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7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晚差不多三四点就醒,一点困意也没有。”
“躺到天亮也睡不着,白天又没精神。”
这样的睡眠问题,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很多人觉得是年纪大了正常,其实不完全是。如果你或家里老人总是凌晨醒来,而且频繁影响睡眠质量,背后可能藏着健康隐患。
长期凌晨醒来,可能不是睡觉的问题,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特别是以下这5类疾病,常常会通过“凌晨惊醒”这种方式,悄悄露出端倪。
不少老年人凌晨醒来后,伴有心慌、出汗、胸闷,这时候要特别警惕心脑血管异常。
研究发现,凌晨3点到6点是心血管事件的“易发时段”,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
这段时间,人体在睡眠中交感神经逐渐兴奋,血压、心率波动明显,加上血液浓度高,容易诱发血管痉挛或斑块脱落。
如果你的凌晨醒来总伴有胸口不适、心跳加快,哪怕只是几分钟,也要尽早就医排查。
很多糖尿病患者晚上睡得好好的,凌晨却突然醒来,甚至出汗、手抖、心慌,这很可能是夜间低血糖。
低血糖并不总是剧烈的,有时只是表现为莫名惊醒、心烦意乱、睡不踏实。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老年人,夜间血糖容易下降过低。此时身体会自动释放肾上腺素“自救”,也就出现了凌晨惊醒的现象。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而且凌晨常醒,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监测夜间血糖,必要时调整用药或睡前加餐。
很多人以为情绪问题只是“心情不好”,但其实,睡眠紊乱是情绪障碍的首发信号之一。
研究显示,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中,超过60%都存在凌晨惊醒的问题。
特别是抑郁表现,常常不是“整晚睡不着”,而是入睡容易,醒得早、醒后再难入睡。同时还会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老人凌晨总醒、白天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劲,不要仅仅归咎为“年纪大”,可能需要心理科的专业评估。
很多男性凌晨醒来,是因为要起夜。但如果起夜次数超过两次,影响睡眠质量,甚至醒后难以再次入睡,问题就不简单了。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病之一,会导致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女性也可能因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或尿路感染而频繁夜醒。
这些泌尿系统问题,不只是“多跑几次厕所”,它正在系统性地打乱你的睡眠结构,尤其是深睡眠阶段。长期如此,会造成免疫力下降、血压波动、认知功能减退。
如果你发现晚上总被尿意叫醒,白天疲惫无神,建议尽快到泌尿科检查,明确原因。
还有一类常被忽视的原因,就是夜间呼吸异常。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是一种常见但容易漏诊的疾病,尤其在肥胖、有高血压、打鼾严重的老年人中更常见。
典型表现是:打鼾声突然中断,喘息后惊醒,常发生在凌晨时段。此时血氧下降,身体会自动唤醒你恢复呼吸,但你却感到疲累、头晕、记忆力下降。
如果你或家人打鼾严重、凌晨惊醒、白天困倦,建议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这是一种无创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老年人睡眠结构本身就会发生变化,入睡慢、睡得浅、醒得早都是常见现象。但“凌晨固定时间醒”、而且长期影响状态,就不能简单归结为“老了”。
特别是当凌晨醒来伴随以下这些表现时,更要提高警惕:
心跳加快、胸口发闷
醒后出汗、手抖、饥饿感
醒后无法再次入睡,白天精神差
醒来后情绪低落、烦躁
被憋醒、打鼾严重、白天嗜睡
这些症状可能不是单一睡眠问题,而是基础疾病在夜间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哪类原因导致的凌晨醒来,及时识别和处理是关键。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
记录睡眠日记,包括入睡时间、醒来时间、醒时感受,提供医生判断依据。
定期体检,尤其是血糖、血压、心电图等项目,有助于排查内科问题。
关注心理状态,情绪低落或焦虑持续超过两周,应考虑心理干预。
若怀疑存在呼吸或泌尿系统问题,应尽早就医,避免误以为是“正常老化”。
晚饭避免吃太晚,睡前不要大量饮水或摄入咖啡因,也不要依赖酒精“助眠”。
凌晨总醒,不是“没睡好”那么简单。它可能是身体在悄悄提醒你:某个系统正在出问题。
睡眠是健康的“报警器”,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信号。尤其是老年人,面对持续的凌晨醒来,不要一味忍耐或拖延。及时看清背后的病因,对症处理,远比长期熬夜、白天疲劳更重要。
关注睡眠,就是关注你的身体底层健康逻辑。别等到问题放大,才追悔莫及。
参考资料:《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 中国睡眠研究会
“夜间低血糖的识别与应对”.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第12期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医内科程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