迎合期待"到"坚持自我"的蜕变历程同样说明,真正的勇气不是叛逆对抗,而是在争议中依然保持对舞台的热爱与专业追求。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理论提醒我们,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是"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这恰恰需要我们在保持自我的同时,不失去对他人的关怀与责任。
在当代社会践行"被讨厌的勇气",需要找到自由与责任的黄金分割点。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方法——区分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别人的问题
,为我们提供了实践路径。自由撰稿人阿杰从自我批判到自我接纳的转变表明,接纳不足并非放弃成长,而是停止无休止的自我攻击,将能量用于实质性进步。同样,《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的"目的论"思维——我们是为了某种目的而选择现在的情绪和行为——帮助我们超越抱怨,转向行动。当产品经理曾小胖从抱怨路政部门转向解决问题时,他实现了从"受害者心态"到"责任者心态"的跨越。这种思维转换不是自私的借口,而是主动承担人生责任的开始。阿德勒心理学强调"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三位一体的生活态度,恰如其分地平衡了自我与他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人生智慧,它要求我们在保持自我的同时不失去与世界连接的能力。如阿德勒所言:"真正的自由,就是有勇气被人讨厌"
,但这种自由绝非孤立自封,而是在认识自我边界的基础上,依然能够向外界敞开。当我们既能坚持"课题分离",不让他人的评价成为枷锁;又能实践"他者贡献",在服务他人中找到价值,我们便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这个信息爆炸、评价泛滥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点"被讨厌的勇气",但不是为了成为他人眼中的刺猬,而是为了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既能享受独处的自由,又能拥抱群体的温暖;既能坚持自己的道路,又能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才是阿德勒心理学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