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谋定后动的产品立项思路早已经过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2:32 1

摘要:有个在传统IT公司上班的朋友,因为那个传统IT行业有点没落了,就想“进军”App领域,觉得凭借他一手过硬的底层技术,来做App不就是降维打击吗,但是实际情况是,他呕心沥血几个月,做出来的产品,没有反馈,不是反馈不好,是根本没反馈,几个月下来,日均下载不到1,哪

有个在传统IT公司上班的朋友,因为那个传统IT行业有点没落了,就想“进军”App领域,觉得凭借他一手过硬的底层技术,来做App不就是降维打击吗,但是实际情况是,他呕心沥血几个月,做出来的产品,没有反馈,不是反馈不好,是根本没反馈,几个月下来,日均下载不到1,哪里来的反馈?

这里,我说一个暴论,在这个AI时代,呕心沥血,励精图治,还有谋定而后动,以上几个看起来很励志的成语或者短语,对于绝大多数开发者来说,就是毒药。

我们观察过去我们干事情过程中产生的所谓成熟的策略或者说鸡汤,追究其起源,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任何策略的产生,都是建立在资源成本差异上的,策略解决的问题就是用廉价的资源去置换昂贵的资源,来达到正收益的效果。很多计算机算法也类似,比如如果时间昂贵,空间廉价,那么就拿空间去换时间,反之就拿时间换空间。

过去我们说谋定而后动,这个策略建立在什么资源成本基础上呢,建立在动的成本太高,谋的成本很低的基础上。比如说,最适合说谋定而后动的,是当你苹果审核被4.3拒绝,你反复提审可能被封号的基础上,因为你心急乱动,是真有可能被封号的。而谋的成本非常低,多开几天会多研究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3,多制定一点沟通策略,不碍事,你要连这个都着急,那是对风控这件事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然而站在现在App立项的角度,谋定而后动大多数时候却是实实在在的错招。因为现在App市场百花齐放,对手们以极快的速度捕捉用户需求,迭代新版本,抄袭竞品功能思路。市场上任何一个需求点,都可以通过很小的产品模型快速验证。而且,现在的开发工具已经极度完善,加上AI生产力那恐怖的迭代速度,带来的结果就是,且不说一款成熟的产品问世的AI浓度可以有多高,单说一款最小的验证模型问世的成本,几乎可以用90%的AI浓度来覆盖,而带来的效率变化就是,过去花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才问世的同等规模的产品模型,现在用AI可能只要一周以内就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谋的成本就远大于动。换句话说,老板召集员工开会,定方案,说思路,还要员工在某个产品思路上“说服老板”,这本就是非常陈旧的管理思路。如果某个员工在某个功能点上想着先试着上再说,搞不好还会被老板批评“没想明白就提”。这样的团队,最大的短板就是老板脑袋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才可能出现。

在这种新环境下,成功的开发者很大概率不是那个呕心沥血打磨完美产品的人,而是那个敢于拥抱不完美,快速试错和迭代的人。

利用AI工具降低动的成本,通过快速验证来获取市场反馈,再根据反馈进行迭代和优化,以及快速淘汰不够优秀的产品,并且能坦然接受这种淘汰,而不把它当成失败和耻辱,以上策略和心态,才是当前App市场的的生存法则。

来源:寂寞的咖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