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初,胃癌在美国的地位堪比现在的肺癌:它是癌症死亡的头号“凶手”。每10名癌症患者中,约有2人死于胃癌。
上世纪初,胃癌在美国的地位堪比现在的肺癌:它是癌症死亡的头号“凶手”。每10名癌症患者中,约有2人死于胃癌。
但到了今天,这个曾经“高居榜首”的恶性肿瘤,如今在美国的癌症排名中已跌出前十,发病率、死亡率双双“雪崩式”下降。
而就在同一时期,东亚地区的胃癌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这让人不得不反思:同样是人类,同样的胃,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
胃癌并非“消失”了,而是被美国人用几十年的努力“赶下了台”。他们并没有靠什么神药,而是通过生活方式和公共健康策略的改变,从根本上扭转了胃癌的命运曲线。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段“逆转癌症”的真实历史,并从中提炼出3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关键做法。
胃癌的根源,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它并非“一朝吃坏肚子”那么简单,
而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慢性过程,往往始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慢性胃炎,再逐步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癌变。
这个过程初期几乎毫无症状,许多人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但历史告诉我们,它并非不可逆。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胃癌发病率高得惊人,尤其是工薪阶层和移民群体。但从1950年代开始,发病率每10年下降约30%。
到了2022年,这一人数已大幅减少至不足1940年的十分之一。
美国人到底做对了什么?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美国胃癌率的下降,最早和家用冰箱的普及有关。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人们为了保存食物,常用烟熏、腌制、风干等方式。这些传统加工方法会生成大量亚硝胺类致癌物,特别是腌制蔬菜和加工肉类,是胃癌的重要诱因。
到了1950年代,冰箱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食物得以冷藏,人们开始吃更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腌制和烟熏食品的消费量明显下降。
这不是凭感觉说说而已。2023年《美国营养流行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长期高摄入腌制食物者,胃癌风险比最低摄入组高出41%,而新鲜蔬果摄入多者,风险则显著下降。
食物保存方式的革新,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民族健康的走向。
胃癌最重要的元凶之一,就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
这是一种能在胃酸中生存的“顽强角色”,全球约有50%的人感染。它本身不是癌,但它诱发的慢性炎症,会一步步推动癌变的进程。
在美国,HP感染率在20世纪中叶曾高达60%以上,但如今已下降至20%以下。而东亚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感染率依然维持在50%以上。
美国是如何做到的?是国家主导的普查策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健康部门开始重点关注HP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如移民、低收入群体、密集居住人群等。
家庭医学体制的完善也功不可没。很多美国人从小就有“家庭医生”的健康档案,一旦出现胃部症状,就会被建议做HP检测,阳性后给予标准根除治疗。
2022年《胃肠病学临床杂志》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在完成HP根除治疗10年以上的人群中,胃癌发生率下降超过70%。这是一项长期且稳定的收益,而非昙花一现。
胃癌的防控,不仅是医疗的事,更是教育的事。
在美国,关于幽门螺杆菌、消化道健康、饮食风险的科普,早已走进了中小学课程、社区讲座、电视节目,甚至超市宣传栏。“知识普及”成了他们的防癌第一道防线。
而在很多国家,胃癌仍被视为“老年病”或“命运使然”,公众对其危险因素、早期信号缺乏认知,常常等到“胃疼吃不下饭”才去看医生。
这种认知差距,其实比设备和药物差距更致命。
美国的社区医生、营养师、健康教育者形成了一个“前线哨兵网”,不仅关注疾病,还关注人们怎么吃、怎么活、怎么理解健康。
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防癌生态,比单纯依赖医院更具可持续性。
看到别人做得好,我们当然不能照搬照抄,但可以提炼出适合我们的路径。以下这三点,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的现实建议:
第一,少吃传统腌制食品,多吃原味新鲜食材。如果你特别爱吃咸菜、腊肉、泡菜、咸鱼,不妨设一个“腌制日”,一周只允许吃1次,其余时间选择蒸煮、清炒、凉拌。
厨房里不妨多准备几个小保鲜盒,把多余的食物冷藏而不是腌制。
第二,主动筛查幽门螺杆菌,尤其是有胃病家族史的人。目前检测方式已非常简便,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查都可实现非侵入性筛查。
若确诊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完成根除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第三,把胃癌从“遥远的他人故事”变成“日常的健康议题”。鼓励家人谈论胃部健康,不要羞于表达胃胀、反酸、消化差等症状。
把“吃得舒服”作为一个可谈论的话题,而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
胃癌的故事提醒我们:疾病的命运可以被改写,前提是愿意在生活中动手动脑。
不是所有“进医院时已晚”的悲剧,都只因医疗资源不足,很多时候,是我们在该预防、该筛查、该改变时,选择了忽视。
美国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但它给了我们一个方向:用生活方式、公共教育和早期干预,构建一道“看不见的防火墙”,让胃癌不再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防癌,从来不是一场医院里的“终极战斗”,而是每个家庭、每顿饭、每次体检中的点滴选择。
我们不是医生,但我们是自己生活的设计者。胃癌能“销声匿迹”,健康也能被我们召唤回家。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报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数据库、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胃癌研究综述、《柳叶刀·肿瘤学》胃癌流行病学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17,26(12):935-938.
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控措施[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15):20-25.
中国胃癌发病现状与防控对策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2019,34(10):715-719.
来源:不药而愈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