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饸饹面店差评门,老板怼人翻车,1.5万家面馆倒下背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01:31 2

摘要:有一次在南阳出差,我走进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馆,老板娘笑着问我是在外地干活的吧,还特意多给了半勺汤。这股子人情味,让我想起最近河南闹得沸沸扬扬的那桩“续面骂人”事儿——一家饸饹面馆为了一个小口角,把生意吵没了。这事儿背后,不光是个人脾气的问题,还折射出当下小餐馆生

有一次在南阳出差,我走进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馆,老板娘笑着问我是在外地干活的吧,还特意多给了半勺汤。这股子人情味,让我想起最近河南闹得沸沸扬扬的那桩“续面骂人”事儿——一家饸饹面馆为了一个小口角,把生意吵没了。这事儿背后,不光是个人脾气的问题,还折射出当下小餐馆生存的艰难与急躁。

面馆在中国是个大产业,国家统计局去年底的数据,全国有超过60万家面馆,八成以上是夫妻店,零散分布在街巷里。看似门槛低,其实竞争惨烈。2023年新开了9万多家,但倒闭的有5万多。到了今年上半年,倒闭率还在上升,有回收商说淘回来的煮锅、压面机堆在仓库,根本没人要。这意味着,不管南北方,一个面摊活下来都要真本事。

我跑过不少地方,发现不同地区的小面馆,经营思路差别很大。北方喜欢料足、份大,靠实诚留住工地工人和附近居民;南方则更讲究味道精细,比如扬州的阳春面、四川的担担面。但不论在哪儿,熟客才是命根子。扬州有家老面馆,老板见我们点太多,还劝少点,说怕浪费,这样的店不搞花哨,也能天天客满。

反观一些店,为了追流量反而迷了路。有老板学网红对顾客故意刁难、设噱头,还拍视频传播,以为能引热度带动生意。可这类流量来了快,走得更快,还可能砸招牌。在河南那个骂客人的案例中,本可以一句好好解释——续面制度、成本压力——就能化解矛盾,可他偏要摆出硬碰硬的姿态。这在客单价不过十几元的行业里,是对顾客心理的完全误判。

小面馆的不易,还在于成本挤压。除了房租、人力,还有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小麦、猪肉、蔬菜零售价格整体上浮3%—6%,尤其是羊肉这类高成本食材,上半年同比涨了近8%。可顾客对价格敏感度极高,一碗面从12元涨到15元,可能就让老顾客转身去找别家。为了弥补,有些店选用半成品或调料包,这又会损伤口碑。

连锁品牌看似能通过规模采购压低成本,但它们的问题是“千店一味”,难以满足不同地域的口味差异。像一些商场里的连锁面馆,一碗二三十,汤是调料粉兑的,肉是冰冻的切片,这种口感一旦被顾客识破,很难再回来。餐饮业数据分析公司美团研究院就提出,预制菜在快餐里的复购率普遍低于现做餐点约20%。

地理和客群结构,也让策略分化明显。在城中村、县城主街,薄利多销、保持亲和,是稳生意的方法;而商场、高铁站等高租金点位,即便是联锁店,也要依赖淡旺季促销来维持流水。一些省会城市街头的新式文创面馆,靠装修和网络营销吸引年轻人,但生命周期往往只有两三年,就被新的热点替代。

那么,小面馆该怎么活下去?首先是稳住老顾客——这是任何市场变化下最可靠的收入保障。方式并不复杂,就是味道稳定、价格合理、人情到位。一碗面加个蒜、一句问候,胜过花钱请网红拍视频。其次是适度顺应潮流,比如利用短视频展示制作过程,但把重点放在手艺和食材,而不是博眼球的冲突。还有就是根据地区情况调整出品,比如北方客人习惯的大碗实惠,在南方可能要改成小份多样。

河南这个“骂人”事件已经成为反面教材,却给同行提了个醒:在毛利不到30%的传统餐饮里,任何一次恶劣处理顾客关系,都可能直接击穿经营底线。在市场起伏、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的今天,比拼的不只是味和服务,还有临场应变能力。你可以不笑脸相迎,但起码要讲理;可以有店规,但要解释清楚。

我遇到过一位在洛阳经营十多年饸饹面的老板,他说:“干餐饮就是陪着一群人过日子,你得陪他们过好。”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正好揭示了行业生存之道——平日里多陪一分,人闹心时少顶一句。生意做得长久,不是靠斗赢一两个挑剔的顾客,而是让更多人愿意下次再来坐下喝口汤。

在这个人人都能拍视频、随时上热搜的时代,舌尖上的烟火,比屏幕上的口舌更能留住人。一碗热腾腾的面,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一旦丢了,再强的流量也救不回来。

来源:森林中快乐捉迷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