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之-孟津观兵,周灭商的重要誓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1:59 1

摘要:上一篇说了4000多年前,夏禹通过涂山之会这次阅兵,长江中下游几个有异心的南方诸侯通过这次仪式,服从了夏禹的统治,实现了南北的统一,为夏朝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一篇说了4000多年前,夏禹通过涂山之会这次阅兵,长江中下游几个有异心的南方诸侯通过这次仪式,服从了夏禹的统治,实现了南北的统一,为夏朝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天把时间往后推,推到约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跟夏禹一样,为了试探各诸侯国,以及隔壁大国商王纣的反应,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在孟津,也就是在今河南洛阳市的孟津区,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在历史上称为“孟津观兵”。

武王

这一次阅兵后,众多诸侯跟夏禹在涂山之会后一样,各路诸侯也都听从了周武王的指挥,这次阅兵为灭商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先说说当时的背景吧,商朝到了纣王这会儿,已经烂得不行了。纣王这人,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历史书,电视剧,都讲烂了,当时商纣王统治时期,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税收多如牛毛,徭役多得让人喘不过气。

纣王这人都知道,特别喜欢听奉承话,阿谀奉承嘛,把忠臣比干给杀了,周文王姬昌也被他关了好几年。

这还不算,纣王宠还爱妲己,啥事儿都听她的,搞得朝政乌烟瘴气、国内一片哀鸿遍野。

总之,商朝这时候就像一栋摇摇欲坠的房子,外面装修看着还行,其实里面早就被虫蛀空了,摇摇欲坠。

反观周国,虽然周国是个小诸侯国,但在周文王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

周文王仁政爱民,广纳贤才,搞得周国上下齐心,周边的小国和部落也纷纷来投靠。

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接了班。武王继承了老爹的政治遗产,雄心勃勃,继续修德行善,同时暗暗攒兵力,准备随时把商超纳入麾下。

时间来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决定联合各路诸侯,正式讨伐纣王。

这时候,周军已经集结了不少兵力,号称有四万辆战车(当然,古代数字可能有点夸张),还有一大群盟友,比如蜀、羌、髳、微、卢、彭、濮这些部落和诸侯国。

孟津观兵

这支联军浩浩荡荡,渡过黄河,来到孟津这个地方。孟津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渡口,地理位置很关键,离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不远。

在这次阅兵仪式上,跟涂山之会一样,阅兵加领导讲话,周武王显示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讲,史称“孟津之誓”。

这誓词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精心准备的一场动员会,相当于给全军打鸡血,顺便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立场。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面:黄河边上,战旗猎猎,战车林立,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周武王站在高处,声音洪亮地对大家喊话。

当时周武王怎么说的呢?主要记在《尚书·泰誓》里,虽然原文是古文,读起来有点拗口,但咱们用大白话来拆解一下。周武王这篇演讲,核心就是三件事:

一、第一件事, 首先痛骂纣王的罪行,培养民族主义情绪嘛,一致对外嘛,有利于大家的拥护,对不对,历朝历代不都这样,武王先把纣王的“罪状”列了一堆,说他昏庸无道,残害忠良,宠信小人,搞得民不聊生。

比如,他提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还把自己的老爹文王给害得那么惨。武王这话说得既愤怒又悲痛,估计底下听的士兵和诸侯都咬牙切齿,觉得纣王这家伙真不是东西,民族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是不是?

二、第二件事,表明伐纣是天命所在,武王当天子是上天安排的,在古代,这是每个皇上必备的,是不是?

你看,刘邦说他妈怀孕的时候缠蛟龙;王莽他声称自己得到了神秘的符命和天书,预言他将取代汉朝;武则天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同时,她还制造了一系列祥瑞和异象,如凤凰来仪、麒麟现身等,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女皇帝;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利用民间流传的民谣、谶语等宣传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太多太多了。

这都有师傅的啊,你看武王,他搬出了“天命”的概念。古代人就特别信这个,觉得谁当王得有老天的认可。

武王说,商朝本来是得了天命的,但纣王这么作死,早就把天命给丢了。现在天皇皇、地皇皇(老天爷和大地都看不下去了),要让周来接管天下。这话听着玄乎,但实际上是给自己的行动找了个正当理由,相当于说:“兄弟们,咱们这是替天行道!”

三、第三件事,激励士气,号召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武王鼓舞大家,说现在是天赐良机,咱们得齐心协力,把纣王这祸害给除了。

他还特别强调,周军要纪律严明,不许扰民,不许滥杀,咱得做仁义之师。这跟后来新当政的每个皇上不都这样,是不是?这点很重要,说明武王不是只想打仗,还想收买人心,为将来治理天下铺路。

这武王慷慨激昂一篇,一阵子洗脑,底下的人估计都热血沸腾了,是不是,虽然没有现在的电视直播,但当时在场的肯定是的,毕竟,武王不仅把纣王的罪行骂得狗血淋头,还给大伙儿画了个大饼——推翻暴君,建立一个更好的天下,大家将来生活得更幸福,更安全,谁听了不激动,是不是?

孟津之誓这次阅兵呢,它其实是牧野之战(推翻商朝的决战)的预演。

在这次誓师之后,周武王带着各路诸侯联军继续前进,最终在牧野(今河南淇县附近)跟纣王的军队来了一场硬仗。结果大家都知道,纣王兵败自焚,商朝完蛋,周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孟津之誓之所以被后人记住,不光是因为武王他讲得精彩,更因为它背后体现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意义。

武王在会上的讲话,其实是一场高明的政治宣传。他通过痛斥纣王的罪行,把自己塑造成正义的化身,争取了更多诸侯和百姓的支持。

这招在古代特别管用的,因为那个时候信息传播慢,没有电视、抖音,靠的就是口口相传。

孟津之誓让周武王的“仁义”形象深入人心,为周朝后来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再加上武王强调“天命”,这不是迷信,而是高明的政治策略。

古代人相信天命,谁能代表天意,谁就有资格当老大。武王用这套说法,既给了自己行动的正当性,也震慑了对手。

这套“天命论”后来被周朝玩得炉火纯青,成了统治的理论基础。在孟津之誓里,武王特别提到要约束军队,不能扰民。这点很了不起,说明他不光想着打仗,还想着怎么治理国家。这种“以德服人”的思路,后来成了周朝统治的核心理念,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

总的来说吧,孟津之誓就像一场划时代的动员会,周武王用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把大家的心拧成了一股绳。

这事儿不光是军事上的准备,更是一场政治和心理战。武王通过骂纣王、讲天命、鼓士气,成功地把自己的队伍打造成了一支“正义之师”,为推翻商朝铺平了道路。

站在今天看,孟津之誓不只是个历史故事,它还让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得会讲故事、会画饼、会带节奏。

周武王这场誓师,堪称古代版的“战前动员演讲”,既振奋了士气,也为周朝的开国大业定下了基调。说白了,这场誓师就是一场完美的“团队建设”,让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了铁板一块,最终干成了大事。

来源:小王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