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4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年轻、健康、爱运动,怎么会得上艾滋病?”
这是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医生接诊时,面对一位30岁外卖小哥时的第一反应。小哥姓阿东(化名),看起来再普通不过。他每天奔波在大街小巷,从不抽烟喝酒,也没什么不良嗜好。可报告出来那天,医生沉默了,阿东也懵了。
阿东说,他三年前从梅州来到广州送外卖,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了50多单。他一向自认为身体好,不常生病,也很少去医院体检。
直到几个月前,他开始反复发烧、盗汗,体重明显下降。最初他以为是太累了,扛一扛就过去了。可情况越来越严重,才到医院做检查。抽血结果显示:HIV阳性。
阿东当场愣住了。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乱来,怎么会得这个病?”他一遍遍问医生,甚至怀疑医院搞错了。
但医生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在详细询问后,阿东才回忆起一件被他自己忽略的小事。
他曾在一次朋友聚会后,和陌生女子发生过一次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那是他到广州的第一年,刚脱离老家管束,感觉终于“自由”了。
“就那一次,真的只有一次,我也没太在意。”
医生听完沉默了。HIV病毒的传播,哪怕只有一次高危性行为,也足以“中招”。
艾滋病的学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它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性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无保护的性行为,感染风险极高。
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注未检测的血液等。
母婴传播:HIV阳性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时可传染给婴儿。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的握手、共用餐具、咳嗽、蚊虫叮咬都不会传播HIV,这是很多人误解的地方。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3年国家艾滋病疫情报告》数据,我国每年报告新发HIV感染者中,性传播占比超过95%。其中,异性性传播已成为主要路径。
医生指出,很多感染者其实并非“高危人群”,他们只是缺乏基本的防护意识。
比如:
有些人认为“一次没事”,但一次高危行为就足以感染;
有些人觉得“看起来干净的对象”就一定安全,但HIV潜伏期可长达8-10年,感染者自己可能也不知道;
更有一些年轻人被虚假信息误导,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
阿东不是孤例。
广东省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报告的新增HIV感染者中,20-35岁青壮年占比超过60%,其中不少为普通职业人群,如外卖员、快递员、工地工人等。
“我是不是活不久了?”阿东问医生。
医生拍拍他的肩膀说:“现在不是十几年前了,HIV感染并不等于绝症。”
目前我国对HIV阳性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至极低水平,有些患者甚至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
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阿东很庆幸自己及时就诊,虽然结果让他痛苦,但至少,他还能选择怎么活下去。
感染科主任张医生说,做HIV筛查越来越像做乙肝、梅毒一样,是一种常规检查,不该带有歧视色彩。
她特别提醒:
性生活开始后,应定期进行HIV检测,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者;
坚持使用安全套,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护方式;
不要共用针具、纹身器具等;
HIV暴露后尽快前往医院,24小时内可服用阻断药物(PEP),可能阻断病毒感染。
她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在恐吓大家,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艾滋病并不是离你很远的事。”
阿东如今已经开始接受规范治疗,也重新回到外卖岗位。他说:“我不怪任何人,只怪自己当时没留意。”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轻视和漠然。
我们不希望看到更多像阿东这样的人,在本可以预防的情况下,因一次无知而付出终身代价。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参考资料:
中国疾控中心. 《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20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
来源:阳中医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