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合肥南站日均客流量突破8万人次,旅客对高效、便捷、智能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应对高峰时段服务压力、提升出行体验,合肥南站联合科技企业推出移动AI数字人透明屏项目,通过55英寸高亮透明屏、AI语音交互、移动高性能计算等核心技术,打
引言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合肥南站日均客流量突破8万人次,旅客对高效、便捷、智能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应对高峰时段服务压力、提升出行体验,合肥南站联合科技企业推出移动AI数字人透明屏项目,通过55英寸高亮透明屏、AI语音交互、移动高性能计算等核心技术,打造全国首个“可移动、强交互、全场景”的智慧服务终端,为旅客提供从进站到出站的全流程智能化引导。
一、项目背景:传统服务模式的升级刚需
合肥南站原有服务终端存在三大痛点:
空间覆盖不足:固定式设备难以触达候车大厅、换乘通道等动态客流区域;
交互方式单一:依赖触控屏或静态指示牌,缺乏人性化引导;
运维成本高企:设备分散、更新滞后,导致信息同步效率低下。
项目团队以“服务随人动、体验更智能”为目标,研发移动AI透明屏终端,通过透明显示技术+AI数字人+移动电源管理的融合创新,实现服务场景的灵活拓展与体验升级。
二、产品核心优势:硬核配置赋能多元场景
1. 55英寸LG 600亮度透明屏:虚实融合的视觉革命
技术参数:采用LG工业级透明OLED面板,透光率达45%,亮度600nit,支持1080P高清显示,强光环境下仍可清晰呈现内容。
场景价值:
数字人导览:透明屏叠加虚拟形象与实景,旅客可透过屏幕看到AR导航箭头,同时接收语音指引;
信息分层展示:半透明模式下,背景显示车站地图,前景动态推送列车时刻、天气预警等实时信息;
广告增值服务:支持品牌广告与公益信息轮播,提升商业运营价值。
2. 10阵列麦克风+AI语音引擎:全域精准交互
技术参数:环形10麦克风阵列支持360°声源定位与5米远场拾音,结合深度学习NLP算法,实现中英文双语、方言口音的智能识别。
场景价值:
无接触服务:旅客通过语音查询车次、站内设施位置,避免触控传播风险;
应急响应:突发情况下,数字人可自动播报疏散路线,并联动车站广播系统;
情感化交互:通过语音语调、表情动画传递服务温度,如节日问候、延误安抚等。
3. 1400W电池+7小时续航:移动部署无死角
技术参数:采用高密度磷酸铁锂电池组,总容量1400Wh,支持7小时连续运行,兼容快充模式(2小时充至80%)。
场景价值:
高峰时段灵活调度:设备可快速移动至检票口、出站层等客流密集区,缓解固定终端压力;
离线应急能力:断电时仍能维持基础导航与紧急通知功能,保障服务连续性;
节能环保:相比传统固定设备,单台年减少碳排放约1.2吨。
4. I5-13400F+32G+512G+RTX5060 8G独显:高性能计算底座
技术参数:13代酷睿i5-13400F处理器、32GB DDR5内存、512GB NVMe固态硬盘及RTX5060独立显卡,支持4K视频解码与3D实时渲染。
场景价值:
流畅运行数字人:高帧率渲染确保虚拟形象表情、动作自然,避免卡顿;
多任务处理:同时支持语音交互、数据分析、远程监控等复杂任务;
未来扩展性:预留算力接口,可升级支持8K显示或元宇宙场景应用。
三、应用成效:旅客体验与运营效率双提升
1. 服务覆盖效率提升200%
单台设备服务半径从固定终端的50米扩展至150米,高峰时段可替代4名人工客服;
移动部署使换乘通道、商业区等“服务盲区”覆盖率达100%。
2. 交互体验显著优化
语音交互占比达72%:旅客平均查询时间从2分钟缩短至30秒;
数字人满意度95%:拟人化设计(如微笑、手势指引)使服务亲和力大幅提升;
无障碍服务:支持手语识别辅助功能,惠及听障旅客超500人次/月。
3. 运维成本降低35%
集中管理平台:远程监控设备状态、电池电量及软件更新,减少现场巡检频次;
模块化设计:屏幕、电池、主机可快速更换,故障修复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40分钟。
四、社会价值与行业示范效应
标杆案例复制:项目模式已推广至上海虹桥、杭州东站等枢纽,形成长三角智慧交通服务网络;
技术标准输出:参与制定《交通场景透明显示设备技术规范》,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绿色低碳实践:单台设备年减少纸张消耗约2万张,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五、未来展望:从单点智能到全域生态
合肥南站计划进一步深化技术融合:
5G+边缘计算:实现与车站闸机、电梯等设备的实时联动,优化客流动态调度;
AI大数据分析:通过旅客行为数据挖掘,个性化推荐周边餐饮、住宿服务;
元宇宙服务延伸:探索虚拟车站导览、NFT票务等创新应用场景。
结语
合肥南站移动AI数字人透明屏项目,以“硬件创新为基、AI交互为魂、场景服务为王”的理念,重新定义了智慧交通的服务边界。它不仅是技术集成的典范,更体现了“科技向善”的价值观——通过更自然、更高效的交互方式,让每一位旅客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智慧。未来,随着AI与显示技术的持续进化,此类终端将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开启“无感服务、主动触达”的新时代。
来源:小象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