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乌江·红色印记”红色研学 让开学季别样“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6:58 2

摘要:金沙县蕴藏着厚重的红色资源,红军在此突破乌江天险、播撒革命火种。如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新学期开学前夕,8月28日,金沙县面向教育系统党支部书记、校长,以一场“南渡乌江·红色印记”研学活动,让本土红色资源“活”起来,既为教育

90年前,中央主力红军在这里胜利南渡乌江,跳出了敌人部署的合击圈,把几十万敌军甩在了乌江北岸;90年前,“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烈士牺牲在这里……

金沙县蕴藏着厚重的红色资源,红军在此突破乌江天险、播撒革命火种。如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新学期开学前夕,8月28日,金沙县面向教育系统党支部书记、校长,以一场“南渡乌江·红色印记”研学活动,让本土红色资源“活”起来,既为教育工作者充能,更绘就“红育兴产”新图景。

从“入景”到“共情”:红色体验步步走心

研学队伍首站直奔沙土镇胡家大院——这座见证红军南渡乌江战略部署的老宅院,一踏入便满是历史厚重感。展柜里,红军牛皮公文包的磨损纹路、“声东击西”作战手稿的清晰字迹,无声诉说着1935年的峥嵘岁月;复刻作战沙盘前,讲解员还原战士们“冒着刺骨江水勘察渡口、连夜制定作战计划”的细节,围站的校长们听得入神,轻触展柜去感受“历史温度”。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在南渡乌江壁画墙下响起《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合唱,歌声让历史场景愈发鲜活。铿锵有力的旋律与古院的青砖灰瓦相映,不少人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挥动双手,眼前就好像浮现出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画面,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共情的场景。

金沙教育研究院附属第三实验小学校长邱淼说:“从现场这些电报中,我们能够读取出当时的一种更真实的情景,这种参观的方式是比较好的。”

而钱壮飞烈士陵园作为此次研学的“精神地标”,以庄重而深刻的体验,让教育工作者们接受了一次直击心灵的思想淬炼。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两名研学代表敬献花篮,全体人员肃立默哀,陵园内唯有微风拂过松柏的声响,那份对英雄的敬意在静默中愈发浓厚。

默哀结束,领誓人高举右拳,全体党员齐声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有力的誓言穿透林间,既是对初心的回望,也是对育人使命的重申。

金沙县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世凯告诉记者:“我想,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尤其是在钱壮飞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的这个环节,对于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讲,都是一次重新叩问初心,更加坚定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信仰的一个过程。”

最让人难忘的是崎岖的红军步道——初秋午后骄阳似火,石板铺就的小路陡峭难行,路上还复刻了“枪林弹雨”等行军场景。

才走20分钟,大家的衣衫就被汗水浸透,有人扶着栏杆喘气,有人擦着额头的汗,亲身感受到这份不容易。脚下的酸痛,让大家对伟大长征精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途中大家还观看了与钱壮飞烈士相关情景剧的深情演绎,让沉浸式体验更进一步。

金沙县鼓场街道民办幼儿园第一支部书记陈启丰说:“重走长征路,让我感受到了当年红军的不容易。今天这个路还是修过的,我们走起来都很艰难,可以想象到,当年红军走完并取得胜利有多难。我们要把这种坚定的信仰和精神传承下去,让孩子们永远记得。这种红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大塘渡口的傍晚体验,更是将红色研学与本土民俗、生活场景巧妙融合,让活动既有精神高度,又有生活温度。刚用过“红军餐”,阵阵欢快的锣鼓声便扑面而来——后山花灯戏早已搭好戏台,演员们用金沙方言唱腔,演绎红军路过当地时,百姓送粮送水、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夜幕降临,渡口草坪上的灯光缓缓亮起,红色主题音乐会拉开帷幕。本土歌手先后演唱《天安门上升国旗》《把一切献给党》《歌唱祖国》等经典曲目,熟悉的旋律响起时,研学人员纷纷起身加入合唱,歌声、掌声与乌江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在河谷间久久回荡。

金沙县第十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刘朝敏说:“当夕阳的余晖为草坪镀上一层金色,当红歌的旋律在空气中流淌,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音乐会,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红歌,此刻正以全新的姿态,在年轻一代的歌声中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

不止“学历史”,一场研学激活三重价值

此次研学活动,远不止于重温历史,更是成功搭建起“红色资源—校园教育—县域经济”的联动链条,激活教育传承、文旅发展和精神赓续的三重价值。

从教育层面看,它精准回应了“教师对本土红色历史了解不深”的现实痛点。参与活动的校长和教师们带回学校的,不再只是照片与笔记,更是真实可感、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与情感体验。

金沙县禹谟镇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平告诉记者:“这些红色研学基地可以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们在我们本县内就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真的很好。”这意味着新学期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唱着《长征组歌》,聆听发生在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让红色教育真正接地气、入人心。

从经济层面看,研学活动有效串联了胡家大院、钱壮飞烈士陵园、红军步道等红色点位,并将其有机融入县域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中,为“红育兴产”提供了实践路径。此次活动将吸引更多师生团队走进金沙,从而带动本地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增长,为区域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文化传承的维度审视,时值抗战胜利80周年与九三阅兵的重要历史节点,本次活动更成为一次深刻的集体记忆唤醒。教育工作者们通过亲身的沉浸体验,转变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诠释者。未来,当他们再次向学生讲述“长征精神”与“抗战精神”时,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复述,而是能够结合自己在胡家大院的合唱、在步道上的汗水、在渡口旁的感动,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真正扎根于青少年的成长之中。

金沙县第十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刘朝敏说:“这次红色研学,真是让我们越走心里越亮堂。看着那些老物件、听着那些老故事,突然就明白了,我们教孩子爱国,不是空泛的话,就是要把这些真真切切的历史种子,种在他们心里。尤其是作为幼儿园老师,更应该把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成长。”

“我想,这一次红色研学活动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在想,该如何把家乡的这种红色教育资源和我们的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能够通过红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金沙县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世凯说。

此次研学活动,正是金沙县深化“红育兴产”工作的一次生动实践与有力探索。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禀赋,金沙不仅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更展现出将历史血脉转化为育人资源与发展动能的坚定决心,正逐步让每一处红色地标真正成为“育人的课堂”,让每一次研学体验切实转化为“发展的契机”。接下来,金沙县将继续优化研学模式,深入挖掘和整理更多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金沙教育研究院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潘向明表示:“我们以后要带着孩子去打开我们金沙土地上的红色教科书,去研究它、去践行它。同时,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让我们的老师来研读这本书,让大家懂得历史、牢记历史,为国家多作贡献。”

金沙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雷玉说:“这次红色研学活动有助于帮助我们开发更加丰富的红色文化地方教材,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金沙的红色文化,培育他们自强、独立、自信的主人翁精神,从而更加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当研学队伍带着满满的收获返程时,乌江的流水仍在静静流淌——它见证过90年前的红军南渡,也正见证着今天金沙用红色资源书写的“新故事”。这场初秋的研学,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在“以红育人、以红兴产”的道路上,金沙还将演绎更多精彩。

来源:金沙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