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年来,西方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塑造为美欧的胜利,而将中国贬低为配角。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将挑战这种集体“失忆”,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在打败法西斯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鲍韶山,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导语:80年来,西方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塑造为美欧的胜利,而将中国贬低为配角。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将挑战这种集体“失忆”,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在打败法西斯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战败,全球法西斯势力也宣告覆灭。大多数国家都将打败日本军国主义这一里程碑事件,纳入同盟国胜利的宏大历史之中。但是,西方将这一事件变成西方叙事的一部分,并通过西方视角向其他国家传播。因此,中国今年的纪念活动堪称是一次历史叙事再平衡,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战场所发挥的、被长期忽视的核心作用。
中国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实际上,日本侵华并非始于1941年,也不是始于1937年南京沦陷,而是始于1931年日本悍然侵占中国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时,中国的城市、乡村和交通网络早已遭受日本工业化战争机器的摧残。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付出巨大牺牲,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意义,不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战争期间,日军被深深拖入中国腹地,被迫分散兵力驻守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这持续消耗了日本的大量人力物力,使其难以将这些资源用于实现更大的帝国野心。中国战场为盟军提供了宝贵支持,若没有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和牺牲,1941年太平洋战场的战况很可能大不一样。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为击败日本军国主义乃至最终战胜法西斯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一直以来,在西方主导的战后叙事中,中国的贡献始终被刻意淡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向日本提供石油、钢铁等军事战略物资,直到1941年夏天才对日实施贸易禁运,而这距日本开始侵占中国领土已过去整整10年。西方从不提及此事,并非简单的记忆疏漏,而是早被嵌入到战后国际秩序的地缘政治叙事之中。
在西方的叙事中,亚洲解放被描述为欧美军队馈赠的礼物。中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只是被他们所“解放”。二战后,西方列强虽然勉强接受了原殖民地的独立,但仍牢牢掌控两大关键杠杆:文化叙事霸权和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支配权。冷战期间,阵营政治不仅使得这种控制体系得以保留,而且还有了机制化安排。
因此,中国的纪念活动具有深远的双重意义。它不仅关乎纠正历史记录,更揭示出历史叙事与权力行使的不可分割性。中国在抗战中的牺牲之所以遭到刻意淡化,本质上是因为西方进行了叙事操纵,将自己塑造成了人类文明的唯一救世主。中国强调自身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核心作用,并不是沉溺于怀旧式的民族主义,而是在重拾其在20世纪全球叙事中的应有地位。
中国纪念活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正处于全球紧张局势加剧时期,集团政治倾向于再次固化并成为僵化的联盟。从北约东扩到美日菲太平洋安全“小圈子”,欧亚安全架构都建立在“必须持续备战、演习和炒作战争”的逻辑之上。在这种环境下,“和平”往往只是大国间尚未发生公开冲突,而非建立系统性安排,积极促进合作、共同安全与互信。
这就是和平理论家所说的“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的分别。消极和平就是停火、休战、冲突冻结;而积极和平则是通过主动构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使得战争难以萌生。积极和平根植于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即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牺牲他国安全为代价而谋求自身安全。
中国的纪念活动对构建积极和平具有重要作用。纪念战争胜利是为了警示世人绝不能重蹈战争覆辙。中国倡导“以史为鉴、共创未来”,这次纪念活动也提醒人们: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遭受的重大损失,既不能被遗忘,也不能被否认。
不忘历史意味着完整地承认这些暴行、毫不讳言地指认它们、维护受害者尊严,并追究相关责任。这是各国和平共处的基础,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因为它需要两种极少同时具备的品质:道义上的勇气与政治上的想象力。
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不仅是中国或同盟国的胜利,而且是人类战胜现代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意识形态之一的胜利。这一胜利属于所有抵抗霸权、反对军国主义、捍卫文化存续的人民。
正如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被西方话语体系刻意抹杀一样,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也被系统性淡化。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在上海的街巷中,在山西的山麓上,在湖南的稻田间,都进行了英勇抵抗。那些穿越火线传递情报的村民,那些抢救设备维持生产的工人,以及那些死守桥梁掩护战友撤离的士兵,共同铸就了这一伟大胜利。
铭记这段历史具有现实意义。它拒绝接受某些国家对历史“教训”进行诠释的垄断,为建立真正多极化的安全架构提供了可能。同时,亚洲的这段战争经历也为和平时期的安全安排提供了借鉴。可以想像,纪念活动将强化和平纽带,减少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当前,各种和平努力常被“必然性”的论调所笼罩,无论是在波斯湾、朝鲜半岛,还是在东欧地区,“威慑”与“战备”的语言往往掩盖了更为低调的外资斡旋与信任建设工作。这种思维模式很可能让促成战争的条件被视为常态。
中国这场即将到来的纪念活动,将成为这种宿命论的反向叙事。通过铭记军国主义制造的恐怖场景以及抗日军民所焕发出的人性光辉,我们能够倡导建立新的战略思维,追求集体安全,建设积极和平,让历史的记忆和真相带给我们的启迪永远映照现实、昭示未来。
在纪念战胜日本军国主义80周年之际,西方不仅有机会承认中国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更有机会将这段历史记忆转化为建设和平的资源。我们希望西方最终能够具备完成这一使命所需的道义勇气与政治想象力。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