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文章,是「LESS新世相出版奖」第二年的官宣。第二年很重要,说明没有“开始就结束”。文章的作者,是我们的老朋友、终审评委马家辉。
Sayings:
今天的文章,是「LESS新世相出版奖」第二年的官宣。第二年很重要,说明没有“开始就结束”。文章的作者,是我们的老朋友、终审评委马家辉。
我们向他提了一个问题,
在这个时代,阅读和写作还有价值吗?
平日里,马家辉分享最多的就是书,他在日复一日写推荐和感悟。
他也写作,从十九岁开始写专栏,他自己算过,如果换算成书,每本200页,可以出版189本。他还在写长篇小说,最近快要收尾了。
我们主要聊的,是支撑阅读与写作的出版行业。在商业起伏和思潮激荡中,出版业也正面临这样的拷问。
面对这个问题,他给的答案是,
阅读、写作、出版都是精神上面的创造,需要投入,就像饮食一样。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困难,可是从来没有断过。因为大家真的有饮食的需要。对此,他从未失去信心。
除去个人的心态,更为现实的问题是:
我们所走的道路可以通向未来吗?我们还能做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他也给出了非常动人的答案。
未来是要找的,是需要去开拓的,假如没有努力,没有对此的盼望,那不叫未来,那叫时间而已。
至于我们还能做什么,一个微小的努力是,去年,我们第一次发起「LESS新世相出版奖」,希望寻找那些微小但坚韧的出版品牌。呼吁行动,探索标准,推动中国小微出版事业。
获得了一些关注,给出了一些回响,也无意间陪伴出版业和出版工作者们面对着一个更残酷的市场。
我们其实并不是在讨论出版有没有价值。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不证自明的。我们想讨论的是怎么保护这种价值,怎么革新这种价值,怎么延续这种价值。
作为一个媒体,我们能做的是呼喊和组织。所以,在2025「LESS新世相出版奖」 5 位终审评委和 10 位初审评委的带领下,我们格外希望出版这件事,得到你的关注。请你关注那些热爱的、专注的、默默在寻找某条道路的出版品牌和出版工作者,和我们一起激励他们,参与他们的工作。
希望这可以成为一股连绵不断的力量,照亮到仍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
关于阅读、写作和出版,以下是马家辉给我们的答案。
我们需要阅读
就像我们需要饮食
自述:马家辉
大家好,我是马家辉。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在当下,写作和出版依然重要。
过去的这个礼拜,我在跟苏童的《好天气》搏斗,那是本700页的小说。我担心很快碰到他,他送的书,没看,总不好意思。我是很好的朋友,会把朋友的小说都看了。后来,我去参加他的新书分享会,在新书上,他居然给我提:马家辉,多抄我作品。我呸。最后我们达成一致,同意了互抄。
读书是我这辈子都在做的事情。
小时候,我发育慢,踢足球、打篮球全部不行,被男生们孤立,只能看书,湾仔有很多卖旧书的小书店。我乱看了许多书。我父亲是记者,我从小要替他送稿。那时没有传真,他每天要写八个专栏。我下课回来,搭电车从湾仔到中环、上环,把稿子放进报社的铁皮箱里。
另外一件事,说起来有点脸红,我在写长篇小说,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每天不忙其他事情的时候就在写作,忙其他事情的时候,心里也想着那部小说。
我想挖掘香港内在的、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在我看来,过去香港有个重要的精神:暧昧。大致的法律框架给了你暧昧的空间和状态,不管你是哪里来的、要做什么事,你有个远大的目标理想,就去追吧。
《龙头凤尾》,我花了三年,写了24万字。过程很痛苦,写到一半推翻重写。家人病了,停下照顾。之后写到17万字,u盘坏了,又从头再来。
写《鸳鸯六七四》时,有天晚上,我重读初稿,觉得不对劲,花了很长时间重新起步,时间花便花吧,反正时间不是花在这,便是花在那;留下值得留的文字,当日子尽时,人不在了,亦可在读者脑海引爆过吸引的记忆,亦算是对其他人 make a difference(有影响)吧。
年轻时常想对地球 make a difference,老后始觉地球太大太遥远了,却亦非常非常近,就在我的手指尖上,写出有人爱读的故事,已是造就了人的体验变化。所谓地球,不过由人所组成,不是吗?
到了这个年纪,还想写小说,主要是挑战自己。看到前面的朋友不多了,他们有人发了财不理我,有人忙着吃喝玩乐也不理我。写小说是个很好安排自己以后晚年生活的方法,可以排解寂寞,因为创造过程中,你会把(小说中的)好多人放在你心里。
这么多年,我跟出版界的朋友都有交往。自从听到我说要再写长篇小说,许多出版社希望我把作品交给他们。
有人问我会不会对出版业保持信心。其实对于出版,我从来没有失望过。出版、阅读、写作都是精神上面的创造,需要投入,就像饮食一样。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困难,营业方面、经济环境方面、大气候方面,可是饮食业从来没有断过。因为大家真的有饮食的需要。也的确有一群人在做诸多尝试,改善环境、改良食物、改变价格。食客想吃旧的菜,也想尝新的菜,期待也会在其中改变。
供应的人有他们的方法,有需求的人也有自己的途径。我们也不要忘记,读者付费消费行动也是对出版业一个贡献,读者看短视频买书,在网络上看到打折买书,这些都没有问题。如何让他们的贡献的方式更多元化,更能持续,更能拓展,这是从事出版业的人必须要做和思考的事。
去年,我们尝试在出版这件事上做些什么。
新世相的朋友找到我,告诉我他们正在做的努力——希望激励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文化出版人,推动中国小微出版事业。只有当编辑和出版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工作被广泛看见,才能带领出版业向前一步。
这就是第一届「LESS新世相出版奖」。我也作为终审评委参与其中。
整个过程中,我感到一种踏实和满足。
首先是评选标准。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书的内容好坏,还包含选题、包装、推广,以及书所指向的目标和理想。我把这简化为:“效度”。也就是说,被评的作品、人物有没有达成出版奖所期待的标准。
在我看来,出版工作至少有四条战线:面对时代、召唤读者、连接作者、应对产业。
基于这样的标准,在去年的评奖中,我把票投给了《我的母亲做保洁》。它非常有效地召唤了读者在这个时代去关注“不能发声”的女性,去看见她们的处境,她们的遭遇,她们的困局。最终,包括我在内的评审团体也把“年度作品”颁给了她。
整个决议过程异常艰难,几位评审老师都在认真阅读、思考每本参选出版物的重量跟位置,不会轻易去同意彼此。最终,大家在碰撞下达成共识。
作为评委,有偏心的权利。他的偏心在于,看到参选的从业者对出版理想的渴望、向往、追求。
在这个前提下,我偏心于“单兵作战”的人。这意味着,在资源比较小,力量比较单薄的前提下,能够做出同样甚至更好的、有效的出版,给出版业带来碰撞,分数值得多给一点。
去年,我们把“年度编辑”颁给了编辑任绪军。我们想要传达的是,在这个年代,哪怕单兵作战,哪怕你孤身一人,也不一定需要躺平。只要你有理念,坚持你走的方向,你是可以做出一件事情的。在混沌的时代里,我们最终能依靠的,只不过是一点个人的信念和坚持罢了。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LESS新世相出版奖」的评奖是为了向出版专业表达最大的敬意和谢意。重点不在于奖,而在于“敬”与“谢”。
在去年的评奖活动中,我们曾谈到一句话:“让他们的努力被看见”。
这当中有“两个努力”:主办方的努力、出版者的努力。过去十多年,可能一直有人在单兵作战。如今,透过主办方的努力,力量和资源相对微薄的出版者的努力有了被看见的可能。
我记得,在去年的颁奖仪式上,当《过一种女性主义生活》这本书被宣布获得“一种声音”奖项时,现场这位编辑站起来激动地说,“这是我编的第一本书,我就得奖了,我要告诉我妈妈!”
还有一位得奖的编辑,每隔一阵子都给我寄书,书上写:马叔,新的作品,希望你会喜欢。获得肯定的喜悦持续在他心中,有温度地燃烧着,也让他更有信心更有意志力,去运转他的小团队,甚至是个人的出版。
一些努力不容易那么快有结果,像种植花草,要水、阳光、空气,天时地利人和,要各种因缘,才能让我们做的功德持续下去。
或许,有的获奖者做了一两年停下来了;或许某一刻,他又会回想起获奖时被肯定的温暖,重新投入出版业;又或许在更远的未来,他有能力去支持别人去做出版。甚至他仅仅是多买几本书,也是对于出版界的贡献。
作为「LESS新世相出版奖」的老朋友,今年我会继续担任终审评委。
我最近特别喜欢一句话,来都来了,那就做点什么吧。
新世相的朋友和我分享了今年出版奖的主题——“在每一条小路上发现未来”。这是基于他们长久的,对出版行业的持续观察:过去的通用方法,都随着题材、购买方式、传播的变化都在失效,但新的未来是什么,还没有出现。
这几年,他们看到,整个行业分别开始了不同的探索,各自走上了一条条并不宽阔的道路,也基于此,做出一种猜想和期待:出版业的未来,可能蕴藏于无数未被照亮的“小路”中。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主题,便觉得眼中看到一些小路,上面有人正在往前走,想到鲁迅那句话,“荷戟独彷徨”。诗句里的那个人在小路上,是彷徨的、迷惘的,甚至是挫败的,不知道何去何从,许多时候最大的诱惑,就是算了,回家吧,去找一条退路。可他找的不是后面的退路,是未来的出路。这很重要。
未来是要找的,不是我们坐着,未来就会来。否则,那便不是未来,只是时间而已。 我们坐着、躺平,未来的每一天都一模一样,那不叫未来。未来一定意味着 something is coming up,有些东西来了才叫未来。假如没有对于这种东西的盼望,那不叫未来,那叫空虚而已。
所以,未来这种盼望是需要去开拓的。没有去想象、没有付出努力、没有去开拓,是不存在未来的。
至于在我们的构想中,什么样的未来是最有价值的,我无法给定论。你要我说的话,最好所有出版社只出一种书,马家辉的,哈哈。
价值一定是多元的。真正的价值诞生于人自主地去创造、彰显、实践价值的过程中,而不是听凭谁来指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当有些庞大的力量来告诉你,这是唯一的价值,或只能被容许的价值,这才是危险的所在。
小路的价值在于,当一个人认定某个效度是可行的,就去用努力来证明给人们看,也证明给自己看。
作为今年的终审评委,我感到被出版方、主办方信任,不是因为我跟参与的从业者是朋友,有利益交换、情感交换。不是,是信任我,按照提出的标准进行审评。
每次当我被信任时,我都非常感谢,所以我做评审也要努力,让大家的努力被看见。
我就期待颁奖时天气别太冷了,马叔怕冷。
今年,是「LESS新世相出版奖」创办的第二年。
在出版业,我们看到了许多新的尝试和探索:很多编辑活跃地在探索出版产业的新版权、新作者的挖掘和培育,为整个出版产业提供新的生命力。
也许,出版业的未来,就蕴藏于无数未被照亮的“小路”中。
2025年,我们继续与你们一起,致力于发现和赞誉充满创新力的探索者与他们的产品。
只要出版业还没有放弃,我们就有深厚的文化地基可以站立其上。
曹柠
播客咸柠七主播
b 站读书博主、专栏作者
播客制作人、B站知识区知名up主@边缘人小曹、专栏作者。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南风窗》杂志记者、编辑。主持的播客“咸柠七”当选小宇宙、苹果播客年度热门播客,获单向街书店年度播客提名,播放量突破6000万。现居上海。
高贵兵
人间食粮书店店主
有一家开在边缘城市边缘的小书店,有三十多年的身体经验,总幻想超越这些,所凭借的也就是读读书,写写字。
郭玉洁
作家、媒体人
曾供职于《财经》、《生活》、《单向街》(后更名为《单读》)、《Lens》、《正午》等媒体。出版有非虚构作品集《众声》。现致力于小说创作,即将出版小说集《织风暴》。
何雨珈
自由译者、撰稿人
爱吃爱玩,间歇写作,持续阅读。有《鱼翅与花椒》《君幸食》等译作,资深单口喜剧观众,有一只完美小猫。
鲁韵子
前媒体人、文化评论人
创意策划人/资深坐班人
曾为《南方周末》《GQ智族》《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时尚先生》《Vista看天下》等长期撰稿,策划制作各类纪录片及创意短片,是「反派影评」「雾海旅人」等文化播客的常驻嘉宾。
猫助
多抓鱼创始人&CEO
多抓鱼作为读书爱好者的聚集地,举办过文学创作大赛,绝版书复活以及年度图书榜。而作为多抓鱼的CEO,猫助掌握着每种书在二手市场里的热门数据,且遍历过近年来所有欢迎的书(的封面)。
乔纳森(刘铮)
书评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居广州。著有《西书东藏》《既有集》等,译有《纪德读书日记》。凭《既有集》获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批评奖。曾担任“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三联行读图书奖”评委。
练自强
“乌云装扮者”主理人
JetlagBooks 创始人
曾任康泰纳仕旗下《智族GQ》资深报道编辑、新媒体负责人;曾任时尚集团《时尚先生Esquire·fine》创刊执行主编。于 2016 年创办乌云文化,2020 年创办 Jetlag Books。
杨大壹
媒体人、编辑
播客《文化有限》《多多指教》主播
2019年起与两位好友开办读书播客《文化有限》,2023年开办访谈播客《多多指教》,曾供职多家文化媒体机构。
郑诗亮
原《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澎湃新闻》“半卷书”工作室主理人
《忽左忽右·午后偏见》《边角聊》主播
著有《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译有《书海历险记》《红色童话》《绿色童话》《悬疑小说的构思与写作》。
蔡皋
艺术家、绘本画家、作家
1946年出生在长沙,创作了很多优秀儿童读物,硕果累累,是中国原创绘本创作的先驱者。1993年,她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第14届布拉迪斯拉伐国际儿童图书双年展(BIB)金苹果奖的画家。2000年被评为中国最杰出的儿童绘本艺术家,2022年,成为第34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特别贡献奖获得者,2024年获得“卓越大师·中国”奖项,并入围国际安徒生奖短名单。
刘苏里
北京万圣书园老板
1960年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硕士学位)。1989年前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93年创办北京万圣书园至今。
著名作家、媒体人、文化评论学者。曾任《明报》副总编辑。著有小说《龙头凤尾》和《鸳鸯六七四》,散文《暗处袭来一道掌风》等,《龙头凤尾》获两岸三地近二十项大奖,被翻译出版多国语言。
滕丛丛
编剧、导演
2019年10月凭借电影《送我上青云》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最佳导演首作提名。2024年5月7日,担任编剧并执导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定档在CCTV-1、爱奇艺播出。
2025年1月凭借《我的阿勒泰》获第三届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年度新锐奖。同年6月,《我的阿勒泰》获得上海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集奖。
袁筱一
学者、译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文学教授,法语文学翻译家。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等职。著有《法国浪漫主义天才:雨果》《文字传奇:十一堂法国现代经典文学课》等,译有《从熊口归来》《西西弗神话》《生活在别处》等,译作《温柔之歌》获第十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主编“非洲法语文学丛书”。目前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法语文学翻译与研究”。
来源:新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