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整理自曾奇峰老师与李雪老师8月25号的连麦直播《婚姻里隐蔽的虐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润色和编辑补充。在这场直播中,曾奇峰老师与李雪老师不约而同地指出:隐秘的婚姻虐待,并不是某一方单纯的恶意,而是两个人未完成成长的心理结构在关系里的碰撞。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曾奇峰老师与李雪老师8月25号的连麦直播《婚姻里隐蔽的虐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润色和编辑补充。在这场直播中,曾奇峰老师与李雪老师不约而同地指出:隐秘的婚姻虐待,并不是某一方单纯的恶意,而是两个人未完成成长的心理结构在关系里的碰撞。
究竟是谁的错?
很多临床工作中,经常有人会问同一个问题:“老师,我的丈夫没有出轨、没有酗酒、没有家暴,按理说他是一个好男人,可为什么我在这段婚姻里,却越来越痛苦,越来越失去自己?”
这就是我今天要谈的主题——婚姻里隐蔽的虐待。
我想强调:婚姻中最具毁灭性的,不一定是那些粗暴的打骂,而是无形的、日复一日的精神消耗。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女性嫁给了一个在外人眼中几乎完美的男人。他事业稳定,待人礼貌,从不赌博酗酒,看似温和无害。但她的妻子,随着婚姻的推进,却越来越枯萎。她的眼神黯淡,说话越来越少,甚至觉得自己“像要死掉”。
仔细去听她的诉说,常常只是一句句微不足道的抱怨:“他说我什么都做不好”;“他从不回应我的情绪”;“我在他面前总是小心翼翼”。
这些,外人往往无法理解,更不会认定为虐待。但正是这些不动声色的忽视、冷漠与贬低,才是婚姻中最致命的地方。
它让人在看似平静的日子里,一点点丧失自我,在婚姻内部制造持续的精神内耗,最后甚至怀疑:“是不是一切都是我的错?”
婚姻的悲剧是两个孩子的潜意识合谋
要理解隐性虐待,光从“他错了”“她可怜”这样的道德视角,是远远不够的。精神分析告诉我们,婚姻中的困境往往是两个人潜意识的合谋。双方都持股,只是份额不同。
我们先从浅层原因来看。
第一个是强迫性重复。很多人会被自己熟悉的痛苦所吸引,童年里被挑剔、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选择一个同样冷漠挑剔的伴侣。不是因为舒服,而是因为熟悉。
第二个是“破窗效应”式的自我贬低。在关系中,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决定了ta会如何“教会”别人对待自己。如果ta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得、没价值,便会通过持续的自我攻击和过度谦卑,在自己身上砸开一扇“破窗”。这种自我破损的状态,会向对方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我就是这样不重要,你可以随意对待我。”对方的贬低与忽视,很多时候只是顺应了ta早已铺设好的轨道。
第三个是追与逃的死循环。一个人拼命要连接,一个人拼命要逃离。结果就是,一个越追越空,一个越逃越冷,关系的天平彻底失衡。
所以从心理机制看,这是一个追逐与逃避的恶性循环。
我们再从更深层原因来看,这是两个“未长大的孩子”在婚姻里的重演。
李雪老师形容,很多在婚姻中枯萎的女人,她们心理上并不是成年人,而是一个缺爱的小孩子、小婴儿。她们渴望伴侣成为土壤,无条件地提供能量和养分,来滋养自己这株花。可是,这样的期待注定无法被完全满足。而这是隐性虐待关系中最核心的动力学之一。
而很多男性,则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一种僵住的防御。他们往往在外界能干、有活力,但一回到家庭,就陷入沉默和冷漠。他们既不真正回应,又不真正离开,而是用挑剔、否认、逃避来保持距离,好像被困在一种窒息感里。
这一类的男人,像极了未弑母的孩子。这里的“弑母”,是一个精神分析的隐喻,它指的是一个男孩为了成为独立的男性,必须在心理上与母亲完成分离,打破早期的共生融合关系。如果男人没有完成弑母,他很可能把妻子的依赖无意识地当成了母亲的窒息控制,把压抑的愤怒移置到妻子身上。冷漠、挑剔、拒绝,成了他防御的武器。
所以,婚姻中很多冲突与虐待,并非一个坏人欺负一个好人,而是两个未长大的孩子互相折磨。
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性合谋。
从我需要你,到我选择你
解决隐性虐待的根本出路,不在于对方是否改变,而在于你能不能把视角收回来。
来访者最常见的幻想,就是“如果ta变了,我就会好了”。这句话听起来合理,其实是你痛苦的根源。你必须看清楚,隐性虐待的结构根本不在他身上,而在你不断伸手去“要”的动作里。
对方为什么冷漠?为什么拒绝?那是他的防御,是他的童年,是他的无力,你改变不了。你唯一能改变的,是你自己和你与自己的关系。
换句话说,你要学会断奶。
断奶的意思就是,你要自己去面对你内在那个饥饿、哭喊的孩子,自己成为她的母亲,而不是逼迫你的伴侣去喂养她。你要学会安抚自己,学会滋养自己,把空虚填满,而不是一次次把空洞抛给他,让他替你承担。等你能够自己养自己,你就不再是婴儿,而是一个主体。主体会说“我选择你”,婴儿只会说“我需要你”。
同时,你还需要建立一个更广阔的支持系统,允许友情、兴趣、工作来滋养你,而不是单一依赖在一段婚姻上。这样,当你不再索取,不再期待他来喂养,你就真正把能量收回来了。你开始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你能设立边界,敢于说“不”,甚至敢于在关系无法改变时转身离开。
你一旦不再要,这段关系的动力结构立即崩塌。对方可能因此学会用成年人的方式来面对你,也可能彻底离开,但无论如何,你已经从一个消耗中的婴儿,成长为自己最可靠的父母。
婚姻中许多看不见的伤害,本质上不是因为你找错了人,而是两个内心未曾真正长大的孩子,在用最隐蔽的方式重复着早年的创伤。
如果你也想: 打破「一个好人 vs 一个坏人」的婚姻叙事陷阱、看清自己与伴侣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动力、走出互相折磨却无法分离的情感困局、把婚姻重建为真正滋养生命的亲密关系......
曾奇峰老师,用多年专业沉淀,带你打开那扇你一直不敢推开的门——《深入潜意识: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频课是曾奇峰首个大众实用心理课,总结近40年临床经验,历时1年打磨,5个板块、30节精华音频+文稿,读懂8个心灵面具,解读4种负面情绪,剖析2种家庭关系的相处之道,重新唤醒属于你的攻击性、性驱力和生命力。
来源:一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