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48女子服用艾司唑仑,来治疗失眠,8个月后身体状况如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3 16:24 1

摘要:参考资料:中国睡眠研究会《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使用的风险与管理策略》,2023《中华精神医学杂志》:《艾司唑仑依赖性形成机制及临床干预研究》,2022《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苯二氮卓类药物成瘾机制与戒断策略》,202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资料:

中国睡眠研究会《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使用的风险与管理策略》,2023

《中华精神医学杂志》:《艾司唑仑依赖性形成机制及临床干预研究》,2022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苯二氮卓类药物成瘾机制与戒断策略》,2024

夜如漆黑长河,睡眠如断桥。每个被失眠折磨的人,都像是站在岸边望着那座无法到达的梦乡之桥,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药物,成了许多人渴望快速通往梦乡的"快捷方式"。然而,这条路真的安全吗?

艾司唑仑,这个听起来像是某种外星生物名称的药物,其实是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是我们临床上常用的安眠药之一。

它就像是大脑中那个过度兴奋的熊孩子的"定心丸",通过增强大脑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让人安静下来,顺利入睡。但这颗"定心丸"吃久了,可不仅仅是让熊孩子安静那么简单了。

李女士,48岁,是陕西某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三年前因为工作压力和家庭矛盾,她开始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等问题。辗转反侧的夜晚让她疲惫不堪,白天工作效率直线下降。

在朋友介绍下,她开始服用艾司唑仑来缓解失眠症状。起初服用剂量为0.5mg,很快睡眠问题得到改善。

但随着时间推移,同样剂量效果逐渐减弱,她不断加大剂量,最终发展到每晚需服用2mg才能入睡。八个月后,她开始出现记忆力下降、日间嗜睡、情绪波动大、肌肉乏力等一系列问题。

"药石之间,往往一线之隔"。艾司唑仑这类药物确实能够快速缓解失眠症状,但它们并非没有代价。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产生耐受性,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同样效果,这就像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收税人",起初只是收取一点小费,后来却要求越来越多

耐受性只是问题之一。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艾司唑仑还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和心理问题:

认知功能下降:很多长期使用者会发现自己变得健忘,思维不如从前敏捷。就像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在《将进酒》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药物可以暂时让人入睡,却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困扰。

心理依赖:不少患者会形成"不吃药就睡不着"的心理暗示,这种依赖性比身体依赖更难以戒断。这种情况在民间有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心魔作祟"。

肌肉协调能力下降:长期服用者可能会出现行走不稳、反应迟钝等情况,尤其是中老年人,增加了跌倒和意外伤害的风险。

情绪波动:药物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情绪起伏大,易怒或抑郁。

回到李女士的案例,经医生诊断,她已经形成了药物依赖症。这并非个例,据统计,约30%的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患者会形成依赖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反跳性失眠、焦虑、心悸甚至癫痫发作等严重的戒断症状。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问题出在用药上,解决方案自然要回到合理用药和非药物治疗上来。李女士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通过逐步减量的方式慢慢减少艾司唑仑用量,同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改善睡眠环境等综合措施,最终在半年后成功停用了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她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获得了更持久的改善。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即使周末也不例外;睡前一小时关闭电子设备,避免蓝光刺激;卧室保持黑暗、安静、适宜温度养成睡前放松的习惯,如热水浴、听轻音乐、阅读纸质书籍等。

"良药苦口",但并非所有苦口的都是良药。现代医学认为,艾司唑仑等苯二氮卓类药物仅适合短期使用(通常不超过4周),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加量或长期服用。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写道:"好的很,这年月,喝两口茶,摆一摆龙门阵,能消愁解闷,就算是养生了。"这话虽然是文学作品中的台词,却道出了一个道理:有时候,简单的生活调整、心理疏导,比药物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那些正在被失眠困扰的人,我想说的是:睡眠问题多是身心不平衡的信号,与其寻求"速效药",不如花时间找出根源并系统解决。如果确实需要药物治疗,也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切勿自行购买使用。

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有效的压力管理,这些看似普通的调整,才是治疗失眠最安全有效的"良方"。

记住,药物只是临时的拐杖,而不是长久的依靠。真正的健康,源于我们对身体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智慧把控。像那位成功戒断药物的李女士所说:"找回自然的睡眠,就像重获了一种生活的自由。"

来源:生活健康手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