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接近尾声,你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是用脚步丈量大地,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还是投身社会实践,以足迹书写青春诗篇?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延伸的重要途径,青年学子不仅可以在社会实践期间检验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在
暑期接近尾声,你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是用脚步丈量大地,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还是投身社会实践,以足迹书写青春诗篇?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延伸的重要途径,青年学子不仅可以在社会实践期间检验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学以致用中明确就业方向,更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增长本领。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用青年担当促乡村振兴
为积极响应“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号召,深入开展北京化工大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社会实践活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育环材 桃谷清源”实践团今年暑期来到平谷区马昌营镇开展“青护生态”实践活动,以扎实的专业行动,用“科研攻关+科普落地”的模式,在乡村大地上书写绿色发展的环境人答卷。
实践期间,同学们深入坑塘河道、林地土壤采样,对水质指标进行专业检测,用数据抓准污染源头,综合文献、调研、座谈寻找治理方法,撰写治理方案。同学们还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讲共建活动;设计宣传页讲解污染防控要点;设计墙体彩绘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制作环境小课堂系列科普视频,让生态保护的理念从口号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
其实,该实践团于2024年便前往平谷区马昌营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再度选择平谷区马昌营镇。实践团负责人贾舒然同学说:“一个地方的环境改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依据实际变化调整相应方案;其次,我们希望以平谷区马昌营镇为试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其他村镇。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平谷区马昌营镇实际情况,并切实深入解决乡村的实际问题。”据悉,在这两年时间里,该实践团在平谷区马昌营镇总共开展了5场座谈交流活动、4场基层宣讲活动;撰写了2万余字的环境治理方案以及2万余字的每日工作简报;制作了30余篇原创推文、拍摄了30余条视频;建立了2个红色“1+1”共建基地。
同样运用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的还有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门楼庄村,中国戏曲学院“零式自建”团队的同学们从实际出发,依托学校戏曲特色,深度挖掘村史与红色文化,形成文档并制作3分钟村史宣传视频;面向近20名青少年举办乡村儿童戏曲工作坊,讲授戏曲知识和脸谱勾画技艺;实地体验并分析“互助养老”模式运作机制,策划组织文艺演出晚会;开展大桃直播带货助农活动,助力村民增收;此外,同学们还为校村长效合作及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走访多地做接地气调研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在2025年暑期选择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开展先锋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走进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的相关部门,通过访谈座谈、实地调研等形式与相关领域实际工作者进行交流研讨,了解当地先进经验做法、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完善的方向建议等。
在辽宁省沈阳市,实践团队的同学们系统梳理了沈阳市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运行模式、服务特色与现实挑战。基于对城区与农村、兜底保障与市场化服务、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全景式考察,同学们还将结合调研成果,从制度保障、资源整合、医养结合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强的优化方案。
安徽省芜湖市打造的“机构+站点+居家”模式给实践团队中的陈文琪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模式还启发了她有关居家养老服务“自我造血”能力的思考。“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不仅是当下的温暖传递,更是在构建一个能够良性循环、面向未来的支持系统。”
以实践感悟新时代使命
从乡村到城市,从实验室到工厂,在这个暑假,北京工商大学4000余名师生以大食物观为指引,在历史回响与科技前沿的交汇中感悟食品人的责任与担当。
斑驳的筛理机、沧桑的研磨设备……在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茂新面粉厂旧址),实践团邂逅了锡商荣氏家族“实业报国”的赤子之心,探寻“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专业课本上的清粉、研磨工艺,在百年文物前变得触手可及。一粒麦子的华丽蜕变,见证了民族工业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映照着民族工业筚路蓝缕、自主创新的崛起之路,激励着实践团传承“敢创人先”的报国精神。
在江南大学食品学科史馆,实践团通过沉浸式学习,了解中国食品学科百年发展脉络。从学科奠基到全球领先的科研突破,每一件展品都镌刻着“以良心铸良食,以人品造食品”的“大食物观”理念,激励着实践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益海嘉里,实践团见证粮食如何通过全流程智能化管控蜕变成粮油,感受现代食品供应链的智能协同。
在农夫山泉研发中心,实践团聆听技术专家讲述破解脐橙榨汁苦味问题的研发故事,感受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动能和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在五芳斋数字产业智慧园,实践团感受百年老字号企业非遗技艺与现代化工业生产结合的创新实践。
在无锡江南未来食品研究院、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食品实验室,实践团就植物基食品开发、功能食品研发、老年食品种类、咖啡产业发展等方向与研究人员展开深入探讨。
暑假期间,北京工业大学“医工先锋·智创未来”实践团队的25名师生走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以“医工交叉创新,共筑健康中国”为主题的暑期实践。
实践期间,同学们接触到医工交叉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通过参与拉曼光谱增强基底和AI解谱分析软件模块的研发,提升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在推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过程中,团队不仅深入掌握了先进分析方法,创新与实践能力也得到系统锻炼,为未来投身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团队立足高校与医院深度合作,构建了“党建+医工交叉”“共学医工前沿”和“成果转化与服务基层”三大板块内容。实践团与医院联合开展主题党课,并深入临床一线观摩学习。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医疗技术自主创新的紧迫性,在服务基层义诊和健康科普中,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在项目研发和社区服务过程中,团队成员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医护人员及社区居民有效沟通与合作,团队协作与多方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团队创建“医工融合创新工作坊”,举办多场需求对接会,推动科研与临床精准对接;开展“智慧医疗进社区”活动,携带自主研发设备深入基层,为居民提供义诊、健康科普和诊疗咨询,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服务。文/顾昕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