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蓝色的地推海报称霸各大公共空间,大家吐槽两眼一睁就是密集的广告营销,注意力被这个男人强行吸引。
最近北上广深打工人上班怨气又重了,全赖一个男人。
当你在拥挤的地铁站踮个脚想呼吸下新鲜空气,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正朝你“嘴巴嘟嘟”的“男明星”。
黄蓝色的地推海报称霸各大公共空间,大家吐槽两眼一睁就是密集的广告营销,注意力被这个男人强行吸引。
在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为自己代言、京东集团董事长刘强东亲自穿工装送外卖之后,第三个把自己捧成公司重要IP资产的男人出现了。
周峰,这位鱼泡直聘的创始人靠蓝领招聘生意发家,把印着自画像的巨幅海报当糊墙纸,称霸地铁站、电梯轿厢、公交车车身等,让多个城市成为“周峰痛城”。
“恨自己看得太快以至于还没反应过来,这魔性广告就已经进了大脑”,网友们吐槽这款“视觉污染”型广告的同时,营销计划“得逞”:
大量行人、乘客被迫记住了这个注册用户超1亿的招聘圈隐形巨头。
@软软超自律
在BOSS直聘、前程无忧、猎聘等构筑起的白领找工作茧房之外,蓝领应聘、招工市场还处于一片蛮荒状态。
这是一门能辐射4亿多人的大生意,尚未跑出运转顺畅、口碑不错的领头羊,背后原因与蓝领找工的痛点息息相关。
鱼泡直聘借势浮出水面,但一大箩筐问题依旧被按在水底。
01
隐形巨头浮出水面
背后是超4亿人的求职信息差
敏锐的朋友们应该察觉到事情不对劲了,既然主打“蓝领招聘”,为什么鱼泡直聘不去受众画像更贴合的低线城市和广大县域,而要来一线城市苦苦寻觅跟蓝领看对眼呢?
透过多家媒体的报道,能还原这一新晋招聘界顶流的部分考量。
“狂烧了15亿,鱼泡能挤上白领招聘牌桌吗”“转型白领市场,创始人自曝投15亿”......
在蓝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后,鱼泡似乎无意在此鏖战,调转车头加大马力要进军白领招聘行业。
创始人兼钦点代言人周峰透露,此前公司每年投入巨资进行品牌推广,累计已超过15亿元,却始终未能成功“出圈”。
这一窘境跟“行业先天缺陷”有关,蓝领招聘的自然流量低、受关注程度低。
泛互联网从业者专用社交平台“脉脉”上爆出的一条年终开奖消息,就能引爆整个公域网络。
而蓝领就业状况、市场行情变动等话题,长期是水面下鲜少被聚光灯青睐的那一部分。
蓝领和蓝领工种出现在热搜和大众视野中时,常是奇观化呈现方式,信息茧房中的人们像发现新大陆般围观过来。
比如“浙江一泥瓦工月收入近三万,从业者:月入过万很正常”,“住家保姆月薪超两万,好阿姨在市场上不流通”。
能够成为新闻,引起关切,就意味着这些故事很反常。
表面红火,实则各有各有的难。一边是有竞争力和显著优势的单独个体“露头就秒”,一边是“不被看见的绝大多数”。
根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2024年中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25亿人,平均月收入达6150元,较2023年的6043元增长1.77%。
不同的细分领域在就工条件、薪资回馈等方面各有异同。其中,外卖员和制造业工人对薪酬的满意度超过60%,建筑工、环卫等传统体力岗位满意度为40%-50%,收入与劳动强度匹配度较低。
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化网《2024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
这些不被看见的沉默群体,大多时候只能以“个例发酵、全网传播”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的信息流中,一种是尝试过后的喜讯,一种是努力过后的磋磨。
同一片线上冲浪的海域,不同的时代际遇、同样的努力生活。在名牌大学生“简历焦虑”附身、找求职博主美化时,一些年轻网友却只能把父母辈的简历挂到网上帮着找工作。
很多时候甚至称不上是“一份简历”,更像是对过往人生极其凝练的总结。
有网友的爸爸1989年-2004年在某厂车间做铣工,2004年-2009年在某外贸公司做采买管理,2009年之后在三四家公司间流转,制造工人、监工、对外承销等工种都做过。(信息已进行模糊化处理)
这名网友在上海安家后不放心爸爸一个人在老家,在社交媒体上帮爸爸联系了一份城市绿化相关的外包工作;还有人给有养家压力的妈妈找到了包吃住带小孩的工作。
这些经历启发了不少同样有找工作需求的蓝领,善用网络力量,把自己的应聘加分项po在帖子或视频中,比如有耐心会看孩子、有驾照能接送孩子、腿脚麻利能分拣能提重物,希望匹配到合适的私人性质雇主或者碰上靠谱的中介。
而另外一类被推到眼前的内容,更多被负面元素笼罩着。
一下子就能承包全村全家族集体就业的建筑业遇冷,不少钢筋水泥涂料工要自谋出路;
清澈毕业生去工厂打螺丝,被黑心中间商蒙骗、克扣劳动报酬;
在网上报名蓝领职业技能培训,结果实用技术、付出去的学费、允诺的对口岗位这三样都没着落。
“找不着工作就算了,还要赔了钱财又折精力”,这样的无奈感慨密集出现在评论区。
寄希望于个人发挥能动性,很难不带有“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更强有力的支持,是从大面上降低找工作、找信息的门槛。
02
尚无绝对领头羊的蓝海行业
被平台扎堆盯上
个人的能量终究有限,蓝领找工难的现象与社会发展、产业变迁等都有着深厚的联系。
一个人带出一村人的进城奋斗传帮带叙事逐渐褪色;工厂流水线取代部分工种,不再是“带上铺盖卷去厂子门口就能直接询问入职”。
但蓝领的应聘需求始终旺盛存在,要在快节奏的环境中寻找新的位置。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公开统计资料,占据全国就业人口比例超53%的蓝领群体,构成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中的7成,对实体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去年一季度,25岁以下群体投递蓝领职业的人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65%,蓝领岗位对年轻人吸引力增强。
这就牵引出一个庞大的“新蓝领”招聘市场,一切都要摸索、生意势必难做,释放出的潜力却让想寻找蓝海的大小公司们为之加注。
相比白领招聘已经跑出几大知名平台,诸如BOSS直聘、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蓝领招聘显现出一副混战的景象。
在2021年左右,各平台的动作幅度开始加大,新老公司下场掘金的意向显著加剧。
比起鱼泡直聘这个大众眼中刚冒头的“新兵蛋子”,其背后的投资机构来头更大。
2021年和2022年,钟鼎资本、顺为资本共对鱼泡进行了总约计4亿元的投资。
与顺为有关联的400多个CEO在同一个群里,周峰的鱼泡在获得注资后估值40亿元,他曾公开表示“受宠若惊”,“我和雷军、王兴兴在一个群里了,那个群太高端了,我都不好意思打广告”。
周峰近日回应了广告争议,表示“听劝”
鱼泡创立之初,靠着工程、制造、物流等细分赛道打下用户基础。
之后进行门类和区域扩张;完善一系列“蓝领友好型”功能,诸如支持语音输入简历、AI实时翻译方言、优先推荐近距离岗位减轻大龄应聘者通勤难问题。
种种降低使用门槛、扩大受众面的策略,让鱼泡闯进资本跑马圈地的标的,逐步积累起今天1.1亿的用户,成为蓝领招聘行业(暂时的)老大,
长期关注投资创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垂类媒体Tech星球同样观察到,在这位日后的隐形巨头获得资本关注的同期,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在加码布局蓝领招聘。
快手在2022年推出直播蓝领招聘业务“快招工”,试图调动起独特的“老铁”社区氛围,从内容切入交易,在直播间“售卖岗位”,点击小黄车就能直接查看岗位要求并提交申请。
又一次站上风口浪尖选择退网的当家主播辛巴,进行过一场带岗直播,两小时收到17.5万份简历。
本就驻扎招聘行业的BOSS直聘则是大力进行品类拓展,瞄准的便是千亿级别的蓝领招聘。
为吸纳并留住用户,BOSS直聘优化了主要服务蓝领用户的“极速约面”、“地图找工作”等功能,以缩短招聘链条、提升找工效率,是行业分析报道中的常客。
除了找增量、修补版图的大平台,很多初创小公司也用小而精型APP、细分垂类平台的模式杀了进来。
比如斗米侧重日结工/小时工,服务员、促销岗位多;薪超人聚焦技工、物流;工立方专注于制造业工厂直招。
与此同时,在对蓝领群体的“精准线上捕捉”之外,大家也或多或少能察觉到蓝领招聘行业开启了抢夺注意力模式。
鱼泡创始人周峰在社交平台表示,投放中心是公司最花钱的部门。
引起争议的“创始人油腻海报”送鱼泡出了圈,在这之前,投放以线上为主,内部员工透露,仅2024年鱼泡直聘就和抖音签了1亿元广告的年框,加上百度、腾讯等其他渠道投放,广告投入预算达到4亿元左右。
早就把北上广深打工人包围的BOSS直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成为用户的中老年人,毕竟蓝领招聘已成为公司的重要增长引擎。
烧钱卷规模,成效是有的。
根据BOSS直聘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蓝领市场贡献的收入占比达39%,一季度新增用户中蓝领群体占比超过45%。
坐拥超1亿用户、累计促成就业4.46亿人次的鱼泡,也听见了砸钱下去的声响。
外界对这两大蓝领头部招聘平台有些对比、看好或看衰,对此BOSS直聘表示同行的高强度投放策略影响不大,“仅靠广告营销,恐难改变当下市场格局”。
这是从公司经营层面出发的判断,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前半句也是一样的——
“仅靠广告营销,恐难改变当下蓝领招聘市场的乱象和痛点”。
03
有多少机会就有多少槽点
平台沦为“虚假招聘”帮凶?
蓝领和白领,一字之差带来招聘上数倍膨胀的混乱度。
白领招聘已巨头林立,BOSS直聘、智联招聘、猎聘等各有各的优势和受众群体。
从白领切入蓝领的路不好走,因为这本就不是同一种生意。
业内普遍认为,蓝领招聘与综合招聘(以白领招聘为主)不是一个行业,就像生鲜电商与电商一样,看起来近似、实则在商业模式涉及到的各要素上都差异明显。
天风证券的行研报告显示,蓝领线上招聘渗透率从2020年的13%升至2025年的29.9%,预计2030年突破50%。
传帮带找工、出徒这套传承式微后,蓝领群体把目光投向了缺少熟人背书和情感联结的线上空间。
“选对工具,比盲目海投更重要”,然而蓝领招聘行业本身的“盲点”让普通人不得不承受着很多风险。
这种“盲”所带来的招聘应聘难,和平台附带的问题是相呼应的,跟构成行业基座的参与方属性、工种性质、用工素养等都有关系。
比起白领应聘的大公司、明星企业,承接蓝领就业的雇佣方多是小微企业甚至私人小作坊,员工与一些雇主之间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和保障机制。
平台上上架的很多招聘条目,在应聘要求和待遇上都写得粗糙,入职后员工不满工作量和回报、认为雇方“欺瞒”、结款拖沓的新闻时有发生。
应聘用户和招人用户两方扯皮,“平台失职”这样的指控可能有些严重,但它显然没有平衡好招人方准入背调和给应聘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岗位两者之间的矛盾。
并且很多蓝领工种的需求有着明显的季节波动性、项目周期性,应聘者只能签短期工,从这3个月守着的岗位奔赴下一个。
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转化率低、不透明度高,使得黑中介、虚假职位现象比白领招聘泛滥得多,包括平台在内的合作三方信任度低、不容易拧成一股绳。
招聘行业专家认为,蓝领招聘更“初级”,停留在“真实、合规”等从0到1的基础需求;而白领、金领的需求更“高级”,上升到“从有到优”:求好职,招好人。
的确有一些举措在推动改变,像鱼泡直聘上的岗位可以标注“平台担保工资”“有工伤保险”,减轻应聘者的筛选成本和心理负担。
也有平台打出了全链条服务的口号,整合视频看厂、技能认证、电子合同等功能。
往小了说,可以让蓝领提前了解工厂食宿条件、结款周期;往大了说,可以降低信息差,利好应聘者,也利好那些诚信招工的平台入驻企业。
对于蓝领求职和招工,平台是往前多走一步还是少管一环,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而更难撼动的“盲”,在于产业发展和风口转动与个人所怀揣本领的错位。
《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预测,到2030年,高技能蓝领缺口可能攀升至5000万,技术型人才的稀缺性与价值已被公开报道频繁提及。
然而蓝领技艺的学习可能比普通白领工作技能的掌握还难,这不是一个人靠努力、靠付出学工时间和学费就能解决的事,它需要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适配的用工环境和稳定可持续的产业带。
在大局性矛盾面前,我们普通人和依托一个个普通用户撑起市值的平台,能做的或许就是——点滴进步促成正和博弈。
纪录片《十八岁的流水线》@殷骆不听
今年2月周峰曾透露,鱼泡内部审核团队由100多人降为几十人,AI和机审代替了原有的人工。
这也许是在降本,但不一定能实现“增效”的目标。
AI可以根据百余个参数动态调节“人岗匹配”,但虚假岗位、黑中介只要不在字面上违背平台合规标准,很难被机器识别出来。
有工友看到“急招普工”连忙沟通,到了现场才发现是卸货,口头说好的 “底薪6500多劳多得”变成“干一天算一天,没活就没钱”;
还有人遇到了类似“先交600块押金”“工装置办费400块”的诈骗,交了钱没下文了。
与此同时,很多平台的营收依赖招人企业和求职者的“充值”,上架、曝光、匹配等每个步骤都是商机。
鱼泡直聘的一位销售人员向媒体介绍,目前企业入驻费用年卡分为4800元、8800元和12800元三个档位。
一些岗位要上架需要先付费,想获得自然流量外的曝光也需要付费。
不止是企业端,各平台面向求职者端也有价位不等的“会员卡”,覆盖的权益包括主动与企业打招呼、额外的沟通次数等。
“信息掮客”是招聘平台这门生意的起点,靠着整合资源、算法加持下的推荐和配对、技术辅助下的快速推流程,积蓄起广大的用户池。
如果转头竖起招聘应聘信息的高墙,或是放任良莠不齐信息的“任意曝光”,把用户们骗进来“杀”,注定走不长久。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