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当人工智能重构产业格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平安不仅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的半年答卷,更以坚实的技术底座打破金融与医养服务的边界,让“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承诺照进千万家庭。
45载深圳特区改革浪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早已融入蛇口企业的血脉;37年平安发展征程,“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信念始终指引方向。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当人工智能重构产业格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平安不仅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的半年答卷,更以坚实的技术底座打破金融与医养服务的边界,让“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承诺照进千万家庭。
一、业绩稳盘:综合金融筑根基,客户价值显韧性
2025年上半年,面对宏观环境的不确定中国平安聚焦综合金融主业,深化医疗、养老服务,以“稳”字当头的经营表现,彰显出穿越周期的发展韧性。这份稳健,既体现在核心财务数据的增长上,更藏在近2.47亿个人客户的信任里。
从盈利端来看,集团的经营“基本盘”扎实且稳固。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达到777.32亿元,同比增长3.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0.47亿元,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显著的规模优势。
在保持稳健盈利的基础上,稳定的分红无疑是企业信心的直观展现——中国平安计划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0.95元,同比增长2.2%,持续以真金白银的方式回馈投资者。
从经营层面来看,客户经营则是平安业绩增长的“隐形引擎”。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个人客户数较2024年同期增长4.6%,突破2.47亿大关,相当于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是平安客户。
更关键的是,客户粘性与价值持续提升:客均持有合同数达2.94个,较去年同期增长0.3%;客均营运利润247.32元,同比增长0.6%。
这份“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平安对客户留存的深度经营——5年及以上长客龄客户占比升至73.8%,留存率高达94.6%;持有4个及以上集团合同的多产品客户占比26.6%,留存率更是达到97.8%,“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的优势在此刻尽显。
分业务板块看,各条线协同发力,形成“多点开花”的格局。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成为增长“排头兵”,2025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达223.35亿元,同比大增39.8%,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财产保险业务则在“规模增长”与“品质优化”间找到平衡。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18.57亿元,同比增长7.1%;整体综合成本率95.2%,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其中车险综合成本率95.5%,优于市场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大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控能力。
银行业务同样稳健,平安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48.70亿元,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率1.05%,拨备覆盖率238.48%,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行业前列,为综合金融生态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撑。
二、服务破壁:普惠初心践使命,医养服务拓新局
如果说业绩是平安的“硬实力”,那么服务创新就是其“软实力”的核心。2025年,平安将“三省”服务工程贯穿始终,以金融保险为核心,突破传统服务的“时间、空间、成本、效率”限制。
在普惠金融领域,平安用科技打通了“最偏远的一公里”。此前广为传播的“西藏牦牛打耳标”新闻,正是平安人践行普惠金融的生动缩影:保险业务员翻山越岭,在海拔超5000米的雪域高原,一个月内为那曲比如县的20万头牦牛打上物联网“耳标”,一旦发生意外,牧民用手机上传资料,理赔款最快24小时内到账。
平安普惠通过"产品+服务+科技"三维升级,构建差异化的融资体系。在产品端,推出"优票贷"和"微营贷"等分层产品:其中,"优票贷"以企业纳税流水为评估依据,实现"无抵押、高额度、快审批"的特点。2025年上半年,平安负责任银行业务规模超1.31万亿元,其中普惠银行业务规模6,365.86亿元,社会银行业务规模3,970.63亿元
在医疗养老领域,平安则以“千人千面”的服务,回应人们对“有尊严养老、有品质医疗”的需求。
2025年4月,平安寿险重磅发布“添平安”保险+服务解决方案,其中的居家养老服务堪称“三维守护”:不仅提供养老年金的经济保障,更整合“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医生管家”三大模块——智能管家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安全,生活管家负责日常照料与陪伴,医生管家提供在线问诊、慢病管理等医疗服务。这套方案解决了“老人生活无人陪、生病无人管”的痛点,让居家养老从“将就过”变成“有品质”。
截至6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85个城市,上线数百项十维服务,近21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高品质康养社区也在加速布局,上海项目7月试运营、深圳项目年底将投入使用,形成“居家+社区”的养老服务矩阵。
三、技术筑基:AI赋能全链路,数据驱动创未来
所有服务创新的背后,都离不开坚实的技术底座。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明哲中报致辞中表示:“2025年,也是平安成立37年来危机感最强、战略推进最深入、服务升级力度最大的一年。”
而这份“危机感”的解药,正是以AI为核心的科技能力。平安深知,要服务近2.47亿个人客户、提供“三省”服务,仅靠人力远远不够;唯有构建“AI护城河”,用数据驱动效率革命,才能实现从“服务好客户”到“服务好每一位客户”的跨越。
平安的技术底气,首先来自于海量且高质量的数据库。作为金融与医疗领域的数据密集型企业,平安沉淀了覆盖金融、医疗、公司经营等领域的垂域数据库,规模位居世界领先梯队:累计30万亿字节数据,覆盖近2.47亿个人客户;超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75亿图片语料。
基于这份数据底座,平安的AI大模型正在加速落地,渗透到金融与医养的全链路。2025年上半年,平安大模型调用次数达8.18亿次,覆盖超650个多元场景,从寿险核保、产险理赔到平安好医生问诊、居家养老监测,AI的身影无处不在。平安好医生的AI医疗模型,正是通过学习海量病例数据,才能实现1万种疾病的精准诊断;产险的反欺诈系统,正是通过AI识别理赔数据中的异常行为,才能精准拦截骗保风险。
AI技术的应用,最终转化为“降本、增效、提质、风控”的实际价值。在服务效率上,AI与人工协同,实现“7×24小时不打烊”:2025年上半年,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占比达94%,客户无需等待就能知道核保结果;AI坐席服务量约8.82亿次,覆盖平安80%的客服总量,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解决了“高峰期打不通电话”的痛点。
在风险管控上,AI赋能保险风控能力大幅提升:上半年平安产险通过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64.4亿元;在销售赋能上,AI智能体通过分析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推荐与话术支持,2025年上半年辅助销售661.57亿元,让业务员从“盲目推销”转向“精准服务”。
更重要的是,平安通过旗下科技公司,持续拓展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平安好医生聚焦医疗科技,将AI医疗模型推广至基层医院,助力缓解“看病难”;金融壹账通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让更多机构能共享平安的AI能力;平安科技则专注于底层技术研发,为集团各业务板块提供AI、大数据、物联网支持。这种“内部赋能+外部输出”的模式,让平安的科技能力不仅服务自身,更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站在2025年下半年的起点,平安的战略方向愈发清晰:以“综合金融+医疗养老”为双轮,以科技为驱动,推动全面数字化转型。正如马明哲在中报致辞中所言:“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步改良甚至完全重塑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服务差异化’成为转型升级的关键。”
对于平安而言,这份“差异化”的核心,就是用AI等技术创新打破服务边界,用数据洞察客户需求,让金融更普惠、医疗更便捷、养老更安心。
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