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掀开幕布,一株株形似迷你芭蕉叶的植物正舒展着翠绿叶片,叶片中央的黑色纤维如鸟巢般聚拢,新叶从巢心不断冒出。
这是芭蕉叶吗?
不是
这是一斤能卖90多元的山苏
图源:UNI公益
在广东清远龙颈镇的深山里,有一片被黑色幕布覆盖的田地。
掀开幕布,一株株形似迷你芭蕉叶的植物正舒展着翠绿叶片,叶片中央的黑色纤维如鸟巢般聚拢,新叶从巢心不断冒出。
这是台湾山苏菜,一个90%的人没听过、35元/斤却仍让许多农户望而却步的"稀罕菜"。
从"无人识货"到"绿色银行"
2016年,福建宁化县城郊镇连屋村周边村民第一次见到孙嘉璟时,几乎没人相信这个台湾来的老板说的"一斤山苏能卖35元"。
"不会是骗人吧?"村民的质疑声里,藏着对这个"天价蔬菜"的不解。
孙嘉璟 图源:福建台胞之家
彼时的孙嘉璟,刚从台湾带来5000株山苏苗,在连屋村搭起10个大棚,像呵护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他从宝岛带来的"外来客"。
2016年底,第一次采摘的30斤山苏,搭车发往厦门,换来1050元收入——孙嘉璟和连屋村村主任、村民分享了这第一笔的到账记录:"看,台湾山苏不仅能种活,还能卖高价!"
山苏的"倔强"超乎想象。这种生长于台湾海拔500-1200公尺山林的蕨类,叶片背面布满棕色孢子,随风飘散便能落地生根。
但孙嘉璟的5000株苗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打破了平静,孙嘉璟基地的1500株山苏被冻死、枯萎。“山苏的需光性不高,比较耐旱,但怕泡水和霜雪。”
图源:福建台胞之家
在霜冻冻死1500株后,剩下的3500株靠着"孢子自然繁殖+人工培育",4年内疯长到20万株,种植面积从40亩扩展到100多亩。
在广东省清远市龙颈镇凤塱村,花姐的山苏基地起步更早。她的公婆从台湾商人手中接过山苏苗时,村民们也直摇头:"这野菜能当饭吃?"
龙颈镇凤塱村 图源:美食导报
花姐却认准了山苏的价值:"它不用重新播种,剪完叶子还能继续长,一棵能活十几年,几乎没病虫害,省心又生态。"
如今,她的80亩基地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每亩年产700斤,通过快递发往北京、上海、南京的高档酒楼,泡沫箱堆满打包间,每一片叶子都带着山泉水的清冽和农户的汗水。
43.88元/斤的底气在哪里?
山苏真有那么贵么?看下面两个渠道的数据就知道了。
2025年8月27日,一亩田平台上显示,山苏的一手货源价都在28元/斤以上;而在某电商平台上,最高达到95.6元/斤。
图源:一亩田截图
图源:京东截图
山苏凭什么卖高价?答案藏在它的"天生优势"里。作为台湾少数民族世代食用的野菜,山苏被称为"高山人参"。
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发现,它富含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和铁、钙、锌、钾等矿物元素,能辅助防治贫血、高血压、糖尿病,更含有对痛风有益的秋水仙碱。
图源:UNI公益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岩指出,山苏的维生素A、钙、铁含量远超普通蔬菜,长期食用对健康大有裨益。
口感更是它的"杀手锏"。嫩叶光滑鲜绿,炒熟后既有木耳菜的滑嫩,又带着芥蓝的爽脆,咬下去"滑滑的、脆脆的,带点厚度,清脆多汁"。
台湾人爱用破布子炒山苏,广东人则偏爱蒜蓉或豆豉鲮鱼焖,手撕叶片能保留更多营养。
图源:美食导报
山苏含有单宁,生吃时略带苦涩,汆烫可以去除部分涩味,使其口感更加顺滑。
更难得的是,它低糖低钠,终年碧绿还能吸收尼古丁等有害气体,连风水学里都寓意“吉祥如意、聚财发福”。
发展到现在,山苏在我国两广、海南、西南各地、福建、江西、港澳台地区均有种植。
种植"冷门菜":不靠蛮力,靠巧劲
"山苏不好种,但也没那么难。"花姐道出了种植的核心。
这种看似娇贵的植物,其实有着极强的适应力:喜温暖(20-27℃)、耐半阴(遮阴60%-70%)、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高,"不太干、不太湿的地方都能长"。
图源:美食导报
她的基地引山泉水自动喷洒,每月施一次有机肥,10天到半个月就能采摘一次,"冷了就慢点,热了长得快"。
关键技术藏在细节里
繁殖:叶片背面的孢子是"天然种子",成熟后撒在水苔或腐殖土上,保持湿度1个月发芽,再1个月移栽;也可分株或组织培养,加快繁殖速度。
栽培:畦行距75厘米,土壤混有机质、粗砂、泥炭土,pH值6.5-7.0;冬季北面挡风防霜冻,夏季每天喷水2-3次,每次30分钟。
采收:只剪叶尖1/3的嫩叶(12-15厘米),留主株继续生长,"弯腰、剪叶,一天能剪100-200斤,累但值"。
尽管山苏如今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花姐坦言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我们家总共投入了三四百万,现在种了七八十亩,干了这么多年才有今天的规模。”
说起投入,花姐掰着手指细细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要种2500盆苗,一盆苗就要18块,光是苗钱就不少了。再看这遮阳网,一平方米要6块,铁柱子一根要一百块,还得请工人搭棚。”
图源:京东截图
她指着头顶的设施叹道,“这片地里头,你看到啥都是钱。一亩地的基建、设备、人工加起来,至少要五万块启动资金。”
正是这高昂的投入和漫长的回本周期,让不少村民望而却步。“一年下来总产量也不算高。要赚到钱,还得靠长期投入和稳定的客户。”花姐说。
从"酒楼专供"到"前景无限"
尽管高昂的价格让普通菜市场望而却步,但山苏的市场却在悄悄扩大。
花姐最初带着样品走访广州、中山数千家酒楼,“采用率连1%都没有”,如今却供不应求:“不光广东的酒楼要,上海、北京的客户也需要。”
图源:UNI公益
孙嘉璟的山苏则销往福州、厦门、上海,年产值达160万元,基地不仅给村民土地租金,还让30多户人家门口就业。
"市场竞争激烈,青菜种类多,山苏能不能持续卖出去,还得看餐厅是否愿意继续推广。"花姐的谨慎里,藏着对未来的笃定。
孙嘉璟则更乐观:"大陆市场前景无限,我还要引进台湾软骨鲫鱼、智能养猪,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爱拼才会赢……”
山苏棚里响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编辑:陈浩
审稿:鲁丹
来源:长江蔬菜一点号